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0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编者按:
岁末年关,机关忙于总结上报,学校忙于复习考试,公司忙于清单结帐,至于大大小小的媒体,自然得忙着东搜西检,搜索过去一年发生的大事小事,评点2007年度里那些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艺术、事件、人物、机构……
有感于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和一级市场画廊业形象的快速提升,本刊编辑部全体同仁共同策划并组织了这次“2007中国画廊风云榜”评选活动,旨在通过这样的评选,为国内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提供可资借鉴的行业参照,进而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热门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创作,共同分享艺术与金钱的联姻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为体现本次评选的客观和公正,本刊数月前便通过网络媒体在全国各地的读者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数百家具有一定经营资历和场地规模的当代艺术画廊中筛选出读者心目中较有影响的30家画廊,再以相关市场数据为标准,分别从画廊规模、展览规格和效果、签约或代理艺术家的公众影响、以及推介艺术家的力度等方面设置评卷,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市场专家、画廊经纪人、拍卖师、专业媒体记者、以及与画廊有合约的艺术家和美术专业院校在校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票选出入榜十大画廊,根据得票的多寡,排名依次为:阿拉里奥画廊(ARARIO)、香格纳画廊(ShanghART Gallery)、当代唐人艺术中心(Tang Contemporary Art)、麦勒画廊(Galerie Urs Meile)、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Xi Dong Cheng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现在画廊(Beijing Art Now Gallery)、北京索卡艺术中心(Soka Art Center)和站台中国(Platform China)。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十大入榜画廊之外,有不少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画廊或艺术空间,如台湾诚品画廊、北京环碧堂、U空间和偏锋新艺术空间等,因名额有限而未能上榜。尽管他们获得的票数相近,但最终只能忍痛割爱。其实,任何一个评选活动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和绝对的公平合理。“2007中国画廊风云榜”的评选和推出或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毕竟瑕不掩瑜。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次评选能够得到圈内外的共同关注,也衷心感谢参与此次评比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忠实的画廊读者诸君,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也不会有评选结果的顺利产生。
画廊业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竞争的高危行业,也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行业。我们相信,随着画廊业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提升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沟通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中国画廊业也会因众多后来居上者的参与和努力而呈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阿拉里奥:“财”、“才”兼具
《画廊》点评:2007年11月,号称“世界最大”的阿拉里奥(ARARIO)画廊带着方力钧、季大纯、隋建国、张晓刚等12位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拉开阿拉里奥纽约(ARARIO NEWYORK)空间的开幕式,让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继续升温。阿拉里奥总是这样横空出世,如2005年末进军北京时,也是来势汹涌,马上与王广义、隋建国、曾浩和刘建华签订合作协议,还扬言2007年要把四大天王皆收罗门下,在艺术圈引起了很大反响。其艺术总监尹在甲之所以有如此胆量和眼光,皆因他背靠韩国总部雄厚的资金支持,加上自身在韩国学的是艺术学,又拥有在中央美院学习美术史学的经验和在印度、欧洲游历的国际背景,10年前在宋庄开“通道”酒吧时,又结识了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因此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阿拉里奥画廊与国际强势的15家A级画廊联盟,如德国的Michael Werner画廊,强强联手自然如虎添翼。不管阿拉里奥接下来还有什么大动作,但其运用雄厚资金签下四大天王以及和A级画廊联盟打造品牌的策略,已成为阿拉里奥一面金灿灿的招牌,赚够了大家的眼球,成为2007年度得票最多的画廊也是理所当然的。
香格纳画廊:“形象”大使
《画廊》点评:瑞士人劳伦斯1995年创办的香格纳画廊是上海首家当代艺术画廊,引入了规范的画廊运作体制。近年来,香格纳与曾梵志、杨福东、徐震等多位艺术家一起成长,结下深厚友谊,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始终保持愉快的合作关系,成为画廊界的一大佳话。2000年,当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被边缘化的时候,香格纳已经带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巴塞尔的画廊。此后,香格纳连年转战于国际重要艺术博览会,把中国最出色的当代艺术介绍到西方,成为中国画廊一张强有力的名片,也成为中国画廊的形象大使。2007年初带着曾梵志作品参加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6月份带曾梵志、周铁海、冯梦波、杨福东等作品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12月份又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举办“2007年徐震——香格纳超市”展览。通过参加国际最重要的博览会,增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影响力。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博览会和美术馆出现,本身就是对其作品的认可和肯定。而在苏富比、佳士得等当代艺术的拍卖场上,曾梵志、周铁海的作品价格屡屡创出拍卖新高,其中应该也有香格纳的一份功劳吧。
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打“学术牌”
《画廊》点评:“做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要在中国。如果不来北京的话,在海外做中国当代艺术迟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这是当代唐人空间的郑林于2006年从泰国转道回北京的理由。在曼谷10年的画廊经营、具备金融体系运作经验以及当代水墨的学习背景,郑林悟出了“拽紧学术的品牌,有了现在的学术定位,才能有未来的商业价值”的道理;因此他站在学术的高度,与重要国际美术馆、艺术博览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如2007年8月与广东美术馆共同策划国内首次大型展现泰国当代艺术展览,9月特别邀请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为策展人、联合今日美术馆为沈天民举办了“天人之际”的展览,还有在米兰国际艺术博览会主题展上的“你以为你是谁”的展览,均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为了使项目能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几乎每个展览都会出版图录,至今已出版了20本,为当代艺术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为了突出作品最佳的视觉效果,画廊在布展上总会做些特别的处理。因此,每个展览的支出都很大,需花上50~100万人民币,有“最舍得花钱”的画廊之称。唐人是否能在学术与商业上取得双赢,相信时间和历史会给出答案。
麦勒画廊:豪气“童话”
《画廊》点评:艾未未,拥有当代前沿艺术家、建筑师、“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中国顾问等等一系列眩目的头衔,但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2007年6月他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童话》作品,由1001个中国人组成的庞大队伍空降德国小镇,造成文献展有史以来媒体报道最多的一个作品。此作品耗资3300万人民币,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此巨资的筹办人麦勒画廊的老板麦勒先生,仅仅因为艾未未简单陈述的一个想法,一周内就把难题解决了。由此可见,麦勒先生对艺术家的信任和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支持,非同一般。麦勒——作为最早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欧洲艺术经纪人之一,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向世界推出了像艾未未、谢南星和卢昊这样一批有影响的知名艺术家,还相继推出了夏星、李大方等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2007年6月继卡塞尔文献展之后,9月份又参加了德国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展览“柏林艺术论坛”,还参加了9月份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麦勒画廊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和观念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巨大的成功。
北京公社: 别样的“冷”
《画廊》点评:在798有个很奇怪的地方,门口没有任何招牌,而且门永远都是关闭着的,只是偶尔众多艺术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才让人猜测大概是展览开幕。这就是北京公社,由纽约画商Max Protetch与评论家冷林共同设立的画廊。自2004年成立以来,展览密度虽然不大,出手却都是重量级的,而且在布展上总是别出心裁,对展览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极为讲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来读美术史出身的冷林就是与众不同。2007年9月份,冷林为岳敏君举办第二个个展——“寻找艺术”,偌大的空间只陈列一幅画有巨大迷宫的作品和一本书《艺术是什么》,书上记录了形形色色对“什么是艺术”的说法,这种别样的空间容易让人沉下心来冷静地思考问题。而8月份为赵半荻做的展览展期长达4个多月,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与作品进行交流。冷林也确实够“冷”,与当前喧嚣浮躁的艺术市场的“热”形成了很好的对比。看得出来北京公社一直努力尝试建立起一种推动当代艺术的新模式,一种介于博物馆和画廊之间的新空间。良好的展览品质,已经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相信,学术会为他带来商业的期望值。
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 “借盘”高手
《画廊》点评:2007年2月28日,程昕东受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的邀请策划大型展览“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开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使程昕东成为年初的一大新闻热点。而11月3日,程昕东在798艺术区又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空间,并以意大利新写实主义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比斯特列托的个展作为开幕展,又聚集了众多人气。到目前为止,这是程昕东第四个艺术空间,可见程昕东不但“好色”,而且“花心”——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他,出场时如明星般时尚眩目,永远都是西装、鲜艳围巾。在798总是不时地看到法国总统萨科奇、总统夫人或其他外国人士到他的空间参观,增加了新闻媒体的看点。作为法籍华裔的程昕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到法国,曾任法兰西画廊亚洲部主任。游走于中法之间的程昕东,深谙“借盘”之道。借助法兰西画廊的国际声望,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拓展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海外的市场;一方面从法国携来了近百件世界艺术大师的巨制名作,介绍给中国。众所周知的罗丹经典之作《思想者》在中国的展出就是由程昕东一手策划的,作品最后落户上海。在惊叹程昕东的“花心”和“野心”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过人的精力、魅力和智慧,不愧为借盘高手。
空白空间:“纽带”之道
《画廊》点评:2007年初,北京空白空间又迎来了一个中西艺术对话的展览:西班牙顶级大师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和当代艺术家单凡的联展,他们的作品意气相投,产生一种奇妙的呼应。这是柏林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ALEXANDER OCHS)自2004年2月在北京设立了“空白空间”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方艺术家的联展,这些西方艺术大师几乎都参加过重要的卡塞尔文献展。每年一度的联展已经成为空白空间的主打项目,它已相继举办了“瑞士艺术家FRANZ GERTSCH和方力钧”、 “奥地利艺术家Hermann Nitsch和杨少斌”等一系列联展。空白空间不但沿袭柏林画廊推广优秀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而且积极地在东西方艺术中寻找某种关联性,给中国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西方当代艺术以及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引导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收藏,因而这些联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身为艺术家的空白空间总监田源深深明白,中国当代艺术不仅仅需要输出,同时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汲取艺术养分。虽然目前这些西方艺术作品由于审美、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原因,暂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毫无疑问,空白空间这种独到之处,为其打造自己的品牌埋下了伏笔。
现在画廊:“鬼才”有益
《画廊》点评:现在画廊老板黄燎原应该说是文艺界的一个鬼才,身份多得让人难以记住:记者、歌词作者、乐队经纪人、摇滚乐队策划人、画廊老板......多重身份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当中不乏从事地产、金融、IT、传媒、演艺圈等的新富豪阶层。在他的影响之下,很多朋友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品市场。画廊开业后的前三场展览就收回了前期所有的投资成本,七个月后就开始全面赢利,更重要的是买家90%都是中国人,这与大部分画廊以海外藏家为主要购买群存在很大不同。擅长策划的他借鉴原先推广摇滚乐、做唱片公司的劲头和经验,来经营画廊和普及当代艺术。令人可喜的是2007年所举办的“我们去上海”、“柒宗罪”等展览犀利地击中当代艺术,引起了巴塞尔行家及收藏家的极大兴趣。11月份,现在画廊成功通过2008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申请,成为继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之后的第二个非外资背景的中国本土画廊参加西方人的高级博览会。对于中国本土的画廊来说,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重要信息。
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先机”先得
《画廊》点评:早年从事金融行业的萧富元在兼职经营画廊5年之后,1997年正式投入画廊事业。20多年的金融经验训练了他对市场经济的高度灵敏和前瞻性,他深谙市场的运作规律,同时具备了对艺术的判断力,犹如艺术市场的高盘操手。当台湾在热炒本土艺术家的时候,他已经率先做起了内地年轻艺术家,甚至把画廊开到北京——200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索卡艺术中心,成为第一家到内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台湾画廊;当台湾画廊大举进入内地的时候,他看到台湾经济的回温,又折回台北设立当代艺术空间,影响力辐射亚洲重要国际机构;当东南亚艺术还未被开垦时,他又把眼光投向了东南亚,2007年4月在北京举办了“东南亚艺术展”,包括12位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六国别具特色的艺术家,然后又移师到台北空间展出。这是国内画廊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东南亚艺术展,引起了艺术界很大的关注。他的前瞻性和独到的眼光,让他永远走在别人前面,至于他总能够赚到第一桶金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知道他下一步又有什么另类的举动?
站台•中国:“影像”之炫
《画廊》点评:熟悉站台•中国艺术主持人孙宁的人都知道,她上世纪90年代末留学英国时,深受英国当代艺术中心(IC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和YBA(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影响,喜爱当代艺术,尤其钟情多媒体影像艺术。回国后,她决心打造中国的ICA,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艺术平台,所以创立了“站台•中国”。2007年年初和著名策展人邵大卫(DAVID THORP)共同策划了“13个:今日中国影像”,这是反映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现状的一个大型展览。展览在隶属MoMA会员机构的P.S.1当代艺术空间内展出,是MoMA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家影像作品的群展,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纽约时报》、Art Net和《世界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2007年影像艺术市场虽然看起来有点升温,但由于其特殊媒材、技术要求以及收藏安置的难度,市场的收获还是有待提升。尽管如此,孙宁还是执着于影像艺术,一如既往地继续为新媒体艺术家举办展览,7月份的“无边界”、9月份“艺术北京2007”的“国际影像艺术家群展”……,一个接一个。既然站台•中国已经奠定了学术的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孙宁一定会迎来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