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广东-深圳
“衍——唐承华艺术展”
2013-08-22 15:21:55
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深圳皆一堂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衍——唐承华艺术展”,将于2013年8月8日下午3点,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期为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18日,届时共展出唐承华创作的版画、陶瓷和综合媒介作品60余件。
此次展览是关山月美术馆对于国内当代知名艺术家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个案研究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上世纪末期的艺术思潮造就了一代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的艺术家,他们在过去的30年里,对时代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今天,当新锐的光芒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的时候,对这一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渐渐具有了艺术史学研究的意义。面对这样一代经历了实验、反叛、沉淀,渐入常态的艺术家,关山月美术馆选择了“艺何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唐承华是国内为数不多潜心于抽象艺术探索、形成个性鲜明的创作面貌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其艺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一致认可。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在艺术家的生活中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切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唐承华的艺术创作与生活是一体的,他不仅创作艺术作品,也写诗,做陶艺,在大自然中创作。他是一个擅用材质的艺术家,纸、丝、陶瓷、羊绒,不同的媒介连同他的诗、画、故事一起,让艺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使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则是他艺术的终极目的。同样,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主题想要表达的。
现阶段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事业,然而中国的艺术衍生品概念始终停留在艺术家画作在不同材质上通过印刷、烧制等手段原样复制的层面。唐承华在日本留学生活14年,对于衍生品开发的成功案例:日本的草间弥生、村上隆在观念上有着高度的认同,衍生品不是其平面画作的另样复制,而是他的艺术理念在不同材质载体上的多样呈现,其间所承载的艺术观念不是被截取的片段,而是完整的显现。此次展览的主题“衍”即意为丰富的、多样的、可延伸、渗透、交融的……艺术向生活“衍生”,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因此此次展览对观众呈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示,相比较而言,更是一种让人向往的时尚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一种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生活理念。
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而言,文化艺术以及与之发展息息相关的健康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对于城市生活氛围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文化艺术机构都在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然而和北京、上海这样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相比,深圳在文化艺术生态层面尤其是有效合理地利用民间资源,使各个层面的文化艺术机构形成一种合力这个方面的尝试还是远远不够的,官方机构资金不足,民间资本又找不到含金量高的出口。此次的“衍——唐承华艺术展”由于在策展理念上提倡让艺术融入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多致力于“美化生活”的民间机构的关注,深圳皆一堂文化有限公司、深圳综艺经典艺廊、深圳土壤广告有限公司等,都像该展抛出了橄榄枝。而如何在保证主办机构公益性方向及展览的学术水准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民间资源,则是此次展览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
此次展览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到展览相关现场活动的筹备,得到了深圳皆一堂文化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通过展览的筹备工作,本次个展的艺术家唐承华先生也和深圳皆一堂文化有限公司达成了长久合作的意向,共同致力于艺术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一直对艺术品的推广与发展给予倾力支持的皆一堂,将从唐承华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吸取元素,应用于高端生活时尚与服饰品的研发与生产中。唐承华先生创作的《风景》《那天,阳光灿烂》等系列作品,为皆一堂的设计师带来不一样的灵感与创意。此次展览中唐承华在围巾、陶瓷等系列产品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个性,巧妙诠释色彩与实体之间的精妙反差效果,让他的艺术理念在不同材质载体上有多样化的呈现。皆一堂与唐承华先生的合作,将把艺术品由观赏的架上纯艺术带入大众视野,让艺术走近生活,喜悦生活。
此外此次展览在出版物和展览形象的设计和印制等方面得到了深圳土壤广告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布撤展、作品装裱、运输以及现场创作等方面得到了深圳市综艺经典展览工作的无私赞助;数字媒体推广得到了深圳市金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赞助。这些有力的支持不但最大限度地呈现了此次展览的学术效应,同时此次展览的成功运作也为今后深圳各方面文化资源的合作实践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为今后健康的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此次展览,对观众呈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示,而是一种让人向往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对于深圳市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视觉时尚的盛宴,更预告了一场艺术与时尚的跨界结合正在上演。
皆一堂对话唐承华
“衍”是本次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的主题,您怎样解读这个主题?
唐承华:“衍”这个主题概念,应该追溯回2011年。那一年我到四川一个偏僻乡村,与当地村民一起,历经养蚕、选蚕、煮蚕,几经实验,造出了被称为“唐丝”的纸张,并用它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媒介与经验的超越,而它实际上是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与现代视觉艺术有关系的创作方式。
这个展览,后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名称是“漫延”。传统文化,几千年蔓延到现在,有非常独特的精神,它内在的灵魂的特质,寻常时是看不到的。从诗到纸,从纸张到可塑性的东西,媒介不同,我通过它们,进行艺术上的创作。时空的穿梭,交替的现象,这是“漫延”的主题,由它延伸出新的艺术创作理念。
把艺术里面所追求的精神,变成与现实有关的艺术,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让艺术生活化,由“漫延”到现在的“衍”,从思想发展上是连贯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创作过程。
您与皆一堂在艺术衍生品上展开合作,您此次也由此在陶瓷、羊绒等上面进行了创作,材质发生了变化,对此,你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唐承华:运用不同材质进行创作,本身就是我研究与实践的方向。与皆一堂的合作,让我第一次在羊绒制品上尝试创作。对我来讲,没有很大的障碍。因为羊绒很自然,它只是一个媒介,当然,它的质地,绘画时选用的颜色,和我平常画油画时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洗过之后,它的颜色会消褪30%,因此我要有很好的控制。水与颜色的交溶,笔触的效果,色彩的关系,这都需要把握。在正式创作之前,我尝试着画了一张,一试之下就立刻找到感觉。
羊绒是有内在灵魂的东西,它的效果很飘逸,很柔美,很女性化。而陶瓷是火与情的交融,你无法百分百掌握烧出来的效果。因为衍生品的创作关系,这次我们去到了景德镇,它是非常传统的陶瓷产地,景德镇所用的颜色,基本是青花系列为主,主要的造型追求、色彩关系,都是从传统里继承来的,从本质上说,它是在传统的层面上找新的表达方式。这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我以前也画过一些陶瓷作品,但那是在德化等地,是现代的陶,从器皿形态与视觉效果来讲,二者并不一样。对我来说,我要调整自己创作的能动性,在适应之中控制、超越,这次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几件是很精美的,非常有意思,也是值得以后慢慢去推敲、琢磨的。
我想,这段时间的创作,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找到一种很愉悦的表达方式,而且很自然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您通常会用一段手写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理念,从创作的角度看,用画笔和文字对您来说有什么不同?
唐承华:其实文字和绘画都是一种表达,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露,只不过一个用文字来组合,一个是线条、色彩来组合,对我来讲,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能我看了某部电影,或者某本杂志,我会有一些新的感触,当时我很难用绘画来表达,因为没有工具,所以用诗的方式写下来。其实,人的内心需要去表达的时候,方式是很多的,就像你追求女孩子,不一定每天都要请她吃饭、看电影,有时候你跟她问好,关注她一下都可以,表达的方式有很多。
我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创作,来创造美,表达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对未来的感受与思想,这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组合。有的人比较含蓄,有的人比较直接,我会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我看来,生活的表达与艺术的表达,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非常引人注目的线条、颜色是您的作品给观众的突出印象,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唐承华:每个颜色本身都是完美的,而且有独立性。让我们想想一群人组合在一起,如果配合协调,大家工作起来就会很舒服。颜色的搭配也一样,它取决于情感的需求。可能我觉得自己要一点黄色,然后配一点绿色,这是长期训练获得的积累,是潜意识的东西,也是个性的表达。
线条很传统,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从书法、山水画里面来的,有墨的韵味,并且成为中国人审美观的一个基本元素与背景文化。我把线条与色彩融合在一起,线条,或者说黑色,是龙骨,是架构,然后用颜色把它包容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东西,这两者的结合,对我来说是情感的宣泄,它们相互衬托、缺一不可。
一个展览,我并不希望观众一定看到什么。从思想上说,我的所有一切,他们不一定会有。他们的东西,不一定我有。二者并非等量关系。所以,我必须是这样子,你也要跟我这样子,那就毫无意义,这世界就没有趣味性。我不了解你,你想了解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交流,这才是艺术生活。
您是美院的老师,作为老师的您与作为艺术家的您,是否会有不同呢,在课堂上,你主要跟同学们说什么?
唐承华:我在课堂上说的,今天我们都有谈到一些。在学校里,我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教授艺术基础的、美学的、技法的内容。作为老师,你要把自己艺术创作的经验,用很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的、间接的获得这种知识。当我不是教师,而纯粹是艺术家的时候,我是很独立的,就像学生是很独立的,当他离开课堂以后,他怎么想是他的,他一旦在课堂这个空间里面,我们必须配合,一同完成某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无论是老师或者做艺术创作,这两种身份在我看来,不是冲突的,而且是有益的。与学生交流是相互的关系,他们年轻,有很多想法,有宽裕的思想状态,我通过交流也可以获得新的能量。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经验,我可以把我的经验告诉他。但是,不一定我的经验绝对对他有好处,因为他的状态,与我那个时候的状态不同。所以,你应该协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系,挖掘他的潜力与能力,这是一个优秀老师要做的。
艺术家与品牌合作已经成为艺术走入生活的趋势,您怎么看?
唐承华:我们把事情分成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你说艺术里没有生活吗,生活里面不可以有艺术吗,其实是分不开的。每天我们睁开眼,就会有艺术的东西围绕着你,比如音乐、影像等等。在我看来,艺术不是为某个人服务的,而是为更多人服务的,如果通过艺术衍生品让艺术走向生活,而艺术本质不变,让更多人接触到更高端的艺术,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当然,那种简单的把艺术家作品拿来复制的做法,我觉得这不叫衍生。“衍生”,它是特定的艺术范畴,应该是在某种特定的形态与创作的意念里,让作品更生活化,有审美,有思想,有价值,有故事,有情节,这样的衍生品,才是真正的艺术衍生品。
对于此次与皆一堂的合作,您有什么样的期望?
唐承华:现在很难说具体的期望。大家其实是在找共同点。我是个艺术家。艺术的东西,相对而言更个性化一些,更本质,更纯粹。生活里面的东西,更讲求它的喜悦,快乐,和谐,它所带来的幸福感。
在合作中,皆一堂需要了解怎么从艺术中获取更具生活化的内容。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合作状态。在下个环节,我们需要拿出可行性的方案,大家磨合、沟通,找到合适的产品,设计出艺术与生活结合的作品。我拿出50%,皆一堂拿出50%,就百分百成功了。我相信自己与皆一堂的合作,未来是很美好的。
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会延续怎样的风格?
唐承华:我每年都会有一些展览,风格的延续,艺术空间的设想,都在考虑之中,但现在并没有非常具体或确定的规划,但如果在这期间,找到一个很好的空间或者伙伴,也许就有更明确的想法,但是,无论何时,我对艺术的追求与信念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