收起

推荐作品
缘墨堂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全是真迹 代理模式 宁夏名家 品味很高 正规代理
    确定
  • 经营时间:
    24年
  • 展厅面积:
    200平米
  • 地    区:
    宁夏-银川
您所在的位置:缘墨堂>展览>展览详情

先生之风——以“书法”的名义悼念张贤亮先生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杨华:用“书法”的名义悼念张贤亮先生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先生病逝!从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起,总想写点文字作为纪念,却又一直难以下笔……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好像从任何一个角度的切入都已经有了先行者。直到今天下午,在好友王应科的微信上看见他评价张贤亮先生书法的一段话:“书法的背后是人,是文化的厚度。中国历来就有书以人传的传统,先有倜傥不群之人,再有风神别具之书,一件作品的文化附加值,恰恰是笔墨之外的因素,就笔墨论,张贤亮先生的自然未臻上游,但因其文化地位和影响,作品就更有了一层社会性和文学史这个层面的意义,这个份量不是一些职业书法家所能梦见的。”这段话忽然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有了以下的文字,谈一谈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从中寄托我的敬仰与哀思。

张贤亮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张贤亮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坛的翘楚,他的文学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发行,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骄傲,他的名字无疑是宁夏文化的“金字招牌”。张贤亮先生晚年勤于翰墨,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追捧。收藏界有一种说法:“如果把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比作是‘全国粮票’的话,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无疑就是‘世界粮票’!”这种打趣的比喻并不是说张贤亮先生的书法写得比启功先生好,而是说明了张先生本人的影响之大!

关于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张贤亮先生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一席话:“书法,应该是文化人的事儿,在古代是没有专业书法家一说的。从根本上讲,书法就是文化的载体,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他们都是大文人,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文章与诗词。我们记住的首先是美文,又因为他们个性的书写,两者都流传于后世。”毋庸质疑,所谓的书法家,讲究的不应该仅仅是笔墨神韵、力透纸背,他更应该着重于一个书者的文化底蕴和自身修养。否则那些书法作品只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却没有体温的“物件”,就像橱窗中穿着华丽的模特儿,不是血肉之躯,不能给人以亲切感。俗话说“字如其人”,唯有此,字才有骨、有神、有力,方可成为“大家之作”。而张贤亮先生的书法,是明显具有这个特点的。

千回百转,挥毫自写性灵  

读过张贤亮先生写的文章《闲适书法》,其中他谈到“我启蒙很早,抗日战争时期举家从南京迁往重庆,为了‘躲警报’住在农村,附近有青山绿水却无学校,五岁时家里就请了位前清的落第秀才来教我,老先生只教认字不教写字。开讲竟然是《古文观止》,既艰涩又无趣,后经我母亲干预,改教《唐诗三百首》。我母亲又说还是要学写字的,就买了描红格来叫我玩耍之余自己学着填。家慈自小受西方教育,也不懂书法,看我只要把空白处填满就行了,纯粹是‘涂鸦’。 不知这种描红格本子现在还有没有,我觉得那还是有些益处,可让学生对汉字结构有初步印象,但因为是在线框中的空白处填墨,会使人忽视了笔法,而‘书法’首先在于笔法,即用笔之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懂什么笔法,拿起笔便写,这也是我不敢称自己的毛笔字为‘书法作品’的缘故之一。想起来练毛笔,是在用电脑写作以后。我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用电脑的作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用一种叫‘文字处理机’的‘机’‘处理’字了,接着用286、386到486……时间一久我逐渐觉得用笔写不好字,也不习惯用笔写字了。我平时爱即兴写点旧体诗词,而旧体诗词用电脑打印出来不像样子,仿佛它非得用毛笔书写才有味道,于是开始用毛笔写字。在文联这样的单位上班有个方便,周围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有书法家来我办公室,我都要求教一番。老师很多,指点不少,可是我只记得“藏头护尾”和“横书竖入、竖书横入”两个可操作性的重点,一直遵循的就是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别无其他。”张先生还自谦地说:“我的书法作品其实应叫做‘毛笔字’,因为只有字而无‘法’。与专业书法者相比没有任何技法可言。”这是张贤亮先生对自己初学书法的一点感受,但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促使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正式拉开了张贤亮先生书法之路的序幕。

张贤亮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且行且歌,艺术来源生活

张贤亮先生在书法方面的价值观质朴而实用。作为书法道路上的前行者,先生提倡深入自然,体验生活,从平浅易懂的生活中提炼出玄奥的艺术精华,深入浅出。上世纪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张贤亮先生因为发表了一首《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和反革命,使他有整整22年的时间里都呆在劳改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没有自由。从21岁到43岁,别人的黄金年代恰是他的蹉跎岁月。写现代诗需要激情,多年的劳改生活,使他理性太多,激情不够,于是平反后不再写现代诗,开始转向写小说。也就是这样的磨难,给他的文学与书法赋予了一种沧桑!多年来,张贤亮先生在生活中感悟,以自己的才情,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如:

夜雨

夜雨孤灯对晚风,江湖一饮百年空。

平生故事堪沉醉,不问茶盅或酒盅。

长江岸边口占

昆仑一出中华龙,飞越汉阳更向东。

暂憇沧海抬望眼,指日可图天下雄。

古松

临风不受始皇封,只作荒山一古松。

莫问当年霜雪事,今宵闲话尽从容。

贺兰远眺

独倚城楼望贺兰,长车今日破雄关。

斜阳坠处硝烟尽,一抹红霞染遍山。

……

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无不是从生活中来,张贤亮先生经常将其书写成轴,奉献给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张先生的好朋友裴学军先生说:“贤亮先生的很多书法作品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即便是古文诗词,也透露着先生的生活经历与态度,是否是先生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那一笔一划间强烈个人性格符号的体现,那种磅礴中似含婉约的气息,是他人根本无法模仿与混淆的。”张先生自己也说:“因为我的‘书法作品’除索要者指定的内容之外,全部是我个人的旧体诗词。这就让我可自由挥洒,虽然没有‘书法’之‘法度’,但笔墨中却有真性情在,应了佛家的‘法、非法、非非法’之说。和写小说一样: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张贤亮先生深谙学习书法单靠几本碑帖出版物难成其事,最重要的还是多从古人的作品中去广泛涉猎,读帖、善悟,以心临之。他说:“写字的方法有一定的步骤,篆隶不实用,但要看,这样进入楷书,才能古雅,然后再行草。只有写字的技能,而没有学问和人格的修养,字无论写得怎么好,也是不能传之千古的!大德名贤的手迹虽然巧拙不同,但都具有一种崇高的品格,所以书家作品有无传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其品格高下的。”他又说:“无论写字作文,皆是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我书之字所呈现给人的,应是平淡,恬静,生拔之致。”这些话是他很忠实的自评,却也是每一个书家向往的至高境界。

张贤亮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张贤亮先生没有觊觎成为书法家的野心,而是抒写真性情,用毛笔塑造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趣味。于是,我们在先生的字迹中,看到他的意与古会与情趣别生。

且行且歌,艺术来源生活

张贤亮先生在书法方面的价值观质朴而实用。作为书法道路上的前行者,先生提倡深入自然,体验生活,从平浅易懂的生活中提炼出玄奥的艺术精华,深入浅出。上世纪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张贤亮先生因为发表了一首《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和反革命,使他有整整22年的时间里都呆在劳改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没有自由。从21岁到43岁,别人的黄金年代恰是他的蹉跎岁月。写现代诗需要激情,多年的劳改生活,使他理性太多,激情不够,于是平反后不再写现代诗,开始转向写小说。也就是这样的磨难,给他的文学与书法赋予了一种沧桑!多年来,张贤亮先生在生活中感悟,以自己的才情,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如:

夜雨

夜雨孤灯对晚风,江湖一饮百年空。

平生故事堪沉醉,不问茶盅或酒盅。

长江岸边口占

昆仑一出中华龙,飞越汉阳更向东。

暂憇沧海抬望眼,指日可图天下雄。

古松

临风不受始皇封,只作荒山一古松。

莫问当年霜雪事,今宵闲话尽从容。

贺兰远眺

独倚城楼望贺兰,长车今日破雄关。

斜阳坠处硝烟尽,一抹红霞染遍山。

……

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无不是从生活中来,张贤亮先生经常将其书写成轴,奉献给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张先生的好朋友裴学军先生说:“贤亮先生的很多书法作品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即便是古文诗词,也透露着先生的生活经历与态度,是否是先生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那一笔一划间强烈个人性格符号的体现,那种磅礴中似含婉约的气息,是他人根本无法模仿与混淆的。”张先生自己也说:“因为我的‘书法作品’除索要者指定的内容之外,全部是我个人的旧体诗词。这就让我可自由挥洒,虽然没有‘书法’之‘法度’,但笔墨中却有真性情在,应了佛家的‘法、非法、非非法’之说。和写小说一样: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张贤亮先生深谙学习书法单靠几本碑帖出版物难成其事,最重要的还是多从古人的作品中去广泛涉猎,读帖、善悟,以心临之。他说:“写字的方法有一定的步骤,篆隶不实用,但要看,这样进入楷书,才能古雅,然后再行草。只有写字的技能,而没有学问和人格的修养,字无论写得怎么好,也是不能传之千古的!大德名贤的手迹虽然巧拙不同,但都具有一种崇高的品格,所以书家作品有无传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其品格高下的。”他又说:“无论写字作文,皆是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我书之字所呈现给人的,应是平淡,恬静,生拔之致。”这些话是他很忠实的自评,却也是每一个书家向往的至高境界。

张贤亮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张贤亮先生没有觊觎成为书法家的野心,而是抒写真性情,用毛笔塑造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趣味。于是,我们在先生的字迹中,看到他的意与古会与情趣别生。

严谨之风,成就大家典范

名气归名气,尽管张贤亮先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只有在自己这里过关的东西才能挂在别人家里。”这是先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记得先生的助手牛尔惠曾经告诉过我一件事:两年前影城的新景点“银川老街”落成,在一个展厅里挂满了张贤亮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开业前两天,先生亲自前去视察,在反复观看后,感觉有一部分作品不满意,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决定连夜重写,谁劝也劝不住。最后在牛尔惠的协助下,开业当天的凌晨把不满意的作品全部用新作换掉。从这件小事中,先生的严谨可见一斑。

张贤亮先生从来都反对把自己束之高阁的做法。他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要让别人品评,彼此交流沟通,人家正确的好的地方要虚心接受,自己不好的地方要勇于改正。张贤亮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断地学习,从各个方面汲取经验和知识,把自己理解的东西糅和进去,以严谨的精神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说到先生的严谨,还有一件事儿不能不提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兴旺繁荣,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逐渐的被收藏家们所关注,不断地有人上门求字,先生也是有求必应。后来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忙于影城管理与文学创作的张贤亮先生实在没有时间应酬这些琐事,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也给藏家一个交代,经过数年间对书画市场的研究和考察,先生慎重的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全国总代理授权给在宁夏口碑信誉皆佳的“缘墨堂”画廊,并认真的在给画廊总经理的《授权书》上写道:“兹授权裴学军先生为我书法作品代理商。此据。张贤亮2010年春节”。这次授权,一方面显示了先生作为艺术家对市场秩序的悉心了解与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为喜爱自己书法艺术的藏家提供了安全有力地保障。近年来,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价格屡创新高,就在这时,赝品也在不断的出现,虽然这是中国书画市场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张先生心里却十分着急!为了顾全藏家的利益,维护作品在市场上正常流通,2013年秋天病重的先生又郑重其事的写下一封《委托书》,全文如下:“兹委托裴学军先生为我书法作品鉴定人员,决定市面上我的书法作品真伪问题。张贤亮2013.10.1”。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对代理画廊的信任和对市场严谨负责的态度!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操守,张贤亮先生才能创作出有骨气、有精神的书法作品,自谦游离于书法圈之外的他才会在这个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文人情怀,笔墨书写大爱

书法是中国独有艺术形式,它来源于历代文人雅士对传统文化的积淀,甚至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文化。而关于文人书法存在的价值,以及文人书法之所以被收藏投资界人士所重视,究其原因:一是稀缺性。文化名人书法中的精品一般都是因为爱好、提高自身修养时的偶尔所作,或是信件,甚至便条等不易为人所重视保存的物件,能传承完好,本来就很珍贵;二是艺术性。一般来讲,大文人的书法功力同样深厚,就像此前在收藏界引起轰动,并在拍卖会创造纪录的沈从文手稿、巴金信件等,让我们在感受这些大家卓然文采的同时也欣赏到了他们个性鲜明,造诣颇高的书法艺术;三是名人效应。书法圈里的人自然对王镛、沈鹏等当今大家的名号不陌生,然而像茅盾、老舍、张贤亮、贾平凹、莫言等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世界文化圈也享有盛名的人物,他们在其他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受追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要不怎么画廊都会在门边上写着经营‘名家字画’、‘名人字画’,可见市场上首先认可的是‘名’,其次才是‘专业’”。

张贤亮书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无疑是文人书法的精品,在饱含着书法本体语言的共同特征之外,同时充满着文化情结。他以强大的文化优势和传统,包容和谐的书法语汇所创作的作品,充满着高雅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情感意义和强烈的审美趣味。他的作品更多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诗句予以表达,强调书法内容的原创性,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有体温的、亲切的美。于是张贤亮先生的作品成为书法收藏的一个热门,具备极大的升值空间,引起收藏投资者的足够重视,这也就引发了张贤亮先生书法作品价格的一个又一个新高。

有人不禁要问,张贤亮先生已经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蜚声海内外,又通过经营文化产业成为中国作家的首富,难道他还需要去写书法卖字挣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背后隐藏着张贤亮先生的一大善举。    张贤亮先生认为,贫困人士并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贫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这时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古人说“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救助患大病的贫困患者或因病致贫的患者家庭,使其得到爱心关怀渡过难关。自2010年开始,张贤亮先生每年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夏妇幼保健院捐出人民币150万--200万元,用以补助那些不属于或超出医保范围而又家庭困难的患者。这便是被张贤亮称之为“救生行动”的慈善项目。通过“救生行动”唤起社会各界的关爱之心,帮助弱势群体,挽救生命,从2010年起至今,已有数百人得到了资助。而“救生行动”的每一分钱都是张贤亮先生用自己的一笔一墨换来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张贤亮先生就每年定期资助10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至今已使几百名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张先生说,大家应该把慈善当成文化来做,把行善变成时尚,让更多的人一起做慈善,让更多的贫困者得到救助。

 青年学者林俊先生说过:“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为当代文坛大家成功的典范,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构成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在我眼中,张先生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他的书法,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更有慈悲的人性之美和无疆的大爱之美!

夜深了,望着浩瀚的天空,好像看到张贤亮先生走进天国里那属于自己的书房,点一支烟、泡一杯茶,默默地看书、写字。除了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周围万籁俱寂。这时他凝神静气,将才情、体悟都融进笔墨之间,让人心醉。

先生走了,留下的,是一股仙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