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5年
- 展厅面积:800平米
- 地 区:江苏-常州
--记著名山水画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传承人周蕴华
屠 金
周蕴华个人简介
周蕴华,1935年生于江苏宜兴,原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金坛刻纸”主要传承人。其剪纸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展览金奖并在国内及赴挪威、芬兰、马来西亚、曰本、法国等举办展览,出版了《江南一枝花》、《忆江南》、《延陵刻痕》、《江南剪影》、《阳羡剪影》和《紫禁神韵》、《春风得意马蹄急》等剪纸作品集。其中国画作品《风雪为邻云作伴》、《朝晖图》等被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周蕴华中国画集》等,多次举办周蕴华中国画展国。
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老党员,执着地追求艺术已有六十多个春秋。他说,追求是一桩心事,追求是一件苦事,追求是一种自然而执着的行为。追求不一定是为了功利,为了功利不一定是追求。追求应该是人们专心致力于人类生存的事业。追求不一定成功,成败是追求的常事。一个人一定要有追求,不管哪朝哪代,天南地北,大事小事......人们乐此不疲,义无反顾,默默地追求着。一个人有了追求就成了囚徒,亦成了天使。
他还说,“七十以后,步入古稀之年,眼有点花了,耳有点背了,能做的功课不多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虽是晚钟,然而,我还想碰撞黄钟大吕。
“他是一位面相俊朗、双目深邃明亮的慈祥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老而弥坚,一如继往地画呀、写呀、剪呀、刻呀,特立独行,乐观地行走在夕阳道上。
他就是着名的山水画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的主要传承人--周蕴华。
一
1935年,周蕴华出生在宜兴官林镇西堰村的一个教师家庭。童年时代,他最喜欢听父亲跟他讲故事,从老祖宗西晋初年周处除三害,说到父亲的同学文化战线、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潘汉年,我国着名国画家钱松喦,以及好友史砚芬,还有在宜兴广为流传的徐悲鸿学画的故事。1950年,周蕴华考入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他的美术老师徐风正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也正是徐风指点了他的艺术。
周蕴华说,悲鸿的人品、画品、艺术成就一直是他最敬佩的艺术家,对他的艺术人生影响最大。就连他的耿直性格都与悲鸿非常相像,他立志要做悲鸿式的艺术家。 1954年,周蕴华在洛社师范毕业后不久,就调入金坛文化系统工作。1956年,他到金坛文化馆工作以后,曾二次调往江苏高邮、扬州二地的省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并结识了沈鹏、林锴等着名艺术家。特别是与沈鹏互通信件联系数十载,深得沈鹏的艺术指导和帮助,受益匪浅,令人终身难忘。
由于周蕴华的家庭出身和1957年反右斗争中的政治问题,被下放在农村劳动和工作长达七年之久。期间,他一直不忘追求艺术,刻苦自学,充分利用一切时间画素描、速写,达千幅之多,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扎实的基础。1966年文革前,周蕴华又调回金坛文化馆工作,因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对“国油板雕”、“年连宣”样样都画,然而他心中最爱的还是中国画和民间剪纸。1977年他创作的中国画“风雪为邻云作伴”和剪纸“江南抗日之春”(与学生合作)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这在当时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0年,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同时他也因此成为美术事业上的佼佼者。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蕴华时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他精力充沛,迎来了他中国画的创作高峰。中国画《风雪为邻云作伴》是他爱云、画云的起点,也是他艺术人生豪迈情怀的真实写照。作品《万里云山入画图》以丈六巨幅,谱写了他当时的心景情景,在画上长题:“余画山水特爱云,云洁白墨墨,五彩缤纷,静穆飞动,千姿百态,一丝丝,一缕缕、一朵朵、一串串、一堆堆,白如雪,软如棉,光如银,薄如絮,厚如毡,静如练,动如烟,阔如海,聚聚散散,悠闲和谐,虚无缥缈,变化莫测,瞬息间,一起千百重,一盖万千峰,拔地参天,翻江倒海,天昏地暗。人间的一切都象云,事事处处步着云的后尘,人间似云,人就是云,世间万物源于气,云就是气,云包孕着风雨雷电,包孕着万事万物,容纳着美丑善恶。丁卯年大暑,云痴蕴华写于金沙并记。”
大批以云为主题的云山系列脱颖而出。1987年10月,他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中国画个展,展出作品118件。在10月9日展览开幕式上,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元,以及艺术家李可染、刘迅、吴冠中、邵大箴、邵宇、刘玉山、沈鹏等人参加了开幕式。李可染题写《翰墨因缘》,溥杰题《翰墨园林灿瑞华》,并作诗“妙手慧心调笔管剪刀为二妙,瑟和琴叶融诗情画意于一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彭炎题《丹青妙墨满京华》,常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钱小山作诗书赠:“胸中丘壑蕴灵奇,吞吐烟云笔一枝。遥望京华秋色好,西山送爽易扬眉。”展览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对展览均作了报道。展览后期,中国国家美术馆决定收藏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稻香村》二件作品。之后,他继续创作了江南水乡系列,云贵梯田系列,黄土高原系列,花卉系列等等。不断在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澳门展览馆等举办新作展。数十年来,周蕴华立根传统,矢志创新,不激不厉,孤诣苦心,浸润江南儒风,胸怀神州山河,一步一个脚印穿越风雨艺术人生,以一批批气势宏大、体格俊朗、笔墨清新、气息雅正的中国画力作叩响中国画艺术的殿堂,以其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和崭新的艺术风貌赢得了画坛的持续关注,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夫作画为风物所染,情动画生。画即是我,我即是画,画即是画,我即是我,吾道一以贯之。”这是他作画的心得和主张。他认为画画一定要画自己的东西。不论题材、内容、形式都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一味跟着古人、洋人、他人的屁股后面转是没有出息的,只有画出自己的面貌、个性、特色等才是真正的创作,才能在社会、历史上有一席之地。当然,能做到这样的人是不多的,必须要做毕生努力。
三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周蕴华的家乡宜兴就广泛流传着这一艺术,他从小耳濡目染,儿时就爱上了这一艺术。乡贤芮金富是当代剪纸艺术大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创作的“高尔基新作”和传统作品“狮子楼”等在他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他的影响,使周蕴华走上了剪纸创作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要举办版画、剪纸展览,那时他在金坛文化馆搞美术创作和辅导,他选择了剪纸作为培养金坛刻纸人才,使其成为金坛的一个特色。前后他共花了十年时间培养金坛刻纸业余作者数十人,创作了大批作品,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形成金坛刻纸一个品牌。这是周蕴华呕心沥血的结晶。在1988年,周蕴华全家调到常州工作后,他仍念念不忘剪纸艺术,组织全家又投入到了“一代风流--江南民居”系列剪纸创作中。他们一家多次赴姑苏、浙北、皖南,走过的、住过的一村一坊、一街一巷、一亭一桥、一院一廊、一户一牖,楼、阁、厅、堂----情切切、意浓浓,三百多幅剪纸便圆了他的江南梦。2004年,他把创作的忆江南民居为题材的100件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答谢周蕴华一家,在博物馆中央大厅隆重举办了展览。在前言中,说:“周蕴华一家创作的江南民居剪纸作品,所包含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和文化艺术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神奇和奥妙。”这是对周蕴华一家最好的评价。2007年,金坛剪纸和扬州、南京等地剪纸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周蕴华也成为江苏省金坛刻纸主要传承人。几十年来,他和家人搞了近千件原创性剪纸作品,并走出国门,到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举办展览和讲学,介绍和推广中国独特的剪纸艺术。周蕴华说,虽然我搞中国画兴趣长期不减,也很投入,周围的同仁朋友也都惊奇,觉得时下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似乎一切都在向钱看,认为我在中国画上又颇有成就和潜力,反而热衷于剪花花的小玩意,真有点不可思议,得不偿失啊,一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感情上的事是无法勉强的,何况事业上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付出。功利也许是人生的一种需要,然而人生并不是只为了功利而活着。有兴趣,很投入地玩,也能玩得很开心。一切顺其自然吧。
周蕴华,他没有可以炫耀的光环和各种头衔,他只愿真心实意地搞艺术,创作佳作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说,艺术家只能以作品说话,没有作品的艺术家,追求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