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5年
- 展厅面积:150平米
- 地 区:广东-深圳-其他
严泽明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 1980 |
---|---|
籍 贯: | 广东-阳江 |
艺术简介
1980年生于广东阳江,,现为职业画家,居于北京宋庄。
创作理念:我的作品不一定很美,但一定要感人。
多年来对绘画的执着,如画中人物,坚守着心中的那一块净土。
静静地画着,默默地把故土埋在心灵的深处,从画面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只要能把自己对表现的对象或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体现出来,
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最好的。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打动人,给人留下美好的追忆,
更能触动人们对故乡人性,感情,环境有一种思想精神,人文关怀的追求与坚守。
情理之中的梦游者
——严泽明变形人物当代艺术形式分析
陌生感对于画面的第一次阅读来说有时候是件好事。陌生首先意味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视觉经验,图像是否有艺术价值,接下来就要看在连续的画面中能否找到以一贯之的意义逻辑。
严泽明的当代人物画系列乍一看就有这种陌生感,进一步观看便会发现他强烈的个性特质。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特点糅杂着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与神秘,看起来更像是梦游太虚的种种幻象。
当代艺术在颠覆现代艺术的过程中走向了平面化和装饰,严泽明的变形人物放弃了人体绘画造型准确的传统,用超出常规尺度的夸张变形手法来辅助了人物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使得他的绘画避开了一些当代作品只追求形式的空洞,其内涵在当代意义的追寻上有了牢固的依据。
严泽明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刻画周围小人物的处境和喜怒哀乐来折射人性与社会问题,体现了作为艺术家应有的人文关照意识。他的作品大致划分为人性系列、故土系列和环保系列。人性系列和故土系列侧重平凡小人物的情感纠结和无可奈何的命运挣扎;环保系列则反应了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担忧。避开宏观叙事高大上的创作跟风,力所能及的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深入挖掘下去,曲尽奇妙,既是画家的性格,也是画家的认识。比如说《私奔》系列的三幅作品,刻画的就是正常男女恋爱关系中的一种例外。画面中看起来更像是农民身份的一对青年男女爱情道路上遭遇阻力,于是不顾一切行走在私奔的路上,两个人的亲密依恋、渴望自由的心情配合肢体语言的生动描述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三幅画的六个人物当中,总有一位的眼神直接面向观众,通过心灵的窗户,向观众传达私奔路上的幸福满足以及抗争的伤感与苦涩。对于普通小人物,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一切,一生当中能与彼此相爱的人相遇相守就是最大的梦想。当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障碍重重,小人物们便质朴地遵从内心的呼唤——私奔。私奔既是争取爱的决心也是独立意志的宣告。深层分析人的潜意识,或许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份这样的浪漫情结,遭遇挚爱,冒犯社会压力,然后不顾一切,放弃一切,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爱的刻骨铭心。真实生活中大部分爱情的实现不需要私奔,也有的爱情很无奈,考虑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层层压制,不得不放弃。而那些小人物没有更多的物质利益纠葛、社会名声的负累,反而直来直去,敢作敢当。画家对这一主题的创作不需要交代私奔的原因,也不需要对此作出道德上的暗示,能够从小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人性的朴素和追求真实的爱情就足够了。
乡土题材是严明泽绘画的方向,因为城乡差距,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所造成的社会身份的混溶与断裂是他想要开掘的主题。《故土系列》反应了中国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身份的冲击。快速的社会发展让单纯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越来越艰难,为了生计不得不进城谋生,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不相容,贫富差异的不平衡让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精神失落,身份的错乱与纠结使他们最后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当他们无奈的扛起撅头,走在田间地头,那种疲惫、无奈与困惑的眼神,又有谁来告诉他们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呢?
风景看意境,花鸟看情趣,人物看传神。对人物画来说,不管是变形还是不变形,关键是看能否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说的传神。严泽明的人物变形看起来有些荒诞怪异,漫不经心,观众在欣赏画作时却看到了他们熟悉的、情理之中的人物表情和肢体语言,拿捏得当,收放自如的变形反而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想象和趣味。就像环保题材中那个朴实的农妇,短小的四肢,夸张的肌肉,双手合十对着被砍伐过得树根上长出的独苗,默默祈祷。它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二者在彼此的怜惜中哀叹命运的卑微,相互鼓励相互慰藉,夸张的想象强烈地表达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罪恶,让观众在有意思的欣赏之后继而陷入反思自身的悲凉。
艺术发展到当代,形式的多变带来观看方式的多维。有了当代艺术知识的基本积累,加上崭新的观念,开阔的视域,固有的形式就可以被破掉。当代艺术从而也就培养了观看者观看表现形式的无限宽容。严泽明的变形人物既有明确的当代形式特点,又有形式背后社会与人性意义的支撑。形式的创新使他艺术语言看起来是意料之外的梦幻,而作品内涵又是在与读者发生共鸣的情理之中。
于丽华2015年6月写于中央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