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德润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
  • 印象:
    油画 原创、超值 印象、当代 很厉害 很强
    确定
  • 经营时间:
    15年
  • 展厅面积:
    150平米
  • 地    区:
    广东-深圳-其他
您所在的位置:德润画廊>艺术家>艺术家详细页面
李海旺

李海旺 在艺搜查询

出生年份: 1963
籍    贯: 山西

艺术简介

1963年出生于山西襄汾。1988年毕业于晋中师范学院艺术系。1990年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油 画系。
199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现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9年至2007年
2009 《云里、雾里、水里》油画展(上海)
2009 《意象的归途》思莱德画廊(北京)
2009 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香港)
2008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北京)
2008 德国文化艺术邀请展(波斯坦)
2008 《天籁无垠》李海旺油画艺术展(北京)
2007 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
2007 《融合与创造》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国家博物馆)
2007 融合· 消解----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 (798时态空间)

2004年至2006年
2006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
2006《天籁无垠》—李海旺油画艺术作品展——北京
2006《荷塘》系列十余幅作品《中国艺术》专版介绍
2006《天籁》系列五幅参加国家博物馆邀请展
2006《天籁》系列六幅入选中国当代绘画交流画集
2006《天籁》之十,九歌国际拍卖行
2006《天籁》系列八幅万隆国际拍卖行
2006《人体》系列十二幅参加七九八·九点画廊八人邀请展2005《人体》系列,中国油画学会邀请展
2005《人体》系列,中国油画学会邀请展。
2004《天籁》系列,发表于《美术研究》第4期。
2004《荷?水中天》发表于《美术研究》。
2004《天籁》系列之四发表于《美术研究》。

2000年至2003年
2003《海旺油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天梦》系列六、七、八发表于《中国油画》第四期。
2003《人体》发表于《中国油画》第四期。
2003《当代艺术》中法艺术交流展?上海。
2003《当代艺术》中法艺术交流展?成都。
2003山西省第三届油画艺术邀请展。
2003论文《关于艺术的抽象思维》发表于《山西师大学报》。
2003论文《思维?意象?抽象》发表《山西农大学报》。
2002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作品《冬荷》获二等奖。
2001举办个人展览,四川成都艺术城。
2000《倩倩》发表于《文艺研究》第4期。
2000应泰国艺术家协会邀请在曼谷举办个人展。
2000山西师大美术学院展览,中国美术馆。

1990年至1999年
1999参加百名油画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1999作品《老玉米》入百名油画家画集。
1999《天语》系列五幅,中国油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1999《城市边缘》入选建国50周年展览。
1998《尘积》系列发表于《中国油画》第二期。
1998《尘积》系列发表于当代学院艺术第五期。
1998人体系列二幅入选山西省第一展油画学会展。
1996作品《尘积》发表于《中国油画》第一期。
1996北京国际艺苑油画联展。
1996《尘积》之一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收藏。
1995“再启动”油画艺术展,天津美术馆。
1994《自然之色》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1994《黄土秋歌》系列入选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
1992《黄土秋歌》系列入选《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展》。
1990《乡妇》入选山西省教师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从质疑到重构:艺术精神自我超越的循环范式

                                            ——李海旺油画艺术个案研究

                                                                                于丽华

       2009年对于中国以及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个节点。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让在艺术道路上一向顺利的李海旺先生感到迷茫。随后几年的遭遇,更是地狱般的身心淬炼。当他从病床上重新站起来,再次拿起画笔时,他的艺术生涯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辉煌。

       李海旺先生1963年出生于山西南部的襄汾县。晋南地区身处黄河流域的腹地,深厚的文化积淀曾孕育了晋商“汇通天下”五百年的传奇。多年后谈到如何走上艺术之路,李海旺说,“这是从自己出生时就决定了的”。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想强调自己成长在书香熏染的艺术世家。相反,世世代代居住在汾河岸畔的父辈们都是老实巴交的晋南农民。与家乡隔岸相望的,却是距今十万年之久的“丁村文化遗址”,这里曾经出土了夏代大量的古墓群和晋国的城市遗址。久远的文化传承,水土塑造,赋予了这片土地上后代子孙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它让长大后的李海旺先生多了一份在艺术世界敢做敢闯的胆识和气魄。

       李海旺先生毕业于的晋中师专,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因为艺术系美术专业第一届同班同学中出了忻东旺、李海旺两位画家,便从此声名鹊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打开,思想观念刚刚从精神禁锢中松动。李海旺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画家一样,沉迷于油画的写实。良好的造型训练加上天赋与刻苦,九十年代初创作的《摇篮》、《孕》、《母子》、《山妞》、《山里娃》等一系列反映晋南乡土风情作品,很快为他在当地艺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圆润的色彩构成,鲜明的光影关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院基础之外,更多地是他对黄土高原无法割舍的乡关情怀,童年及青少年对于黄土厚重拙朴的高原色记忆,在画面中多次被应用,以至于在他后期的抽象半抽象作品里被深入开掘。

       说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功扎实不单纯指技法,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是否厚实。梳理一下李海旺先生发表过的文章,可以看出成长为一个艺术家必备的知识积累以及思想认识的高度,是它们决定着作品的准确走向以及日后在业界的知名度。2003年,李海旺先生的文章《思维 意象 抽象》在发表《山西农大学报》,《关于艺术的抽象思维》在《山西师大学报》发表;2006年,《中国油画的雅化》在《艺术评论》发表,《艺术的融合之旅》在《中国艺术》发表;2007年,论文《中国式思维下的油画语言重构》在《文艺研究》发表,《站在巨人的肩上远眺》在《美术研究》发表。简单的说,李海旺不仅能画,而且善写,是一个兼具绘画理论和艺术实践的艺术家。洋洋洒洒,情理并茂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社会,历史,哲学的纵深沉潜。绘画语言只不过是画家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的概括表达,是对当下生存状态不断自我拷问、自我解脱的结果。

       仅看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得知,李海旺先生的艺术理论,一是强调油画艺术要立足于中国式思维的重构和融合,艺术家一定要面对文化出身的现实结合当下的社会变化来营建自己的艺术体系。二是油画的古典时代终结之后油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当代的中国必然遵循着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再到当代观念的演变过程。而李海旺先生的创作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与实践相互印证,一步步成为现实的。

       应该说,九十年代初的油画写实阶段在李海旺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并不是很长。但也不能否认写实的训练对他后来绘画风格演变的基础支撑作用。1995年,带着对写实艺术向何处去的疑问,李海旺先生跨进了天津美术学院。在那里,他认识了从加拿大回国的汲成先生。汲成先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新的参照标准的提供,很快让李海旺陷入了更深的迷茫:自己的绘画风格是什么?什么是最适合自己表达的绘画语言?选择什么样的媒介来才能与受众的深层的心理共鸣?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汲成先生针对对李海旺的个性,提了许多的建议和分析,这些建议和分析对他日后形成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89年是中国艺术界思想激荡的一年,当代艺术风起云涌,先锋艺术家纷纷拉起反叛传统反叛社会的大旗,选择洋插队,国外镀金的时候,李海旺始终不为诱惑所动,而是选择坚守和回归民族文化母体。2002年开始他决定以荷花作为自己创作的媒介,因为荷花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清高自许和人格完善。回顾走过的艺术之路,他试图做一种调整,用油画的形式来重构东方的文化精神。随着《秋歌》、《满月》、《黄昏的曲线》组合、《天籁》组合、《秋润》等组合作品的问世,艺术家把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推向了人格化写照的极致。在月下,在黄昏,在爽朗的秋天,在萧索的冬雪覆盖,荷花始终身处虚灵,淡然自若。李海旺先生钟爱冬天的残荷,夕阳西下,太阳照在干枯的荷叶上的光影合奏,自然物象之美契合了画家心中向往的美,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和谐静谧、隽秀冷逸的画面。

       李海旺先生尤其善于用色彩来表现画面的虚静空灵意境。用油画颜料的油性来渲染中国画材料水溶性的通透,不仅要求画家熟悉两种不同绘画材料的性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它们在自己文化语境中的呈现方式,然后靠画家的审美感觉将二者有机融合地糅合在一起。“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古今不必二元对立,中外不必二元对立。澄澈悠远的水面,那些漂浮的残荷及其影子所形成的线条,看起来其更像是心灵律动的节奏,活跃而富有秩序,充满象征性。它们是中国绘画语言系统的“象”,“得意忘象”、“得意忘形”,李海旺笔下的“象”和“形”正是忘了“象”的“象”,忘了“形”的“形”。用有象表现无象,有形表现无形,是典型的东方审美意境,是艺术家对大自然深入幽微的探索之后,吞吐了外在的物象而成了的一种纯粹精神的表达——心象。这说明,心境语境是东方的,哲学和认识是东方的,即使选择油画的外来形式表,它的气韵,格调,意境也必然是东方的。

       比如说,作品《天籁62号》,画面阅读极为简单,简单的形式后面蕴涵着宋元山水画中“寒林”、“老境”的文化传统:冬天来了,荷叶早已萎缩,一切颜色都悄然隐退,几支干瘪的荷藕却悄然挺立,荷包里装满了莲子,沉甸甸地,不得不低着头。它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轮回,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人顺天应时地慢慢老去,苍凉中却生发着另一轮希望,“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一时期因为课堂教学的需要,李海旺创作荷花系列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人体作品。流动的线条,奔放洒脱的笔触,高度的概括提炼,画面已经完全摆脱了写实的影子。大胆的色块使用,充分表现了画家对人体结构之美熟稔于心,下笔便是游刃有余,尤其是对褐色的极其熟练的驾驭,更是体现了多年艺术训练的审美素养,他直接告诉受众什么是大雅。而人体越是简单的线条游走,越能说明艺术功力之深厚。

       如果说,残荷系列的成功推出是李海旺先生从写实到意象、从质疑到重构的第一次完成,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高峰的话,那么第二轮的重构所面临的问题远比前一轮要困难的多,复杂的多。为总结李海旺先生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2008年北京思莱德画廊以《意象的归途》为主题为李海旺先生做了个展。名利双收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幸运的,幸福的,同时它的背后也可能蕴涵着是攀登另一个艺术高度的考验。“达摩克利剑总是在辉煌的时刻出现”,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如日中天的李海旺先生在病床上一趟就是几年。

       2012年,李海旺先生出版了画册《在那遥远的地方》,当一幅幅“原天地之大美”的油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份脱去了物象本身对于心灵的障碍,“独与天地精神来往”的浩然气概。那时,艺术家身体刚有好转,便坐轮椅到新疆采风。遵循艺术精神的成长逻辑,李海旺先生的艺术风格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凤凰涅槃后的另一种解构与递变。

       在技法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系列风景画比起残荷系列的表达更加趋向抽象,叙事风格也更加个性化。中国历代文人崇尚参禅悟道,如果说残荷系列是李海旺先生在尘世繁杂中寻找到的一条独善其身的修行路径的话,他想表现的是道家思想那些生命意识的恬静,淡泊,自由超脱,那么,夕阳下荷塘的伤感情调,光与影的提琴和鸣,随着艺术家心灵的提升,很快被阔大豪迈的自然交响所覆盖。面对山川河流的粗放,奔腾的旋律在画家的心中响起,原来想说的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说,画家在生活和画面中同时学会了沉默。象《天境》系列、《田野》系列、《天宇》、《风吹草低见牛羊》系列、《格桑花》等作品里,磅礴的笔触是画家内心情感长久沉寂的迸发,高原上的雪山,白云,牛羊,格桑花,此刻都成了值得歌颂和敬仰的对象,雪山高洁,牛羊壮硕,格桑花坚韧……置身万物当中,自己就是万物中的一员。艺术家看到的是脑子里的抽象和半抽象的画面:山脉,地平线,沙丘,横线、流线切割,黄褐色一片片地涂过去,细微之处有无穷的变化与韵味,优雅灵透,狂放沉稳,苍凉而悲壮……

       对于抽象绘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写到:“抽象画家将基本的绘画元素——形象、色彩、线条和空间等加以发挥,使其回归到最纯粹,最简单的绘画形式,绘画才会如音乐般纯粹,而达到更高的精神性,而画面成为纯粹的形色的构成时,支撑他的力量就是一种高度的精神性。”当然,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走到抽象的高度,高度的精神性必须和艺术实践的修行协调一致,手脑合一,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只所以成为艺术家,一方面是他看问题的视角独特;另一方面是善于把自己的困惑放在一个时代的大关系中来把握和开掘。艺术精神再次重构后的李海旺先生画风转向抽象的同时,精神上逐渐转向儒家兼善天下的社会参与意识。因为痛感当下商品社会诚信的缺失,李海旺把目光转移到了山西平遥五百年的晋商,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搜集素材之后,他开始了契约题材的创作。在文章《契约与形式美感中》他写到:“契约,作为一种中国文化遗产,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文书,一种正在消失被遗忘的文化式样,经过艺术家的发现、创造,转世于画布上。与其说是艺术家的发现创造,不如说是对契约精神的拯救。所以,契约与综合材料的重构和融合互渗,呈现的是当代性的精神图像。”

       当代性较之于传统绘画,删除了传统绘画的繁琐细腻的叙述,却在传统的基础上延伸了绘画语言的哲学思辨性,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家一定是以画面视觉感受为诱因,把读者思维拉入纵深的思想者。李海旺先生以晋商为题材创作的《大契约》系列、《印记》系列、《朱门》系列等一系列带有当代色彩的作品,预示着他绘画历程中新一轮重构的到来,阅读这些形式极为简约的作品,画家和观众的角色似乎发生了转变,看与被看的边缘变得模糊。画家对画面没有过多的主观渲染,而是直接运用了材料本身的形式美感,通过朱门固有的斑驳痕迹,契约文书经过岁月熏染的陈旧色等来和观众记忆深处的某些环节发生关联,带给观众视觉上冲击的同时,把观众拉回到某种历史的场景之中来还原历史,找回某种精神担当的反省。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平民化的时代,个体意识快速觉醒,一切都变得以扁平化的时代。艺术形式也随着整体价值多元化的变化而发生了多元并存的位移。相对于具象,意象,抽象,当代的图像审美对解读者提出了更高的修养要求,对画家来说,则是在阐释思想的层面把握当下艺术发展规律,概括提炼各种艺术现象的结果。

       当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和他的时代密不可分的时候,研究他绘画风格的演变,往往就是这个时代微缩版的美术史。近几年来,李海旺先生不断地穿梭于各种文化之间,在吸纳消化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有一点他异常清醒,那就是坚守自己的艺术本位,油画的语言形式只有嫁接到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行基因的再次重构,才能建立起本民族的,个性化的当代艺术参照体系。而李海旺本人的艺术造诣,也正是在一次次质疑与重构的超越中升华,越来越接近这个坐标体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