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三青艺术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7
  • 印象:
    文艺 值得一去 环境不错 有特色 格调
    确定
  • 经营时间:
    19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福建-福州
您所在的位置:三青艺术画廊 >画廊动态>正文

行走中的收藏

2013-09-10 15:00:23          

 

追本溯源:为什么收藏?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收藏文化”源远流长。 然而,今天众多民众广泛参与的“收藏”确是空前的,并且让我们感受到尚有更多的人在观望,跃跃欲试,也想加入这个行列。由此引发我们一些思索:究竟为什么收藏,收藏的意义何在?能在收藏上获得一些指导吗?

 

收藏的起源

收藏译做英文collect,除了可以解释为收藏外,也可以译作收集,采集。可以说英文collect只是一个广泛的“收”的含义。而汉语里的一个“藏”字则使这个人类行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收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就导致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文化间,收藏理念、收藏动因的本质差异。

                   

 

收藏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朔很远,但是到底有多远,恐怕无人知晓。19世纪随着西方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学家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今法国境内)出土了一些经过人为加工的,石制和骨制小物件,据推测这些东西极其有可能是被用作“装饰品”(距今8万年),第一次人类开始有了“审美”的需求,考古学家Neal也就将其视作是人类“收藏”行为的起点。这种现象几乎出现在任何一个史前文明中,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玛雅文明也都有大量类的装饰物出土。我们的祖先,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也开始有了审美需求,他们会精心制作并佩戴由兽类牙齿组成的颈部装饰品。

由此可见,收藏的起源或可定义为单纯的审美, 换句话说因为人有了审美,才有了收藏。“人在逐步进化的时候,学会了制造各种器具,人开始对形状对元素有了感知,有些器具不光实用而且能看得出人多费了几分力只为了让它变得更好看,再进一步,人类开始雕凿一些,自己根本不会去 ‘用’的东西,一种纯粹的艺术诞生了。这些纯粹的艺术品也会被人精心保管。这就是收藏品的雏形。” (引自Neal)

 

早期的收藏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制度的变迁,收藏的动因不再那么单纯。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对很多东西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从而也导致了行为上的巨大差异。但是在人类历史初期,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的行为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收藏”便是其中之一。

值得收藏的东西自然是好东西,在人们混沌和物质及其不发达的阶段。“人”在收在藏,但是享受这劳动结果的却是它们的“神”。也正因为这样,收藏的目的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Pomain在他的书中描述到,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传统,人们一年四季都会忙于收藏各种他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最终将它们敬献神庙,以示对神的尊重与膜拜。今天西方考古,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发掘自古代神庙遗址,也反证了这一点。再往远东看,史前墓葬的出土,拥有最大量的陪葬品的是巫师、祭司这一类的角色。早期的藏品多为礼器(琮、珪一类)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比较早的迎来了阶级社会,“神”的收藏到了阶级社会不再是唯一。皇室与王族的诞生使他们名正言顺拥有了“收藏”的权利。特定的艺术品,特定的藏品开始变成了权利的象征。青铜器,玉器等必定只有贵族才能使用,贵族之间也会有差别,不同级别享受不同的物品。一位诸侯王逝世,墓室内有大量的陪葬品。在那个历史阶段,人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收藏”,但事实上,却奠定了中国当代“收藏文化”的基础。

对应的西方这一时期的收藏文化,和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古希腊晚一点的时候,战争不断,西方人似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收藏战利品上。“这些战利品无论贵贱,都给战士们一种嗜血的快感。”(引自Pearce)那一时期最伟大的收藏,就是众所周知的亚历山大皇家图书馆(公元前300年,相当于我国的东周时期),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西方学者也一直引以为傲,认为是今天博物馆学最早的萌芽。

        

 

行走中的收藏文化

聚焦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华大地如果和西方或者是近东地区相较,算是稳定的不能再稳定了。正是得益于这份“稳定”,收藏文化的发展在远东这片大陆上也显得井然有序,收藏也慢慢从皇室渗入民间,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中国封建时期的文人收藏还是比较单纯的,基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审美上的、学术上的需求,大多数人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收藏”所带来的名利。他们在经意或者不经意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仅有的连续不断的文化接力,他们功不可没。

当然,有人收藏,藏品来自哪里呢?“金融”在哪里永远都能掺和一脚。当藏家逐渐形成群体的时候,艺术品交易商,这个新兴职业也孕育而生了。典当作为金融业的鼻祖。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新兴商业与市场的发展。

中国人就“收藏”、“考古”应该启蒙都比西方早,但却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学术体系。西方这种战乱的经历加上来之较早的工业革命似乎注定了他们成为现代考古学的始祖。拍卖也起源于西方,就在于他们掠夺了很多战利品,于是他们是以这种方式处理。这也就使得艺术品金融化的概念率先在西方诞生了。中国虽然很早就有了艺术品交易商这种角色,但是在封建王朝时期乃至民国时期,还没有人真正把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在19世纪,欧洲贵族就有“收藏”意识,用艺术品作为保值物来抵御战祸等带来的经济动荡,逐渐地随着战乱平息,就由保值演变为了投资。上世纪90年代末,这股风刮到了中国,就一发不可收拾。

20世纪中期,欧洲也曾出现过较为疯狂的艺术市场,有这样一条很有意思的评论Russel(1995),“收藏导致了藏家们的一种病态,他们的目地不再是审美,学术,也不是投资。而是像毒品一样上了瘾的,他们把收藏看作一场游戏,一个赌局,他们走向了极端不可自拔了。”今天的中国,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一批藏家呢?某拍卖行的从业人士曾表示,今天中国新贵如此疯狂的购买艺术品,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像贵族。

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也导致了如今形态各异的收藏, 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目的,也有各种各样的收藏心态,所以很难再给“收藏”打标签了。

 

 

收藏小贴士

 

1. 聚焦未来

  汉姆曾在休斯顿的一家画廊为了买两幅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剧照而饿了一周肚子。那时他还不出名。他说:“我当时就知道它将来肯定值那么多钱,所以我必须买。”他说中了:“1980年时它们值500美元,而现在500美元后面至少添两个零,甚至是三个零了。”

  今天很多中国藏家是赌博式的收藏,捡漏心理,但是“奇迹不可能出现在你们中间”(甘学军)其实我们应该调整心态,“赌”的是“未来”。

2. 一切为爱

  收藏就应爱艺术,如果现在的你还不够爱的话,那也至少去试着去喜欢吧。

  欧文·佩恩(Irving Penn):“个人收藏为的是个人的喜好,收藏家应当买吸引他们的东西,而不是附庸潮流。”

  香港邦瀚斯执行总裁陈楷逊先生,也曾表示,对于艺术的热情应该是收藏的前提。“他有热情,他懂,他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跟你讲这个东西,讲它的来历,讲它的价值。这个就是热情,这是钱买不到的,你一定要有这种热情才会赢,没有这个热情一定不会赢。”

3. 做足功课

  尽管有的收藏家凭冲动买作品,但是对于经济基础有限的收藏者更需要有理性选择。科伦说他收藏了一系列的艺术书籍,与其收藏的实际作品相参照,他建议初入门与潜在收藏家:“尽可能多地看艺术作品。”

  永乐拍卖总经理董军先生也认为,专业知识是做好收藏、发展收藏的基础。

  Ps:在这里提醒一下广大藏家,现在市面上收藏鉴赏类书籍可谓琳琅满目,但是很多不够严谨,更有错误百出。所以慎重选择学习材料、参考资料很重要。

4. 要有耐心

  或许很多收藏爱好者还没有意识到,收藏是一项耐心的活计。收藏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 你今天决定要“收”,不可能明天就有一堆珍品等着你去“藏”。

  真正属于你的,需要你耐心等待。又回到上一点,打好基本功,机会显现时便可迅速出手。汉姆建议“到处抛头露面”(拍卖场、画廊、任何卖艺术品的地方),并且记住,“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有趣的作品都不在会展中心,而在分展场。”

5. 相信自己

  这一点是比较高的要求,建立在你做到以上四点的基础上。

  “艺术永远存在争议”,收藏就更是争议不断。藏家需要建立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不要盲从任何的专家,或市场评论人士。专家也有专业不全的地方,很多分析师也难预测市场规律。但从另一侧面,一个普通藏家也会有可取之处。所谓:兼而听之,择而取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