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当毕卡索将乐谱丶报纸碎片拼贴到画面中,把混合在一起的沙子丶木屑及颜料绘於画布上从而创造另一番艺术视觉效果时,综合材料绘画的大门已向我们打开,这让人们的关注点从绘画的观念丶意义扩大至材料的物质性与材料所传递的情感,材料的使用成为艺术家抒发情感的管道,一方面构成了画面整体,有极大的多解性,另一方面拓展了艺术边界,丰富了艺术语言,使二维的平面绘画在起伏变化之中具有立体感与视触感。在张国龙的作品题目中常常出现「度」,比如:角度丶向度丶维度等,在美学家丶哲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从中庸的角度来讲,“度”则是一种动平衡的状态,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度,就是自然。2013年,张国龙于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臻·度」张国龙2013”,呈现近年全新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臻·度」,是张国龙对艺术创作探索的过程,更是走向完美状态的过程。
九十年代初张国龙来到德国,旅德期间他曾师从克劳斯·尤根费申(Klaus Jurgen-Fischer),当时专注於乡土写实主义画风的张国龙,被德国多样的艺术形态所震撼,特别是新表现主义艺术在张国龙心中一直挥之不去,这一切激发他转身於抽象艺术,回国後继而转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及实验艺术的创作中,他的每一次风格转变都意味着他对艺术创作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艺术理念升华的过程。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张国龙的作品一直围绕着两个主题线索进行创作:一个是关於生命的线索,表达对人与生命的思考;另一条线索是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寻求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统一。张国龙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既有技术上的传承和研究,同时也希望有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两者结合在一起正符合张国龙创作的面貌,正如艺评家刘骁纯曾在一篇文章中的评价:「……在激情昂扬的热抽象中嵌入冷抽象因素……在动荡不宁的画面中,那些硬镶上去的几何形小块,就像是通向另一个理性世界的视窗或墙洞。」
在张国龙看来艺术创作首先是一个社会行为或者是文化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关注东方文化与东方精神的呈现,立足本土,使用足够个人化丶民族化的材料:土,尤其是黄土,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还饱含着国人对它特有的情感,足可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徵与符号。同时也将极具东方意味的大漆丶宣纸丶碑帖拓片等运用到创作中。在艺术家的当代美学观念下,这些成为其求索生命丶宇宙丶时空等普世性问题的艺术语言,以此与西方对话,这其中他所强调的不是视觉和载体本身,而是里面的逻辑关系,更多的是东方文化语境。他所创作出的生命丶黄土丶黑白丶方圆丶阴阳丶天地等一系列气势恢巨集的当代作品:激情奔放的材料挥洒丶充满生命力的冷暖色彩倾泻而出,色料的结合如交响乐的高低音碰撞,沉重悲怆而充满表现性;那放荡不羁的刀笔丶微妙复杂的肌理以及疾速喷洒的线条是艺术家生命激情的展现,而布局的纯粹和严谨也是其创作中的一把尺规,在极具厚重感与视觉张力的画面里嵌入稳定丶刚性的三角丶矩形等几何形状!
这位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多年的艺术家沉浸于材料语言的实验与开拓中,发表多篇有关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研究文章,他在严谨的材料研究与激情的艺术创作里寻找平衡,对於材料捏拿有度,与他个人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物质性材料的独特质感与其隐含的某种独特含义使作品表现更为丰富,细细咀嚼,回味无穷。视觉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 - 2007):「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复杂的,但我们也赞美它们的朴素,这些作品组织了丰富的意义,在各种细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意义和形式的结构整体。」除此之外,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的实验性与偶然性也吸引艺术家不断探索在创作中的一切可能。
对於「臻·度」张国龙更有自己的一番体悟:「艺术创作与人的生活状态一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若能做到‘能而不为,适当而为’那更好。有一种情绪丶一种波动丶一种震动,但是这个震动真是我们做了多大的声音吗?是用了很多的色彩吗?还是无边无际的狂放?真正的‘震动’是一种控制了的很微妙的视觉感受丶心灵体验和现场感应,你有多少积攒就能发出多少力。艺术创作如此,人亦是如此,用一句中国成语叫‘恰如其分’。」画如其人,这位来自北方的艺术家与其作品风格一样豪迈丶大气,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丶宇宙丶时空等问题进行深沉而庄严的关照,足以使观者感受其动人心魄的东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