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400平米
- 地 区:北京-通州
《大风歌》碑 轶事
江苏沛县有个中外闻名的古迹叫"歌风台",台内有三块震铄古今的《大风歌》书法勒石碑 :汉碑、元碑、甲子碑。
高祖十二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年逾花甲的刘邦亲自率兵征讨,胜利后归途迂道故乡,父老子弟饮酒唱歌欢庆,,高祖酒酣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后,沛县建“歌风台”并将《大风歌》刻碑为念,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汉碑。可惜,此碑在岁月流转中断裂、溶蚀,现存汉碑残高1.7米,宽1.23米,被用铁板箍着,下半部9字遗失。
元碑,是元代摹刻碑。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和洽伯川倡刻。说明当时汉碑己经损坏。元碑高285厘米,宽123厘米,因石质剥落严重,只有上部十余字可以辨认。
甲子碑,就是书法家孟昭俊1984年以汉《大风歌》残碑为标准,历时三年,修补九字勒石而成。那,汉《大风歌》碑是什么气势、什么风格、什么章法,何以补的九字与原碑的精神风貌并无二致呢?这,就是孟昭俊呕心沥血所在了。
呕心沥血的追求
挥毫补碑,以孟昭俊数十年浸淫笔端墨池,虽遍临名家,精于诸体,并且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但仍然是说来容易做起难。
大风歌虽仅三句,但气势磅薄,雄壮激烈。汉《大风歌》碑文,字体结构匀称,字形优美,风格庄严秀丽,笔力遒劲,沛县旧志云:“篆文象钟鼎形,长径尺,阔八寸,相传为汉蔡邕书。”。亦传为汉曹喜或沛人、文学家爰礼所书。现存碑文20字,竖排右起,共4行。第一行为“汉高祖皇帝”,第二行为“大风起兮云”,第三行为“加海内兮归”,第四行为“得猛士兮守”。下部遗失,所缺9字尚未发现。
为古碑补字,依常规,应由古文字学家确字,然而条件所限,孟昭俊只能一个人承担。他先后到北京、南京、山东、西安等地的碑林 、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虽说找到了一些大风歌碑的拓片,但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均非沛县汉碑的拓片。后来,孟昭俊偶然得到《金石大字典》一书,此书不仅对《大风歌》的每一个字都有明确的注解,而且还注明哪一种字体是根据汉大风歌碑石索临摹本得来的。孟昭俊的研究很快拨云见日。但是随着深入探讨,孟昭俊也产生了疑问,就是所查到的“威、故、乡”三个字,为什么在这书里没有注明出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访友翻看《金石大字典》时,突然瞥到一个字很像“威”,惊讶之声令友人失手合书,他只好逐页翻捡,不觉一天一夜!次日东方既白,终于查清瞥到的那个字,竟是个“畏”字,书里标明汉歌风碑是假借“畏”为“威”。他如获至宝,心窗洞开。此后,沿续此法,他从《金石大字典》《四体大字典》《重订六书通》《金石索》等文献中仔细对照研考,终于查到 “‘故’字的古写是‘古’,假借为故乡之故;‘乡’是借‘卿’为‘乡’,古《礼经》中卿、乡通用”。至此,他把汉《大风歌》碑所缺的9字悉数检出复原。
挥毫补碑录大风
大风歌是“任情恣性,抒发情怀”的书法艺术珍品。补碑,不但要补出碑字之形,更是要补出碑字之神。
孟昭俊潜心研究,《大风歌》汉残碑的字,字形狭长,笔画圆转,上紧下拓,对称均衡;笔势向下延伸舒展,垂脚向下拉得较长,更具端庄、稳健等特点。他参考了蔡邕、爰礼、曹喜等人的篆法、笔法。最后他决定运用下垂笔法、在书写细如悬针的悬针篆时,又在下垂笔画末端做圆形收,形成露珠状的垂露篆。
孟昭俊说,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是性灵、生命、学养、阅历、情感、顿悟、想象力和扎实的书写功力的结晶,是把几十年的生命都熔铸其间,达到既“严守法度”而又“离经叛道”的气韵。
他,就是在此气韵下和确立的艺术技巧结合,书写出线条婉转流动,筋骨内敛挺拔的汉碑篆 。如此,经过多年研考、修改、临摹,终于在1984年将完整的大风歌碑书篆而成,史称“甲子碑”。孟昭俊补出的9字神形具备,基本恢复了汉碑的原始面貌,著名书法家柳倩先生游览后赞其“有女娲补天之妙”。这,不但给今人、后人留下了学习的范本、极其珍贵的书法艺术财富,更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
(作者王宝安为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央视第一、二、三届“3·15”晚会总策划、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