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温钦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6年
  • 展厅面积:
    280平米
  • 地    区:
    北京-通州-宋庄
您所在的位置:温钦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苏里科夫的作品

2024-01-09 21:27:18      作者:温钦画廊     来源:www.o2oart.cn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柯夫(1848—1916年),俄国历史画巨匠,他的历史画卷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艺术中的光辉一页。苏里柯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的一个哥萨克家庭,在故乡度过少年时代,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过许多关于自己祖先哥萨克勇敢、尚武和善战的故事,他对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868年苏里柯夫20岁时从西伯利亚乘着雪橇来到彼得堡报考美术学院,直到1870年才考取,师从于契斯嘉柯夫学习绘画。毕业后在彼得堡从事美术创作,39岁时移居莫斯科。1881年参加巡回展览画派。苏里柯夫曾赴西欧艺术之邦意大利考察学习,还多次深入到顿河、伏尔加河体验生活。他对彼得大帝非凡经历和俄国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这使他最终完成了表现彼得大帝历史的三部曲。它们是《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和《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在苏里柯夫的作品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精神和对农奴制度、贵族国家和教会的憎恶。实质上是表现沙俄旧生活方式与之相伴的旧观念的崩溃。苏里柯夫对俄国发生的历史悲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有一种庄严而动人的美。苏里柯夫在自己的历史画幅中总设法描绘特有的俄罗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盖的隆冬,严寒的西伯利亚,借以表现对祖国自然的深情。他是当时俄国画坛上对历史的主题有深刻理解,并用绘画语言揭示出来的大画家。他和列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俄国19世纪绘画的巅峰。


名作赏析


 

《 攻陷雪城》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取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局部取材于历史事情,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一位理想主义画家,描画的都是事先俄罗斯的生活,他同情上层人民的处境,对统治者有恶感,但他的观念支持彼得大帝的变革。他的绘画作风十分严谨,为了寻觅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满街遨游,找到后不断纠缠人家,直到容许为他做模特为止。《女贵族莫洛卓娃》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这种办法找的模特。他的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科夫在别廖佐夫》以庞大的局面,生动地描写了众多的人物抽象,借历史事情影射沙皇对人民群众反抗的理想,取得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次要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卓娃》都是流显露同情支持变革的人。发起叛乱支持变革的近卫军兵士被彼得大帝处死,坚持不变革用两只手指画十字祈祷的女贵族被彼得大帝放逐西伯利亚,画面都是一种阴霾的色彩。巡回展览画派因而吸收他为正式会员。其后的作品如《攻陷雪城》、《叶尔马降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都表现了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历史人物的喜剧命运。为了创作《斯捷潘·拉辛》这位1667年农民起义首领,他屡次深化顿河、伏尔加河哥萨克聚居区体验生活,标明了他对创作的严肃态度。暮年因观念分歧分开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作品还有《女贵族莫洛卓娃》、《公主拜访女修道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暴动》等。

 

《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贵族率领近卫军,挟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非亚公主发动兵变,意图扼杀彼得大帝实施的资本主义改革。闻讯而归的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经过残酷的斗争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在红场上绞杀了100余名叛变者。题材已注定的悲剧氛围在苏里科夫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现;或许,即使是在当年的现场,其悲怆无言的情绪也超不过此画中的了。

从1879年到1881年,画家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此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与其说画家在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不如说画家在沉淀情感,画家的天分以及时间,最终将一个富有烟火气的情节转化为一幅笼罩着无边的悲剧感的画面。

画面上,清晨冷冽的薄雾里,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修道院的穹顶森然挺立。前景左侧,带铐的近卫军们簇塞一片,有的愤然逼视着右侧骑在马上的彼得大帝,有的低垂了脑袋默默地与送别的亲人相拥;画面中段,行刑人挟制了近卫军官准备送上绞刑架;右侧,表情森严的彼得大帝昂首马上,身边团聚着以缅希科夫为首的支持者。在一种近乎绝然的静默中,两群持不同信念的人对峙着,仿佛他们之间的战斗还在继续,胜者没有为王的大喜,败军也没有为寇的悔过,他们个人的尊严和克制着的情感静默中宣泄着、交流着、对峙着,由此形成看不见却可强烈感受到的画面张力。画家无意评说历史的功过,他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更多的是其中的悲剧意味打动着他。出身低层的近卫军们如螳臂当车般试图改变历史巨轮的方向,最终为着封建贵族的利益被引向牺牲;他们的牺牲虽毫无意义,可他们不屈不悔的个性却令人尊敬。

苏里科夫创作的历史画题材多取自彼得大帝时代的重大事件。在绘制宏大的历史事件过程中,他的绘画表达着他对人的观察。他从不单纯地描写一个事件,他更着意的是事件之中的各种人的各种情感以及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人物众多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中,显然主角不是某一两个具体的人,而是由左侧怒视彼得大帝的褐发军官所代表的不屈和坚毅,以及右侧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在眼前的彼得大帝的沉默和克制。当时间冲刷去一切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如同画面所做到的,一切只剩下互相关联着的各种情感和情感印象。与人们持认的某个思想观点相比,可能人的情感比真理更永久。

苏里科夫绘制了彼得大帝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女贵族莫洛佐娃》。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表现了人在历史机遇中的悲剧性命运和不屈的情感走向。苏里科夫凭借着对事件的精到述说和对情感关系的准确把握成为伟大的历史画画家。而他第一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确定下这一点。当年列宾一看过此画就在给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的信中说:“苏里科夫的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应当给他的画放一个最好的位置。每个人都认为,这幅画是我们展览会的骄傲。”

苏里科夫由此成为巡回画派的重要成员。在这个1870年成立、追求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的绘画队伍中,虽然苏里科夫也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民族主义思想,但他的艺术理想并不完全与之合拍。在他身上,更多的是由哥萨克血统决定的民族主义而非由社会理想决定的民族主义;他描绘历史事件,却拒绝做出绝对的判断,他无意改造现实生活。这些使得他后来脱离了巡回画派。而富有民族性和人性的作品已足以证明他的出色。因而1916年3月19日苏里科夫逝世于莫斯科后,苏联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把莫斯科美术学院改名为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并在他家乡建立了一座苏里柯夫纪念馆和纪念碑。

 

《缅希科夫在别留佐夫镇》


这幅画是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81年至1883年创作的,描绘了彼得一世的重臣缅希科夫被彼得二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别廖佐夫后的情景。一座简陋的木屋成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的生活终点。画面上缅希科夫和他的孩子们坐在桌旁,除了小女儿在读书外,其余人都在沉思。身躯强壮,神色严峻的缅希科夫紧握拳头,仿佛在回忆当年的岁月,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彼得改革的前途。静态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画家从缅希科夫的失势中揭示了民族和时代的悲剧。

苏里柯夫自己曾说过,我认为没有人民,没有群众的历史话动家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把他们拖到十字街头。当我们看这幅只有四个人的画时,我们恍如身临其境而忘记了面前是一幅画。我们好象真的贝到了为困答和忧郁所折磨着的放逐者们,好象感受到西伯利亚的严寒而颤栗,所以很容易使人想象到画中人的心境,沉浸在令人神往的退想之中,并且在想象个落泪。这幅画的感人之处在于形象的内在精神吸引吕众,画家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缅希柯身居偏促、昏暗的小屋中,侧面端坐在低矮的椅子上,稍为后仰的身子,从骄傲、自尊的神情转而陷入深深的思虑之中。他的姿态、手势,特别是面部表情透现出排遣不开的思想、强烈的反抗性和不屈服的精神气质

缅希柯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也是彼得大帝实施改革的谋划者和执行人。他出生卑贱,但才智过人。彼得执政后委他以重任,升至元帅,辅助彼得立国治业,功勋卓著。彼得大帝过世后他将年幼的彼得二世接回家中抚养,并将自己长女许配于他。不料,在安娜女皇和德国使臣阴谋策划下,俄国政局发生变化,缅希柯夫一家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妻子过世,他最终居住在别留佐夫小镇自建的小木屋中,与儿女们共同生活。

画家所描绘的正是缅希柯夫一家团聚在低矮寒冷的小木屋内的情景。缅希柯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二女儿读着圣经,儿子显得无聊而摆弄烛泪。大女儿多病偎依着父亲身旁。其实谁也没有听圣经,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之中。作者重点突出塑造缅希柯夫的形象,他侧身端坐,侧面头像在单纯的背景映衬下犹如浮雕一般显得凝重,他那曾掌握过俄国大权的手摆在膝上,依然那般有力,权威势不减当年。紧锁的眉头,又隐含着他内心的极度的不平静,这是一位英雄的悲剧。这幅画的色调压抑、沉闷,几件昔日宫中摆饰,使这狭小的空间,显出一丝昔日荣耀的光辉。

自打年轻时起,缅希科夫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彼得大帝巩固政权、开拓疆土,是彼得大帝打造新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所以,无论在彼得大帝时代,还是在彼得大帝第二位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时代,他都是无出其右的重臣。虽然这两位皇帝也知道他经常把国库和私产混同在一起,相当贪财,但念其功劳巨大,都宽厚地不予计较,于是他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

待到彼得大帝的孙子,也就是那位被彼得大帝处死的皇太子阿列克谢之子小彼得(彼得二世)刚11岁继位时,缅希科夫就运用手中的权势,把他接回自己家中抚养。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控制年幼的沙皇,把权力紧紧地抓在手里;二是让小沙皇与自己的女儿亲近,并强迫他们订亲。

但在巩固个人权力的斗争中,缅希科夫没有得到禁卫军的支持,更未能消除敌视他的老贵族们对彼得二世的影响。在后来的女皇安娜和德国使臣的阴谋策划下,老贵族多尔戈鲁基教唆彼得二世从缅希科夫的府中逃了出来,并马上让人把缅希科夫抓了起来,还充公了这位大公爵、大元帅的全部家业,逼迫他们全家流放到寒冷、遥远的西伯利亚荒原终其残生。

缅希科夫的失势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惨遭遇,它反映了彼得大帝去世后老贵族们对改革的反扑。俄罗斯伟大的历史画家苏里柯夫正是看清了缅希科夫悲剧后面深层次的原因,才着笔把这位旷世英雄定格在低矮简陋的木屋里,意欲引起观者们的思索。《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一画与苏里柯夫其他的历史画不同,它以表面的静态让人惊奇。此画展现的是缅希科夫一家初到贝列佐夫镇是怎么打发日子的。此时,缅希柯夫的妻子已在流放的路途中死去,在这间流放点的木屋外还有沙皇军警在监视。缅希科夫同他的一子二女们在这间矮得几乎直不起身的小屋里枯坐着,昏暗小屋那扇结上厚厚冰霜的小窗,透着西伯利亚可怕的严寒和凄凉。公爵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唯有身上的旧时衣着和末褪尽的气质还流露着这一家人不凡的来历。破天荒的灾难对撤销了与彼得二世婚约的长女打击最明显,她相当纤弱,紧裹着黑貂皮大衣依偎着父亲,苍白的脸还是那样妩媚,眼神十分忧伤。据悉,长女的形象由画家病弱的妻子在去世前作模特,画家对长女的创作倾注了异乎寻常的感情。次女善良单纯,她大约以为读圣经可以使家人摆脱苦境,径自轻声读下去。坐在公爵左侧是他唯一的儿子,一位聪明英俊、涉世未深的贵族青年。他无从面对这未尝试过的逆境,只能下意识地摆弄剩下半截蜡烛的烛台。画家苏里科夫以非凡的创作技艺,将充满传奇色彩的缅希科夫真实的呈献给观众,可以看到他具有深情和人性的一面。神色憔悴、满脸胡子碴的缅希科夫苍老了许多。打击来得太突然,太凶狠。虽然从他的坐姿还能看出昔日曾拥有权势和威严的痕迹,但是完全没有了从前那种过人的刚毅和自信。此刻的他凝目沉思,内心被巨大的痛苦煎熬着,眼睛露着焦虑和恐惧,思绪中充满了不幸的遭遇和不祥的预感。当一切在顷刻丧失贻尽,妻子已在流放途中去世,还伴随身边,孤苦无助的孩子将来会如何?同时他也在思虑老贵族们复辟后勾结外国的佞臣们会给俄罗斯带来怎样的命运。虽然,英雄能造时世,但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已垂垂老矣,不能再造时世了!在到达流放他的一年多后,缅希科夫怀着对孩子们深深的内疚及无限眷恋,含恨去去。终年56岁。

哥萨克人苏里柯夫在绘画史上被誉为“天才的俄国历史画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画,以绘制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及动态场景为擅长,如《禁卫军临刑的早晨》。然而,在不朽画作《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中,苏里柯夫却调动了构图和形象的表面静态,来阐述画中人物内心动态的艺术处理,显现出画家塑造人物鲜明形象的另一天才手法。

在历史画方面,巡回派画家中建树最多的是瓦·伊·苏里科夫。他是1869 年从边远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来彼得堡上美术学院的。1875 年毕业后,致力于从俄罗斯过去的历史中发掘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油画。在对俄罗斯生活的细致观察中,他看到了沙皇政权所进行的改革的正面和反面,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惊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这种矛盾。 1878年,苏里科夫开始了绘制巨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紧张工作。这幅完成于1881年的作品描绘的是彼得一世活动中最富于悲剧性的情节,即1698年平息近卫军暴乱后对他们行刑前的最后时刻。在坚定,自信的彼得及其周围的外国人和贵族面前,站着临刑的,然而仍旧坚强和英勇的近卫军。这幅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俄国历史发展的矛盾冲突和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苏里科夫反映改革与传统的冲突这一题材的名作还有《女贵族莫洛佐娃》。这幅1884 年动笔,1887 年完成的油画,反映的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洛维奇时代俄罗斯教会分裂的主题。尼康的宗教改革所引起的教会分裂体现了俄罗斯在转向西方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内部的抵抗。苏里科夫画中的莫洛佐娃是个真实的人物,她是显赫的波雅尔,又是旧礼仪派的忠实信徒,曾向旧礼仪派领袖阿瓦库姆提供物质帮助,1671年根据沙皇的命令被逮捕,最后死于被幽禁的修道院中。苏里科夫所描绘的是这位女贵族被押解通过莫斯科大街的情景。画面上的莫洛佐娃纤巧动人,她的面部既因为激动而显得很美,又由于狂热的目光和苦修造成的瘪陷和灰白而显得可怕。画家通过这样一个历经苦难但仍坚信自己是在为俄罗斯斗争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出色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的悲剧。苏里科夫的其他传世佳作有《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

 

《 女贵族莫洛卓娃 》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年少时守寡,拥有农奴八千人。她是当时的狂热的“分离派”旧教徒,因为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阿历克塞•米哈依洛维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关在地牢里,后因饥寒交迫死去。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画家选择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经莫斯科街道情景。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面。画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向纵深飞驰而过,画面自然分成两个部分:右半大部是一群旧教的信徒,曾获得过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们赶来送行。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个老妪和一位乞丐。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

人群中个个显得悲哀,他们中有贵族有平民,都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都是旧教的捍卫者。而画面左上角方描绘了一组新兴资产者和拥护新教的人物,他们,喜笑颜开。画中主体形象是莫洛卓娃,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仍然显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画家为了使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这幅画表现出苏里柯夫伟大的历史画家气质。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画中人各尽其态。这幅画的人物塑造的成功远远超过画中莫洛卓娃本身,他们都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


作品欣赏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弗里达·卡罗 F.KAHLO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马克·夏加尔M. Chagall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保罗.塞尚P.Cezanne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Kaws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弗里达·卡罗 F.KAHLO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马克·夏加尔M. Chagall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保罗.塞尚P.Cezanne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Kaws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