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具象1973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
  • 印象:
    原创作品 震撼 高雅
    确定
  • 经营时间:
    1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山东-烟台
您所在的位置:具象1973 >艺术家>艺术家详细页面
王励均

王励均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1970
籍    贯: 山东-威海

艺术简介

王励均将自己的作品谓之为“10000米”:粗粗细细的仿佛人体消化器官的或是蠕虫一样的管道,这些仿佛蠕动着的活体彼此缠绕回旋、往复蜿蜒,条条“经线纬线”交织互动,作者“物任其性”地用互显互隐的相贯、反转、回转等表现手法,给予画面一种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细看之下,却也能比较明晰地找到每一个缠绕的线头的起始和延伸,仿佛跟随意识流动着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绵延不断、复合拧转的“交错式”的流变,作者仿佛在布置一个又一个“迷宫”,悄然引领我们步入其间,诱惑着观者和他一起去寻找某种线索和踪迹;当我们身不由己地参与这个“游戏”时,他却又顿然消失遁形,留下我们在一堆缠绕的蠕动的“活体”路径组成的诺大迷宫里发呆发愣。这种难以言喻的“有机”的迷宫们,充满某种神秘感和吸引力,但是却又让人晕眩和不知所措,我们面对作品,意识会不自觉地陷入被人催眠的那种恍惚和游移,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经验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因此松弛甚至消失,作品因为作者的主观牵引、精心结构,而成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跨越性、随意性又同时具备潜在连贯性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关于他作品题材和想法,王励均自有一段文笔清晰、精准贴切的示意文字:
“关于我的10000米,当然不单纯是距离的思维
趟过十几年的艺术历程
我用生物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我们的空间
当一切在变化中缠绕
需要梳理的可能只是我们内心的平静
纷杂的管脉是一种生命的蠕动
世界变得如此糜灿
越来越复杂
万物极度的裂变 预示的将是终极
静观和俯视这混沌的一切
我的思想从众多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纠缠的世界
驱向理性
让晕眩的双眼找到起点
一切皆可
一切皆得为艺术”
在这里,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和捕捉到作者的思路,他意欲表达的观念和其创作的初衷。
回视我们每每经历的人生状态,每个人会发现,我们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从选择、无法抉择、无法改变的被动的不可逆的历程。作为生命个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懵懵懂懂地来,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最终一无所有的走。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最终归于何处?眺望前路,迷茫而不确定,充满不可预知的种种变数。那么,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迷宫,交织在一起,你的道路,我的道路,纠结交错于一处,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注定与它的所存的世间纠缠不清:这些谜团,这些问题,或许是困扰每一生命个体始终的难题。正如后现代哲学家福柯所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处在全方位的社会权力网络体系中,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一种权力关系,个体似乎处于悲观的无助地位,个人总是被分类、排斥、客观化、个体化、约束和规范化——我们在社会中存在,沉沦于其中,但又本真而在;烦他人之所烦,却归根到底为自身而烦,个体的存在与社会权力的刚性存在之间处于一种不可分离却又紧张对峙的状态,这种状态令我们疲惫不堪:虽然时时力图摆脱世界回到本真自己,而又无力摆脱世界因而沉沦于世,这就是“迷宫游戏”般的我们现存状态的写照。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不得不面临且孜孜以求的哲学意义的终极旨归。具体到行之有效的方略,福柯的观点是从“统治技术”转向“自我技术”,即个人如何被他人改变转向强调如何实现自我改变,他呼唤的是一种在社会微观层面发展起来的多元的自主斗争——当分散的个体不具有对整体社会中心权力的控制权时,他可以通过抵制将个人置于规范性约束下的霸权话语来解放自我,获得自由;或者个体摆脱规戒性权力的束缚,通过创造新的欲望形式和快感形式来颠覆规范化的主体认同和意识形式,这二者都以获得对自我的控制权为指向和目的,表现在当代艺术中,即是对于传统价值的一种和平颠覆的后现代策略。
在王励均的系列作品中,他的创造新的欲望形式和快感形式来重塑“躯体”、以此获取对自我的控制权的处理方式,是将一种被困于迷宫内的感受抽象成为对“存在”的流向追踪和考察,以属于自己独有的符号语言,将存在的中心模糊化,边缘化,并“静观和俯视这混沌的一切”(王励均语)。然而,现实的谬境和吊诡之处在于:我们并不是首先面对现象,然后超越,而是我们始终已经在现象之中,而非超越之前的内在意识主体。我们已经、并始终、且不得不处于超越之中,根本不存在超越之前的一个内在领域,一个孤立的自我,一个最初无世界的主体。因此,他敏锐地以先验还原的方式,纯化和提炼出一个超然于某种特殊立场、角度或偏见的先验主体,不以任何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具体现象为基础,并时时处处警惕着它们任何显性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显现者本身归隐在抽象意义的背后,存在本身仿佛并不存在。观众对存在的把握不是反思而是领悟、解释,或领悟、解释本身也是随同作者创作的过程。这种经历不同于反思,我们所要把握的不是它的“什么”,而是它的超越结构、超越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作者理性的思绪和引导中,“我用生物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我们的空间/当一切在变化中缠绕/需要梳理的可能只是我们内心的平静”。在他的作品中,自身给自身设定本质,构造规律,发出理性命令,成为他创作的逻辑和观念形成的程序。由此可知,生活世界于他而言,仅仅是理想世界的一些相对的、偶然的实例,并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现实生活领域发生的事情于是在先验还原中被搁置起来,失去了自己的效力。“我的思想从众多的理论中解脱出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纠缠的世界/驱向理性”(王励均语)。使自己从先验意识的构成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进而向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思维世界过渡和推进(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是难以找到这种普遍的野性思维的原则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的教育驯化,使现代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特殊的逻辑或思维方式,那种原始的逻辑或野性思维已被掩盖或被埋藏起来了)。这是一种理性主义,它聪明地、智慧地选择达到目的手段,并坚定自己的理性选择,不为情感、道德和其他价值所动,不受感性偶然性的干扰甚至控制。
因此,如何才能厘清、廓出一个绝对的、超时空的、普遍必然的可能性领域,并以此领域为理想、为追求,是艺术家面临的一个深刻的难题和命题。从传统东方哲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命题:生命本身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真性”,从心灵的高度而言,乃是一种“玄冥之境”。既然人们有一种知性的执谬与狂妄,因而使自己的“真性”即存在受到蒙蔽,要实现“玄冥之境”,就需要解除这种蒙蔽,使其完全开放。
借鉴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对存在状况执著拷问的“神性追求”,以精神神性或曰超越性对抗不断下坠的物质世俗性与技术凝固性,具体到手段和策略,王励均是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内在中的直观,畅开心胸,以一种“无知之知”(实际上是一种超理性的直觉体验)摆脱知性与欲望的纠缠,他试图重新组建时空秩序,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意向性活动递进,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呈现出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纷杂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令观众持续体验作者创作始终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在此过程中,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还原深化为“纯自我”,它们显示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对内在意识时间流的描述其实也是用于说明变中之不变的本质的存在,因此,一切经验性内容也被随之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的总根源,它不需要知性主体的自觉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心灵的自发状态。于是,当内在之“看”转向超越之“问”时,其所蕴含的颠覆性便显现出来,对于性之“极”或曰“真性”而言,由于解除了蒙蔽,自我与真我完全合一,进入道家所谓“与物冥合”的境界。这是一种自我体验与超越,也是一种自我实现,进入人与天地无对的“玄冥之境”,即“玄同彼我,泯然与天下为一”的本体境界,也是绝对境界。“让晕眩的双眼找到起点”(王励均语)。
因此,当他走出“取”与“舍”的表面化价值判断的误区之后,他迷宫游戏的“有机密码”就不会只是被阅读成仅具有单一指向的讯息,因为他始终把持的表现要素是流动和不可能完全分离的,也显现他对观念和哲理的探究的意味及任意与自由之感。在他自设的语境里,是没有绝对权威,非二元对抗,零聚焦,恒变的,非同一化的,因而它是反体系性的、反中心的、多元化的,是强调主体行动的自觉性的。
这也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创造的共通的趋势。审美日常化的现代变奏,使得“世界变得如此糜灿/越来越复杂/万物极度的裂变/预示的将是终极”(王励均语)。新时期美学转型的内在根据,也来源于当代人的生存论态度的重建,正如福柯所言:个人在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中被迫接受其制约和社会规范,自觉内化而成为一种被动的“生产性的主体”,挣脱和变革的有效途径是个人要从被他人改变转向自我转变,放弃传统的以剖分和构建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的手段,从一切统一的、总体化的偏执狂中解救出来,借助它们对抗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压力、技术控制和文化霸权,来发展行为和思想,以泛文化倾向突破先前那种从某一种实体性的定点出发去确证美是否存在的狭隘的抽象思辨,转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深入到人的各种生存境况和反思之中,当代艺术因此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艺术语言和面貌。在王励均的作品中,我们可见在这种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的架构下,他以独有的选择性的眼光来探讨美学与人的生存关系,这个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嬗递相继进而选择自我的过程:置于隐喻性的“迷宫游戏”,获持自己的“有机的密码”,通过沉潜、筛选、并置和分离,同时便完成了提炼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由此,我们也看到王励均作品的表达方式和理念中,以生存论视角的转换,探索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自身可能的特有的方式参与其中,也以其对理想的深沉呼唤而为当代艺术中人的存在架设起一种理性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