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馆)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7
  • 印象:
    高端 有品位 專業 氛围好 可以休息
    确定
  • 经营时间:
    4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亚洲艺术中心(台北馆)>展览>展览详情

「废墟之殇」- 应天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走出西递村,应天齐敞开自己的视野,从版画创作丶材料绘画到大型装置,他所关怀的由村落与建筑本身上升至人文文化,从而创作出更为宏大的题材:世纪遗痕与废墟之殇。不管是材料绘画丶装置,还是行为艺术,应天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和对社会责任感。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建筑及废墟文化的艺术家,2012年应天齐以《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为主题,受邀於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个展,由中国着名批评家丶策展人王林丶荷兰着名独立策展人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及莎拉·戈尔德(Sarah Gold)共同策划,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在国际范围备受肯定,成为中国首度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应天齐为该展览创作的《囚》丶《砖魂》丶《黑室之二》大型装置作品丶《自诉》丶《废墟之殇》等影像作品,将於4月27日完美归来,呈现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废墟之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艺术家应天齐又特为此次归来展创作全新「日记装置」及材料绘画作品,既延续又有别於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呈现,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此展由着名策展人彭锋策划,并于开幕当天举办研讨会,相信与会学者与艺术家将会在废墟文化的议题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是艺术家对建筑与人性的关怀,是对人生更为广博的思考,此次展览以“废墟之殇”为题,更是基於应天齐对废墟文化的长期关注: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中华大地一时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拆迁现场和建筑工地,我们的家园因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而成为废墟,现代化的建设,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摧毁一些记忆。原有的城市环境丶建筑形态及生活习俗的破坏,成为文化的废墟。熟知的城市很快变得陌生,昔日家园不知去向,只有挥之不去丶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还保留在文人的呼唤丶市民的惋惜和艺术家的作品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彭锋对此有着既诙谐又沉重的阐释:“应天齐曾经亲自参与到芜湖的旧城改造项目之中,但是面对一地鸡毛的现实,艺术家的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芜湖古城,如今成了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芜湖古城废墟,与今天中国大地上的其他废墟一样,都既不是由战争造成的,也不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没有战争,但创伤有甚於战争;没有灾害,但灾难甚於灾害。在中国经济和平崛起的同时,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也在和平趴下。这种和平时代的战败,对於像应天齐这样有自觉文化意识的艺术家来说,不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哭泣的墙》是应天齐2013年的全新材料绘画作品,顾名思义,其中表现出来的悲怆丶祭奠与缅怀心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关怀同样笼罩在其作品中,再一次的呈现东方美学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品格。

 

矗立在展场中的大型装置《砖魂》,其材料即是在芜湖古城废墟中搜集的残砖碾成粉末塑造而成。作品缘起一块古砖:上个世纪90年代,艺术家获得一位老者赠与的古建残砖,据考证这是最後一块刻有“西递节孝祠”字样的古砖。基於对消失陨落的文化的痛惜,艺术家对古砖复制并放大,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作品。作品巨大的体量感让人震撼不已,由此引人思考:碾成粉末的不仅是废墟,还有艺术家的童年,几代人的生活记忆;拆掉的何止是建筑,更是一方古老的文化传统。这苦涩的回味不论是在艺术家还是观者的心头,相信都会平添许多凝重。

 

另一件装置作品《囚》则是扑面而来的废墟:巨大的丶形似城市的铁笼内放置诸多废弃的生活用品,包括书桌丶沙发丶门窗等,更在其中播放应天齐老家安徽芜湖古城的生活旧景视频,寓意“被钢筋水泥囚禁的生活诗意”,这又何尝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写照呢?直面这样的文化废墟和废墟文化,应天齐作为一位艺术家,其作品更真实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西递村》版画还是《世纪遗痕》油画,无论是芜湖古城改造方案还是原住民生活影像,他都在提醒人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身居何处?我们的回忆丶渴望和期待何在?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归来的一系列作品,艺术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对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一命题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建筑师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便已身体力行,参与了建国後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为艺术家的应天齐同样具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西递村系列》版画的影响力,西递村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由於《对话观澜》的艺术活动,使深圳的观澜古墟和客家围屋得到了保护。作为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艺术家,应天齐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时代的烙印被深深地镌刻在了他的作品中,艺术家将自己亲历的种种感受凝注其中,发人深思。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显然是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为我们设置的一个思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