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云天影像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云天影像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大环铁将府文化艺术区举办大规模综合艺术活动

2011-04-15 10:44:50          

  总策展人:江铭   开幕时间:2007年3月25日下午三点   活动地点:北京798大山子东大环铁将府庄园内将府文化艺术区   项目:   一、 黑白立场展(图片、装置、雕塑、油画、VIDEO)   二、 将府艺术区工作室开放展(43家工作室全体开放)   三、 物主义诗歌朗诵会   四、 自由歌手音乐现场   五、 大型PATY活动   鸣谢:中国当代艺术网、新浪网、搜狐网、TOM美术同盟、中华网、雅虎中国、雅昌艺术网、艺术新闻、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中国美术家网、宋庄印象网、画网、中国艺术新闻网、艺术宋庄网、美术焦点网、云天影像空间、丛旺公司、中国日报《北京周末》、新京报、信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高磊工作室、何崇岳工作室、于翔工作室、将府文化艺术区各位艺术家等。   项目介绍:   项目一:   展览名称:《黑白立场展》   策展人:江铭   开幕时间:2007年3月25日下午三点   展览时间:2007年3月25日——4月5日   展览地点:将府文化艺术区联合展厅   参展艺术家:邢丹文、陈家刚、何崇月、朱岩、高磊、于翔、张学海、唐建英、片山、母军、张建俊、张建华、张海涛   评论   黑白立场——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下的新价值观   江 铭/文   2006年8月12日我第一次在北京皇城艺术馆策划了《黑白——新趋向》展,当时策划黑白作品的初衷在于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当下出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趋向,这种趋向在文化针对性以及语言表达上都与89之后出现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以及其后衍生的艳俗艺术有着明确的差异和不同。艺术史的发展是呈现阶段性的,一个阶段与其后新阶段的出现在社会问题和文化针对性上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决定着新的价值取向的差异,那么新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就会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新历史的开端。当理论研究者们看到一种新价值观出现或者形成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敏感的艺术家早已经在为理论家开始关注这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已经将这种新价值观呈现出来。理论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对这个新的现象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对其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至于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个新价值体系的确立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则取决于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整个文化史中的分量与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随着其经济、政治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经济、政治实力弱小的国家其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微弱的,同样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的增强也会同时谋求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当代艺术近20年在国际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背景在于中国力量的崛起在国际体系重组的历程中成为重要的变量。下面我从几个阶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对国际新秩序的影响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互动关系,以便让研究者能够基本看清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规律,更进一步理解我所提出的黑白现实主义在当下的价值取向。   1992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大转型与当时的艺术状况   为什么我将1992年作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大转型而提出来,原因有三:一、从中国社会100多年来的转型历程上看,1992年对于中国的命运而言是“生死悠关”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终于选择了“同世界接轨”的道路。从而使中国社会自近代开始的向现代民主社会的革命性转型进入了实质性的时期,这一时期预计将持续近60-70年左右,中间如果不出现中断将最终完成向民主社会的转型。近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受着王朝治乱循环逻辑规律的支配,因为专制的皇权制度建立的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这个结构只有依靠强制力量进行打破,即暴力革命或内外结合的政变来完成,宋代之后,外部力量对于打破这种封闭结构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汉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思想所创造的东亚地区的领先文明却找不到走出封闭循环怪圈的出口。有人认为中华文明的衰落是偶然的,其实历史是看似偶然的必然。近代的外强入侵只是自宋以来的延续,只是其冲击力量过于严重到使中华民族再没有机会重建封闭的结构,于是中国历史才开始了革命性的转型。这次革命性的大转型如果有一个时间标记的话,即应该是从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始。因为《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的东亚中心地位丧失了,这个地位丧失的标记就是中国朝贡体系的瓦解,而日本开始在东亚崛起。甲午战争的惨败加速了清帝国的崩溃,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改良运动被证明彻底失败,帝国向宪政国家转型失败。此后自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的建立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以夷制夷”或者“夷人制夷”的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个时期依据的是各国在华的利益与战略平衡而变化。并不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思想与力量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地位往往根据大国利益平衡的结果而定,中国基本处于半自主的地位。即使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一边倒”的政策以及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也仍然是国际战略平衡的产物。只有文革10年的外交与****“三个世界的划分”似乎例外,但是却在国际上陷入孤立,这种国际孤立的政策却不是中国向富强发展的有效办法。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进入渐进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此后20年中国渐进式的改革适应了整个国际化背景下的全球化趋势。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到8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兴起,这促使普通百姓和政治与经济体制都很封闭的国家政府,都开始意识到这种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革命性的后果。进入9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信息时代来临与全球化的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全球化的观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舆论支撑在终结冷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作为经济体的任何公司或国家都超出了原来的地域限制而越来越相互依赖;从体制的角度来讲,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的全球扩张;从现代性角度讲,又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从西方向全球的扩张,即全球西方化。而罗马俱乐部的观点则认为,全球化是全球问题和全球共识的达成。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历史的一场大转折,是世界文明体系在转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民族主权国家体制的改造成为必然的道路,全球化的本质即是要用全球治理代替国家治理、全球意识代替国家意识、全球共识代替民族共识。在民族国家内部,全球意识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原则在指导其行为方式。全球化文明转型有几个重要的标志:一、前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二、数百年来作为世界中心,同时又是世界不稳定根源的欧洲走向统一;三、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在70年代末推行的经济改革,到90年代初明确实行“市场经济”的转型被视为市场经济扩展在地理上达到其最后的边界,推动了全球主义的形成。   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其政治、经济的发展总是互为表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只有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才逐渐与世界艺术体系发生互动的关系。在此之前,中国艺术从五四时期开始向西方寻求融合之路,由于没有经济和政治的力量支撑体系,根本无法走出本民族封闭的文化体系,再加上民族战争的影响其变革之路被迫中断。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重新沦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其艺术的自律性无法完成。只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才真正有了进入世界艺术体系的革命性转型的契机。从1985新潮开始,到1989现代艺术大展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中国向世界艺术体系演化的迫切而焦虑的心态。这个时期的艺术主要是全面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各种形式结合本土的现实,主要是针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非明确的状况给人们思想和生存带来的焦虑和忧虑。这个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张扬的、紧迫的状况。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的期待在于希望改革了的社会主义将代替原来压抑的专制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当时提出的政治口号还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是世界的局势变化太快了,东欧全面转变了,前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这一切来的太快了,而这个时期人们对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领域渐进性改革的暧昧态度,以及出现的一系列的敏感问题的不明确的指导原则感到不满!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猜测。1989中国出现的震荡既是这一时期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的集中爆发。89风波之后,中国的政治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被再次提起。可是1992年****的南巡讲话将中国明确地推向了市场经济的走向。中国人终于获得了一个确切的身份——“市场经济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中国文化领域的“政治波谱”和“玩世写实主义”潮流都是和中国社会的变化相伴生的,“政治波谱”之所以在后来没有形成像玩世写实那样大的潮流在于1992年之后,中国的身份问题已经明确,直接的政治性的对抗表达已经显得没有力量,再加上在一党专政的制度下,直接对抗的危险性使得波谱艺术家不能够做出彻底反叛的姿态,而玩世的假面以及对生活状况的暧昧表达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因为在身份确定之后政治体制的加强使中国人的身份问题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玩世写实主义的艺术家们所表达的都市情境恰好与当时中国人身份的尴尬与焦虑的状况相协调。而其借用民间美术所演变的风格样式又符合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演化历史,恰好赶上西方艺术的架上回归与谋求异域情调的浪潮,当然更有加速演化中国政治和推行西方文化全球化政治意图做背景。玩世写实主义是在中国本土培育的第一个获得国际身份的当代艺术潮流,而此时与玩世写实主义几乎前后萌芽的还有艳俗艺术浪潮。但是其文化针对性与批判方向有很大差距。艳俗艺术的发生与西方的媚俗也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媚俗是针对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精英的消费情趣而产生的,而中国的艳俗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直接背景中产生的,与中国的战略策略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从1980年开始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建立深圳特区。建立深圳特区的目的相当明确,即通过国家的战略策略人为打造出一片“繁荣的景观”,使这片繁荣的人造景观与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同步,从而能够进行对接。这个战略的建立是缘于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在国际上没有可以对话的平台,就好象是现在的穷人想和富人做生意,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而经过近10年的建设,深圳到1990年前后已经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发达的地区对话。而深圳的建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其传递的一个信号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规模,从而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吸引外资的阶段。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国内,正是中国建立深圳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真实意图。正是由于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使得围绕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爆发,财富与消费都呈现一种爆发性、炫耀性的模式,这就是艳俗艺术之所以在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社会背景,艳俗艺术的社会针对性正是对中国社会这种爆发性的畸形消费方式的反讽似的批判。所以我们看到艳俗艺术的很多作品都是针对这个背景而展开。   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整体转型的时期,其目前所进行的市场化转型与全球主义处于同一个时间段,两者同时发生,互相促进和互为条件,没有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所需要的时代机遇根本不存在,同样没有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全球化的扩张也不可能完成。然而,中国转型的独特性在于: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转型都成为一次没有完成的事件。清帝国的宪政转型失败了;孙中山的国家主义转型也失败了。所以今天中国进行的文明大转型要求这些“史前问题”同时完成。中国的转型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重转型。其方面包括:1、工业化转型;二、市场化转型;三、知识社会转型;四、全球化转型;五、政府性质转型(民主化转型)等多个方面。由于这些转型问题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所以中国社会在每一个阶段都出现多种问题,所出现的多种问题也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制与作用,从而使中国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态也呈现出这种多重性。针对各个方向上的文化艺术作品都同时出现。这就是中国当下文化艺术生态的总的特征。这也是由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而当代艺术所发生的问题其实与艺术的样式已经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我们之所以研究一个艺术思潮是因为在某一个阶段这个思潮所针对的社会问题有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个方向反映了一个阶段的艺术历史脉络。譬如政治波谱的意识形态的针对性非常的明确,因为那个时期,意识形态的问题成为中国转型的主要争论焦点,玩世写实主义也有相同的精神情结,只是其表达方式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转化为对都市生活的表达,其意识形态的问题被掩盖在生活化的都市情景之中。艳俗艺术的特征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在这些已经被归纳的艺术思潮中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此一思潮的某些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只在一个方向上发力。即使是其作品风格一致,可是其文化的针对性却不同。譬如岳敏君的玩世写实主义的作品,其中即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也有都市生活场景的作品,其牵涉到的主题很复杂。再有就是关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中国艺术的生态也是向多个方向上发力,而没有单一化发展,譬如政治波谱、玩世写实主义、艳俗艺术、甚至行为艺术等都在90年代初期到中期同时大量出现,而且相互之间都各成体系。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中国社会总体转型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原因。其文化艺术的关注点也向多个维度研究与发生,没有也不可能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黑白立场不是艺术思潮问题   黑白立场的提出并不是针对艺术风格与潮流,黑白立场在现阶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社会问题和道德立场而成立。中国社会自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到现在主要经历了四个思想转变的时期:一、从1977年开始社会思潮主要经历的是反思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文革10年以及中国社会自50年代后期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所遮盖的全部弊病和不公正的一系列表现所进行的探索性的尝试以及对文革在伦理道德领域的颠覆和由此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反思,特别是文革造成的伤害在年青人的思想中留下根深蒂固的痕迹。这个时期即“伤痕时期”——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出现。伤痕时期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中国社会知识分子企图恢复失去的启蒙主体中心位置的一次反弹。这个阶段持续到80年代早期。二、从1985年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基本重新恢复了启蒙主体中心的位置,重新获得话语权,于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类似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全面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文化,因为伤痕文化所针对文革的反思和揭露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渴望自由和开放的心理需求。中国自1977年开始的渐进式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开始寻求解放,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启蒙时期,也可以成为思想解放时期。艺术界出现85新潮现象。三、从1992年,中国做出走市场经济道路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从政治国家向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全面转轨,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体制,邓提出著名的“黑猫白猫拿到耗子就是好猫”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中国社会被迫在没有宪政基础的背景下回避体制转轨的策略性选择。因为自89风波之后,体制的改革被悬置了,但是中国重新回到封闭国家的道路亦不可能,因为东欧与前苏联所发生的巨变预示着中国也只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逆潮流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情势下,作出先经济后政治体制的选择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的策略,因为随着经济改革的突进,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对社会结构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明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只是另一种乌托邦的猜想,到90年代末期开始民众对这场从经济改革开始的转轨所拥有的初期美好憧憬的信心开始下降。文化思想界与理论界开始出现反思的迹象。在90年代初期到末期这个阶段中国艺术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潮流即政治波普与玩世写实主义。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变革处于停滞阶段,所以政治波普的艺术宽容度仍然有限度,再加上1989年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文人的隐士情结,所以玩世写实主义成为主要的潮流,但是到90年代末期,玩世写实主义艺术潮在经历了高峰期之后已经成为传统的一部分,被市场化之后开始走向商品消费的必然道路。其批判现实和艺术实验的使命走向了完结,虽然在现阶段仍然有美术馆不断的打出学术的旗号在为玩世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做展览,但其所展示的作品在文化的批判性上没有新的拓扩,当然作为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仍然有历史性价值,但是对于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拓扩没有价值。国内艺术批评与研究现今进入一个商业性的陷阱和文化批评的误区,金钱的力量在左右着文化的批评和策展人的策展方向,很多的策展人以及美术机构将目光盯在了成功艺术家的身上,因为在这些明星艺术家的光环下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所谓的大树下面好乘凉,而关注新现象和关注新生力量则要冒相当大的风险,而且还需要敏锐的目光和准确的判断,其难度要大得多,其风险性更大。这是题外的话。四、自2001年的美国的9.11事件之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与90年代不同的变化,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风波之后这种变化更加的明显,新的历史事件正开辟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的发展也适应了时代的这种转变。中国社会独特的自身历史和文化强大的回拉力量正在使中国社会重新回到一种寻求简朴,追求稳定的社会形态和精神需求的阶段,那么适应这种回归,我们已经看到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与自80年代开始逐渐加温的向着西方化转化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差异,反思改革开放20余年历史的时期正在来临!中国社会20余年加速发展的经济历史举世瞩目,同时这20余年所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与遗留的历史问题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同样深刻与突出。现今似乎只有商业的法则在支撑中国社会仍在发展。而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以及毛时代所建构的社会体系都全面瓦解了。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支持其长久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社会体系,其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现象,是无法维持下去的,所以中国社会在90年代末期开始就不断由上层建筑的顶层提出新的道德原则与呼吁:从“三个代表”到“建立和谐社会”,再到现今的“八荣八耻”的提出,都是时代呼吁新的价值观和建立新体系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界这种迹象也很明显,表现在文艺作品上的一些重要的作品的出现与此前的玩世、艳俗等很是不同,一些艺术家开始抛弃那些鲜艳的色彩而直接使用黑白或者生活化的现实的表现手法来直接关注现实世界,我称之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即黑白现实主义的艺术现象开始出现。从大的文化背景上来看,在影视界出现了王兵的记录片《铁西区》,直接记录了东北地区一个逐渐被历史遗弃的老工业区的现实状况和生活的转变给人们带来的新的问题;再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盲井》的出现极大的折射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类人——采煤工人的残酷现实,同时暴露出人性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在文学界出现了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这样的“官场现形记”类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状况。在架上绘画则有这次参加展览的:张学海的《我们》、《失控》等系列作品;唐建英的《监狱》、《肖像》等系列作品;片山的《以史为鉴》装置系列;母军的《路口》系列;张建俊的《餐桌》等等,在影像特别是摄影领域,一些艺术家运用黑白摄影技术来记录现实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这个领域较突出的有陈家钢的《三线》系列;何崇岳的《镜像——红军遗迹》;朱岩的《沉默地带——西苑天露会所》;邢丹文的《长卷》系列;于翔的《现成的风景》;高磊的《奥运》等,另外这次参加展览的还有张海涛的短片《北京的风》和张建华的《煤矿工人》形象雕塑等。这些作品都直接使用黑白色彩来描绘或记录社会现实,其实在这些艺术家的表达上并不是要使用黑白来建立个人风格,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虽然都运用黑白颜色来表达,其实其风格差异很大,但是这些艺术家之所以都开始青睐于运用这种对比强烈的简单的色彩来表达,在于今天的社会开始从过去的浮躁回归,经济的繁荣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变,但是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现实更加无法确定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不安,诚信度的下降,道德的标准几乎彻底丧失。那些鲜艳的画面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时代表达,在表面鲜艳华丽的社会面貌之下是矛盾日益显现的各种问题与冲突,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阶级层次的日益明显,腐败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平的失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艺术家不再喜欢那些看上去美丽的虚构的“皇帝的新装”,因为在一个失去公平的社会,在一个靠赌博来完成财富积累的社会中,一切都是无法保证的。在一个天平失去向弱者倾斜的社会中即使我们建立起严密的制度,即使我们的法律体系很完善了又有什么价值呢?这种法律体系所保护的不会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我想起著名的德兰修女说过的一句话:“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影片《无间道》其实正是说明了一个人间的常识:在黑白之间并没有中间的道路。正邪从来都是不能两立!我们不热爱黎明就会重新走向黑暗!   所以我这次策划黑白立场的展览,其目的在于让人们重新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社会的公正公平问题,因为在目前的时期,中国的问题已经从经济的迅速发展、意识形态问题转向到具体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道德标准问题、人民生命安全保证问题、城市化问题等具体的东西,因为在未来20年的中国社会,无论是体制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的不能合理解决都将无法完成中华文明大转型的历史任务。所以在目前的时期如何重构社会的道德体系、恢复人民对社会公平度的信心成为重要的任务。黑白立场正是对这一价值观的表述!   2006年10月25日草稿   2007年3月15日修改于   北京798大环铁将府文化艺术区16号   项目二:   展览名称:《将府文化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   参加艺术家:叶永青、苍鑫、张小涛、陈家刚、王宝明、何崇岳、曹静萍、杨劲松、苏新平、缪晓春、张兆宏、于凡、高磊、王伟、陈光俊、李卓、杨东、周晶、舒昊、乌日金、齐志锐、齐中华、魏建祥、叶强、于翔、贺兴友、杨林、杨铁军、郑义、徐一辉、张惠、张东、赖圣予、吴尉、朱家桦、王卓、周颖超、殷阳、常青、廉英姬(韩国),台湾艺术家黄铭哲。   展览时间:2007年3月25日-4月5日   项目三:   物主义诗歌朗诵会   主持人:苏非舒   参加诗人:苏非舒物主义诗人10人   地点:将府文化艺术区26号工作室   时间:3月25日下午3点-4点   项目四:子曰乐队主唱邱野及蒙古自由歌手音乐现场演唱   地点:将府文化艺术区25号工作室   时间:3月25日晚4点10分-5点   项目六:大型PATY活动   时间:3月25日晚8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