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翰墨轩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1
  • 印象:
    名家翰墨 收藏 展览多 历史感 香港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
您所在的位置:翰墨轩>画廊动态>正文

诗僧苏曼殊画迹(图)

2011-04-15 10:43:24          

  苏曼殊(1884—1918年)是近代著名的诗僧,同时亦擅绘画,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使近代文学史失去了一位著名诗人、小说家,同时也使美术史上过早地丧失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原名戬,字子谷,后更名元瑛(一作玄瑛),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在诗词、小说及绘画上均有独特贡献,有《断鸿零雁记》、《苏曼殊全集》、《曼殊遗墨》等刊行。   平时大家多注重苏曼殊在诗歌、小说、佛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为僧的经历,但对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则知之甚少。其实苏曼殊在画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文。早在1919年,苏曼殊的好友、著名书画家蔡哲夫便编辑刊行一本《曼殊上人墨妙》,收入苏曼殊画作22件,影响甚大。1999年朱少璋先生再将其重新刊订,命名为《苏曼殊画册》,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位传奇僧人的艺术成就。但遗憾的是,这些画册均为黑白制版,且年代久远,原作大多已经散轶,人们无从真正认识其画学之真实面目。所幸广东省博物馆藏有苏曼殊的画迹两件,对于重新认识这位多才多艺的艺僧的画学面貌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苏曼殊的两件画迹分别为《蒹葭楼图》斗方和《山水图》手卷。   《蒹葭楼图》是苏曼殊为黄节所画。“蒹葭楼”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黄节(1873—1935年)的书楼,1902年建于广州河南龙庆里,院宇三楹,庋书万卷,以取《诗经·秦风》诗义而名。该图为一幅纵22厘米、横31厘米的绢本墨笔斗方,苏自己并未题识,而是由黄节题记,并述其原委:   蒹葭图。今晨下笔忽得友人书,速赴南约,故属弱妹蕙子勉续成之。昨日凌晨登舟,是役拟于马来群岛小作勾留,然后南入印度,巡视法显、玄奘遗迹。异日重归唐土,当更为公作蒹葭第二图也。今图乞公自为题记,且证我重入五天之缘可也。己酉十月廿六日曼殊自江户书来,寄予此图,庚戌四月十八日得哲夫书,知其方客耶婆采对此苍茫,益增我溯洄之思耳,黄节题记。 钤白文印“珠江好山水”,朱文印“晦闻”及“禅印”。   从题识内容看,此图作于1909年,寄自日本江户。前文虽系苏曼殊口吻,但从前后墨迹和书风论,则系黄节一人手笔。题中所谓“蒹葭第二图”,苏曼殊在1912年4月间自上海致函黄节的信中称“《蒹葭第二图》当于白云深处为吾居士下笔耳”,现刊载于朱少璋编订的《苏曼殊画册》和黄永健先生的论著《苏曼殊诗画论》中,但原迹是否尚存,则不得而知。   1908年,黄节与苏曼殊同居沪上藏书楼数月;1918年,曼殊没前三日,尚嘱高剑父致书告黄节将不起,足见二人情义之深,但二人交游更多的是体现在诗画的酬唱中:   苏曼殊平生绘有多幅画作馈黄,黄亦有多首诗题其画,这在《苏曼殊全集》及《蒹葭楼诗》中均有反映。1910年,黄节有《庚戌十月初十夜月中怀曼殊海南》诗;翌年,黄节有《辛亥三月雨夜无聊,观曼殊画,因题一律,于是与曼殊别已五阅星霜矣,哲夫宝爱此册,岂徒在画耶》;曼殊在日本时,黄节有《曼殊自日本寄画作风絮美人题为调筝人绘命之曰春愁赋此答之》(一作《曼殊自东瀛寄画作风絮美人题为调筝人绘赋此慰之》);1918年,曼殊仙逝,黄节有《戊午六月江干视曼殊殡》(又题《江干与滨虹视曼殊殡》)诗;1930年,黄节有《曼殊遗画:一老僧背夕阳扫落叶,三十年前同寓江楼写以诒予者。题语属秋枚代书云:寒风萧瑟,落叶打肩;居士命画,作此质之,居士得无有夕阳无限好之感邪?夏日展观,黯然题句》诗,发出“亡友残缣三十年,西泠宿草日芊芊;扫除未了残阳叶,依旧江楼负手前”的感喟。其他若《曼殊别五年忽南归见过一醉即去追寄以诗》、《十二月初六日书寄刘三、贞壮、曼殊寒隐》、《怀曼殊》及苏曼殊的《寄晦闻》诸诗,均可看出两位性情中人的不寻常的文字因缘。   此《蒹葭图》是二人诗画交游的又一反映。该图体现出苏曼殊一贯的绘画风格。远山淡影,雁阵南飞,近处孤树,一叶轻舟泛于江上。画面虽然系春天之景,但给人却是幽寂的感觉。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山水图》卷,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时人邓秋马评其画“用笔别致,章法奇趣”,观此图,则“奇”字立见矣。   《蒹葭楼图》其实是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之《蒹葭楼图》册中的一部分,其他名家若陈树人、蔡守、潘和、周竹轩、黄宾虹、王根等也均作有《蒹葭楼图》,册后分别有蔡守、邓尔疋、黄节(自题)、黄景堂、潘飞声、杨其光、江孔殷、黄孝觉、黄钺等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献价值。   《山水图》是苏曼殊的另一件艺术佳构,该画为一纵24厘米、横131.2厘米的浅绛山水画卷,引首有苏曼殊好友献唐题篆书“燕子龛遗画”。卷中有苏曼殊长题,论述山水画源流及其嬗变。整幅画卷构图极为简洁,所画在水一方的浅山与荒寒的山丘隔江相望,江中两叶轻舟徐行,数行大雁飞行于广阔而荒凉的江面,这使人想起苏曼殊著名的小说名:断鸿零雁记。苏曼殊用笔淡雅,线条简单,极少用传统山水画中皴擦之法。在墨色方面也是尽可能简淡,用枯笔表现出江寒之景及其内心之冷寂,其萧疏、淡远之意境跃然纸上。当时苏曼殊有不少好友有诗题其画,其中蔡守有题《江干萧寺图》诗云:   江光寒照人,黯然与师别。   桥头有孤柳,枝枯不堪折。   沈尹默也有《己酉题曼殊画册》诗,中有“剩看一卷萧疏画,合化荒江烟雨飞”。用他们的诗来解读苏曼殊这幅画的意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此画还显示,苏曼殊的绘画其实是其孤寂的诗歌、小说的一种延伸,是其生命意志的再现。这与大多数专业画家刻意注重画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没有在绘画的语言如布局、皴法、用墨、赋色等诸方面刻意求工,而是将心中的郁闷、冷寂通过简淡的笔墨无限地张扬出来,让人们在这种不求工而自工的萧然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这是阅读苏曼殊画作所得到的最直接的审美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曼殊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而是一个披着袈裟的诗人、蒲团上打坐的悟道者。   苏曼殊同时也擅长书法。年初在京、粤两地举行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中,展出一件香港翰墨轩所藏书法手卷。虽然该卷不是全部以汉字为书写对象(其中包括英文等),但我们透过其纯任自然的笔触依然能领悟到作为一个诗人、画僧独特的书风。这种书风颇类明清之际僧人书法中体现出的山林与出尘的笔意,其意境也是与其画迹是一脉相承的。   2004年夏月于穗城东垣之聚梧轩   图一:苏曼殊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