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睿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精品
    确定
  • 经营时间:
    12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分支机构

您所在的位置:睿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龙瑞:纵心所欲不逾矩

2013-06-29 14:57:51          

龙瑞:纵心所欲不逾矩

20130519 15:07
来源:北京晚报

西岳华山 (国画) 龙瑞


意大利科莫湖纪游 (国画) 龙瑞


家在清漓江畔 (国画) 龙瑞


艺评

郎绍君

我认识龙瑞,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期。新世纪之初,他从中国画研究院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一个画家担当学术研究部门的领导,不免有些陌生,但他以谦和而积极的态度,加强所内团结,打开了局面,成功举办了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黄宾虹研究展,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外粗内秀,有魄力而谨慎,讲义气也讲分寸。后来他调回中国画研究院当院长,经过诸多努力,把该院改制为国家画院。在大约十多年的时光里,他的主要精力用在管理方面,关注点也从个人创作转向整个中国画界的创作。他大力强调研究传统,正本清源,提倡研究中国画的精神传统和形式传统,批评否定传统和传统笔墨语言的虚无主义观点,在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龙瑞初学工艺设计,但他的爱好却是绘画,先后用功于素描、中国画、油画。新时期之初,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读研,从师李可染。那时候,李可染山水画的影响很大,追求个性表现和个人风格的氛围也很浓。龙瑞在接受李可染写生路线的同时,却没有摹仿李氏重真实描绘和墨色积染的画法,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弱化真实性追求,强化笔线勾皴,开拓自己的路径。到中国画研究院之后,他曾多次到欧洲考察,被现代艺术的自由表现所打动,于是探索将塞尚式的结构画法与晚年黄宾虹式的自由笔墨结合起来,强化造型的主观性,以小块面构成大块面,突出山水画的视觉冲击力。总之,大胆的实验,自由的探求,成为他这时期作品的基本特色。

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龙瑞逐渐回归传统,黄宾虹的影响日益突出。他觉得那些构成性作品与传统笔墨不够合拍,气韵不够它们只有一个壳,没有通过笔墨把它丰满化,不耐看。他采取的变革策略是:弱化结构性,强化笔墨的表现力,在意象和笔墨上更加靠近黄宾虹,通过黄宾虹和传统对话。在他看来,黄宾虹和李可染虽是师生,但艺术取向不同。他说:可染先生强调写生,创造意境,表现感情;黄宾虹的画,看不出是四川或江南的美,而是笔墨的美,形式的美,但又有文化内涵。这合我的意。我对内容想得少,但看到形式感强的东西,脑袋就热。又说:外师造化不等于写生。这使他在观念与实践上与可染先生更远地拉开了距离。

对于画界的黄宾虹热,龙瑞的看法是:现在许多学黄宾虹的人,学不了或使不上黄宾虹的东西。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功力达不到。没有他那样的功力,不到那种火候,笔道没质量,就是画得再厚,也不行。第二是不善于程式化、符号化,摆不脱形似。笔墨没地方去了。20年,黄宾虹晚年山水成为许多人摹仿和追逐的目标。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获大成功者。龙瑞说没有黄宾虹那样的功力学不来黄的笔墨,是有道理的。黄宾虹集七十多年的笔墨修炼、文化修炼和精神修炼,才获得了晚年山水那样的浑厚华滋,今人几年如何能达到?而表面形似上的摹仿,也只能学死。古人说大家不世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大家不可重复。黄宾虹精神可学,他的画是不可重复的。

龙瑞学黄宾虹,是一种艺术策略,即通过学黄宾虹理解与学习山水画的笔墨传统,然后再把构成性现代追求与传统笔墨整合为一,如他所说:我现在把自己往传统道上拉,强调传统标准,强调笔墨,随机生发、气息和趣味;过一段时间,也可能杀回来,再把构成的东西捡起来,吸收点新东西。我想,十来年的官运,分散了他的精力,尤其对他的传统修炼有所影响。如今他退居二线,轻松了,心态静了,可望提升修炼,迈出更大的步伐。

当然,龙瑞已有自己的风格气象。首先是笔力强悍,整体感强,有大壮之气。这源于画家的气质和笔性,由精神气格蕴化而成,不是造出来的。但这种刚性笔墨,需要柔性笔墨的滋润。不一定像黄宾虹那样以刚柔得中为鹄的,但适当的柔性因素不可少,因为刚柔相济合于普遍人性的审美需求。适当的柔性笔墨只能使阳刚风格更丰满、更有深度。

龙瑞山水的另一特色是点画自由、墨色厚重,不拘形似,气势连贯。这是深受写实观念拘束的画家所做不到的。不过,自由点画有高下之别,我们需要的是纵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即合于的、丰富而有内美的自由。笔墨的丰富是形式方面的,内美是精神方面的,前者立根于技的训练,后者立根于画家的人文修养和对自然的深情感悟。在丰富而有内美这一点上,龙瑞还大有提升的余地。

摆在成熟画家面前的一大关口,是如何避免和克服风格化风格化也可称为样式化,是指风格结壳,很少再能从传统和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很少再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发现,很少再追求形式语言上的新探索,而只是不停地复制自己。中国画的笔墨是程式化的,程式化意味着成熟,也预示着风格凝固的危险。市场对某种成熟风格的认可,常常会强化与加速风格化的到来与延续。不待说,适当重复自己的画法与风格是正常的,但一味重复甚至是机械性重复,就难免流于风格化。龙瑞作品在愈益成熟的同时,也不免露出风格化的苗头。但他在骨子里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对现代感、表现性和形式独立性的追求,始终在他心里占着一个位置。他不是说不定哪天再杀回来,重新在构成上寻求突破吗?无疑,这种再杀回来的突破,必与先前的构成有所不同,因为他强化了对传统的理解与把握,已经有了新的目标。我们期待着。

故事

于 水

龙脉

1.

李可染先生文革后在中央美院招山水画研究生,龙瑞便高中了。龙瑞说,那时候还没怎么画过山水,考试时只得用素描的方法画了一幅山水画。被大师选中做学生是件不容易的事。大概李可染看中的,正是龙瑞扎实的素描功底和一张白纸的可塑性吧。

我很好奇地问龙瑞,李可染很不善讲话,如何给你们讲课呢。当今的教授大都善言,虽不一定都能上百家讲坛口若悬河,但至少把事能讲得跌宕起伏。龙瑞笑笑,李先生确实很少讲课。他带我们的方法是,每周去一次他家,逐一对我们的画进行点评,话也不多。

李可染是齐白石的学生,我猜想,齐白石也应该话不多,大概也常给学生的画比较简明扼要的点评,这一路的教学方法可能就这样传了下来,再往上推,范宽、董其昌他们说不定也是这样带学生的。言少,可以是一字千金直指重点;点评,可以让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总之,给这样的大师们当学生、研究生,真是太让人羡慕了,不想成好画家都难。

李可染先生从来不当众挥毫表演,龙瑞说,几年学下来,从未见过李老师画画。吴冠中曾把画家画画比喻成母鸡下蛋。哪有鸡下蛋时选个热闹的地方、招呼大家过来参观呢?如今,李可染的山水作品,一幅拍卖几个亿,不知是不是与下蛋的方式有关。

2.

跟着龙瑞在后海的胡同里走,龙瑞身材魁梧,气宇轩昂,不怎么修边幅,有点老北京贝勒爷的劲儿,气场挺大的,我跟在身边,无论怎样挺胸抬头,总觉得像个随从。女画家们就更糟糕了,统统像府里的丫环。

龙瑞的气场大,可能跟他一直做官有关。先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美研所所长,后又当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有点领头羊、学术带头人的意思,画家朋友都亲切地叫他龙头。既是龙头,那气局就不得不大。

说也奇怪,我身边的龙姓同事朋友,无论身材高低,做官与否,大都腰杆直挺,行止端庄,形象比较正面,点头哈腰贼眉鼠眼的比较少见,像是被龙字所激励或约束。而我姓于(音鱼)参加个开幕式、会议什么的,鱼的特性就显现出来,中途就比较容易开溜。再比如相声大师侯(音猴)宝林,一脸猴子的顽皮,若派他代表政府到灾区视察,恐怕就容易笑场。认定动物特性对人类的心理有暗示甚至影响行为举止,目前还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说笑罢了。

画家总难脱开画什么都是画自己这一规律,比如李可染的背光黑山吧,跟他人一样稳重沉闷。龙瑞善作巨幅山水,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气局与他龙头气场很相近。画如其人,这话一点都没说错。

北京、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齐白石、李可染……从中国画角度看,这是一条艺术的龙脉。龙瑞在这条龙脉上求学,画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官、客徒,几十年走过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脉络及山水格局。中国美术史也许会录入这一条有的山脉。

(本版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龙瑞1946年生于成都,长在北京。笔名大龙、蜀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毕业后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1985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为专职画家,曾为该院业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2003年至2009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美术组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