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田萌
面对一幅绘画,我们看到了什么?
旖旎的风景,城市的街头,老街旧巷,山村里的孩童……这些熟悉的形象为观者的想象提供了一个出口。熟悉,不仅是因为这些形象所提示的信息与我们的经验有相似或相近的关系,更在于我们的经验被这些形象积极地调动起来。与其说,经验与绘画在此相遇,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被绘画从“此在的时刻”带离到另一个时间、空间和记忆。于是,经由形象与经验之间的链接,我们在绘画中获得了一种存在感。
不过,绘画并不总是呈现熟悉可见的形象。即便如此,我们也会感到这些形象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陌生且荒诞的: 熟悉的伟人雕像不是关于记忆的,而是对历史进行的反思。涂鸦式的肖像并非追求形象的肖似,而是在逼近心理和精神的真实性。猪人共欢的仪式充满了寓言式的幽默与神秘,对日常的荒诞性作出了讽刺。而鹿子的暧昧性,其实是对某种文化意识的呼唤。
在这里,绘画脱离了对形象的再现,它不必纠缠于留存和确认那些不断消失的形象。从而,绘画的意义不再是经由形象与经验的对应而生成的。形象的意义也不是独立、自在的,而是由形象——符号——语言之间的关系所建构。这种意义犹如放在保险箱的珍珠,只有当我们找到了打开保险箱的钥匙后,才能一睹其芳。
有时,绘画是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情绪。比如一框有桥的风景,是黑色和蓝色下的忧郁。由画面上运动的笔触组成的若隐若现的风景,显现出一种庄重的静谧。而那些随性的线条和色块则呈现出艺术家的自由书写的状态。
绘画是艺术家对生活于其间的世界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呈现可能是具象或抽象的形式,也可能是纯观念的非视觉形式。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形式,它们都成为了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再认识的媒介。我们通过绘画获得审美的愉悦、幻想的满足、和思想的触动。不过,很多时候,当代绘画并非是看上去那样的。如果简单地认为,通过熟悉的形象就能确认绘画的意义,那可能只是幻觉。因为当代绘画关注的是一种隐藏于图像关系中的观念,也就是说,绘画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平移,也不是对现实作出照相机式的截取。我们以为看到了熟悉的形象就能看到绘画,可是,观看的习性让我们无意识地拒斥了那些陌生却重要的元素,从而让我们与绘画失之交臂。
世界并非如其所示。方寸之间,我们是否确定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