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晖荣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和资深的艺术经纪人。他在艺术界交友众多,是前辈大师喜爱的年轻画友;是艺坛同辈欣赏的笔墨知己;是青年画家尊重的画坛前辈。多年来,他一直以极大的热情为中国艺术界的繁荣创造机会。萧先生创办的中国艺苑集团下设:香港艺苑中心画廊、香港艺苑出版社、中国艺苑网、汕头文化广场以及朝辉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等多家艺术机构。萧晖荣先生一直在努力为中国艺术的建设默默地工作着,是中国艺术走向市场的见证人和推动者。鉴于萧晖荣先生在艺术上所作的贡献,本刊记者特此专访了他。
时间 2003年4月15日 地点 钓鱼台国宾馆
张苑 钓鱼台国宾馆是国家元首会见和下榻的地方,你是第一位被邀请的香港艺术家来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我看到你的画案前,窗外如画的景致,枝头的绿叶已把浓浓的春之气息传递给你,在这里进行创作与平时在家中画室创作的感受有何不同?
萧晖荣 这些天与山水花鸟同在、同呼吸的感觉很美好!中国古代的园林真是独具魅力。钓鱼台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文化含量还是很丰富的。身处其中,我真切的感觉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园林中悦目、静心、息性和寄情的快乐。
所以,这园中的山水,窗外的花鸟,不仅仅给我创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它们使我心灵得到净化、精神有所依托。咱们古人艺术创造的法则是师法自然。明代那位以《华山图》闻名的画家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便是最好的注释。但是中国的“师”不同于西方的模仿。中国画家不一定讲究写生,而是“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最后落笔画下的形象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了,其中蕴涵了艺术家的感情,并且提炼到了一种思想的高度。
我平时生活的香港是个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地方,那是“东方之珠”所具有的现代美。然而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只要有机会我就渴望去别处走走,因为融入自然的感受真的叫人留连难忘。
张苑 你绘画的题材多以梅为主,梅与中国文化有种不了的情缘,“四君子”中梅又成了人格、道德和理想的化身,你的作品总在尽力表达着这种主题。此刻,展现于你案台上我看到的是从你激情的笔峰中划出飞白的意境空间中,从那苍劲的枝杆上,又让人体验到了这是一株勃勃生机、傲骨十足咏梅的作品。萧先生,你理想中表现梅的作品应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
萧晖荣 对,我一直专注于梅花的创作。我觉得单这一种题材已经足以让我用一生去表现。自然中的梅具有那么多种类的美态,意喻中的梅又被赋予了那么丰富的内涵。我理想中描绘梅的画卷应该是让观者能“闻”到它自然的清香,能“触”到它不屈的傲骨,能融入它的生命。我相信绘画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朋友。所以我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探索如何建构能带来共鸣的元素。中国绘画不应该只是像个确定的符号般,让人视而不见。
张苑 你作品文人画的气息很浓,唐司空图《诗品 雄浑》中提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这是不是你追求的境界?
萧晖荣 梅花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蔷薇科落叶乔木,那么为什么它在悠悠几千年里始终同华夏民族的艺术有着难解的情缘?为什么从古到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断的吟咏它?我想,这就是因为在大的文人画背景下,梅花跃身成为了人格、道德和理想的物化。最近,我尝试着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绘画史上梅的历程的文章。其中,我也提到“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它的精髓就是: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梅花正是因为拥有与人密切相关的内涵,所以它才能在艺术中“常开不败”。那么我想,艺术的终极目标也还是落在“人”的身上,一切关乎人类的理想、追求、欲望、快乐、痛苦……我们在自己真诚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直观自身。
张苑 由于你勤奋好学的精神,曾打动了刘海粟、吴作人、朱屺瞻、陆俨少、赖少其、黄永玉等数十位现代艺术大师,后来他们都成了你的朋友,也都欣然为你提过勤勉你的墨宝。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东西?
萧晖荣 和这些大师的交往,除了让我学习到他们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勤勉,我以为更令我兴奋的是和他们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的交往。他们身上闪现出人性中的异彩、芬芳,真的让我俯拜,沁人心脾。这就好像你们现在常谈到的“素质教育”吧!这才是能伴人一生、深入骨髓的财富。
张苑 你曾与朱屺瞻先生共同进行过国画的创作,当时你与朱老在合作过程中有何感受?
萧晖荣 朱先生是我尊重的前辈,他淡泊名利、毕生献身艺术、爱护下一代的真诚都令我终身难忘,能与他合作使我不胜荣幸。在创作的过程中,朱老一直自谦画得不好,但又时时不忘称赞我的进步。我深知他的谦虚下蕴藏着对我的真切关爱和鼓励,这令我非常感动。在1984年时,他听说我要举办画展及出画册,欣然为我写下一篇长序。后因环境关系画展未能举办,但朱老文中众多鼓励之词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努力奋进,未敢懈怠。
张苑 你出生在一个华侨世家,年少时钟情于连环画和版画的创作,从1981年后你又移居香港,这期间你的角色又从一名画家转换成一名收藏家,在你创作和收藏的那么多年中,哪件事和哪件藏品最令你兴奋?
萧晖荣 有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记得那是在文化革命当中,我一直省吃俭用。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不多的积蓄寄给一些前辈艺术家。当时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前辈过得开心些,生活充足一些。有次我寄给陆俨少老师几块钱,没想到他回寄给我自己创作的8张册页,其中4张为山水,4张为花卉。这些作品不但成为了我自学绘画道路上的范本,后来更成为我收藏中较有分量和市场价值的藏品。这蕴涵着真诚和质朴感情的“收藏”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至于说到我最喜爱的藏品,那要算是潘天寿的《松鹰图》了。潘先生身处中西文化剧烈冲撞的时代,竭力强调沿着中国绘画艺术自身的规律和民族特征去创造和变革。他在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实践方面的不凡成就让我极为钦佩。我所藏这幅《松鹰图》堪称为标志着潘天寿的艺术进入至臻境界的杰作。巨石、高松、危崖、雄鹰交相呼应,令人顿感一股强劲霸悍的逼人力量与气势扑面而来。这正体现了潘老一生从做人到做画都孜孜追求的“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这幅作品也是世界上私人收藏之潘天寿作品中最大型、最完整一件,价值逾千万,是难得的艺术品位与品相皆佳之作。
张苑 你说好的收藏家和对美术史产生影响的画家一样可以让历史记录并留传下来,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值得补充的,收藏家如能把自己收藏的作品能与世人共同分享,那他在收藏财富的同时,又多收藏了一份快乐,萧先生你在这方面做得应是成功的一位。能略谈一下你收藏作品的标准及你的收藏作品吗?
萧晖荣 作为一个画家,又有能力参与收藏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你提到的让历史流传和与人分享的快乐,我想藏品也能提高我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至于我的收藏标准,我想那就是“画得比我好,能令我感动”的我都乐意收藏。应该说,近现代大家的作品我都有收藏过。但是对于那些具有真材实学、强烈个性、极大潜力而尚未能被发掘和认同的艺术家作品,我更喜收藏。我希望尽自己力量不要让他们被埋没,也希望把我年青时感受到的前辈的关爱延续给年轻一代艺术家。
张苑 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为中国的艺术家搭建一座艺术之桥,我想这次钓鱼台国宾馆邀你来此创作,给你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希望这座桥能延伸下去。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也希望你在这个春天里创作的作品比你窗前的景色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