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先声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马敬雅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先声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理想边界

2011-04-15 10:44:28          

  找寻理想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们,当艺术成为追求,他们不断尝试各种媒介,各种技法,各种风格,各种理念,一有机会就打破传统,标新立异。这着实让人联想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曾经,“跨掉的一代” 醉酒欢歌,玩世不恭,藐视一切法度和道德的规范,但他们其实在寻求,寻求规范另一侧的一种理想。而今天,新生代中褪去了当年的放浪形骸,体现出更多的冷静与沉稳。虽然年轻、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仍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旅途中,已经试图通过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尝试去找寻理想。就此次联展的参展艺术家来说,在他们这个年龄,理想的核心在哪里,似乎还遥远并有朦胧,但他们已然踩踏在了理想的边界上——接近核心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理想各异,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各自到达自己理想的核心时,他们必然差异非常。然而在今天,他们理想的圈子,在边界处有着小小的交集,暂时,他们都还在这个交集里犹豫、彷徨、思索着。并非只有到达理想核心的短暂时刻才能称为辉煌,当下,寻求理想的旅途中,站在理想的边界上,此刻更有意义。因为此刻艺术家的思索更纷繁,尝试更大胆,可能性更多,结果更多样,亦或说,展览会更有意思。这便构成了先声画廊《理想的边界》这个展览的契机。

  此次联展中,艺术家们各自坚定或朦胧地怀抱着不同的理想,于是他们的作品中明朗或晦涩的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他们中有些从梦境中找寻理想,譬如陈亮、刘博杨和杜昆。陈亮自称是个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走失的人。他的画面上表情阴郁的小人天真可爱,有着卢梭绘画的影子,其中却暗含宗教的隐喻。刘博杨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符号中,加入了超现实的想象和拼贴。一种压抑沉闷的感情跃然于画布上。他的梦境与现实有着太多的纠葛,“生活不会很美好,但是会很短暂”。如果说陈亮和刘博杨仅仅是从现实中走失,那么杜昆则彻底投入了梦境的怀抱,陶醉其间。他的画有着彻底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梦境更宏大、更灿烂,他的颜色和造型中有种力量,就像是交响乐一般。

  轻松调侃的外表下,却有着对理想之路的严肃担忧,郑江和林攀科就是这样的例子。郑江找寻理想的方法似乎很有意思。生活在瓶子里的小人物,常常扒在瓶壁上向外望,就像被养在玻璃瓶中供人观察的昆虫活标本,似乎到头来,在找寻理想的道路上注定是一个有光明没前途的结局。而林攀科的玩具总动员中,可爱的玩具们扮演着沉重的历史角色,不论是《下十字架》中的耶稣还是《战争》的战士,玩具们背负着人类的命运。看似荒谬的情节,却有着冷峻的秩序感。毕竟追寻理想是个严肃的主题。

  当然,对于理想,亦有人态度冷静。孙策的画,不仅仅可以从其中读到拉图尔般的光线和阴影,更能从其中读到一种理性。黑暗的房间中点燃一支蜡烛,光亮与阴影之间有一种隐约的抗衡之美,这种抗衡是安静的,潜在的,恰如内心中最深刻的矛盾,表面看来却如止水。孟后均用传统学院写实的绘画技法,客观的把人物和风景呈现于画面上。这一切是现实的,但却如同一出魔幻戏剧。画面没有沉重感,却有一种莫名的无奈。也许这便是孟后均找寻理想的态度。

  陈明强的《国挺一号》是此次联展中唯一的一件装置作品。他的灵感来源于苏珊·桑塔对摄影的比喻:“正如照相机是枪支的升华物一样,给某人拍照也是一种升华的谋杀——一种温和的谋杀,适合于悲伤,可怕的时光”。苏珊·桑塔在其《论摄影》中也谈到:“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陈明强也许是想用相机来记录自己的理想空间,尽管它显得的那么遥不可测。“拍照的行为具有某种掠夺性”却正是可以用来肯定自己的经历,平复自己探索过程中的迷惘情绪。

  此次8位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尽心竭力之作,望能满足对新生代有所关注的朋友的期待。愿展览成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