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浙江-杭州
艺术简介
1915年出生於列宁格勒,1946年毕业於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苏联第二代画家的代表人物,杰出的风景画家。早年在风景画巨匠约干松先生的工作室担任第一助手,后主导列宾美术学院六大工作室之一萨卡洛夫工作室。自1975-1990年任前苏联美协主席15年,继任圣彼得堡美协主席至2001年,现列宾美术学院保留以其名称命名的工作室:萨科洛夫工作室。
萨卡洛夫先生是一位性格温和、直率、富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他最爱表现大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美妙时刻,以热烈、充满生机的绘画笔触、高度概括性的表现方法和紧张生动的构图谱写了一曲对生命、祖国山河与民族力量的赞歌。萨科洛夫通过高度的概括和写意将现实主义绘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步。
艺术简历:
1915年出生于圣彼得堡。
1925~1932年就读于克拉斯诺达尔市艺术师范学校(优等生)。
1935~1938年就读于全俄艺术研究院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美术中学预科班。
1938~1941年就读于全俄艺术研究院美术、雕塑、建筑学院。
1940年作品《苏军强渡谢斯拉特拉河》获纪念苏芬战争美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1941~1943年参加苏联红军,在北方服役。
1943~1946年就读于全俄艺术研究院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师从苏联美术家协会主席约甘松以及扎伊采夫、贝尔施泰因和米哈伊洛夫。
1945年获“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突出贡献”奖章和“战胜德国”奖章。
1945~1950年在全俄艺术研究院美术中学任教。
1946年加入列宁格勒美术家协会。
1947年为列宁格勒国防博物馆创作油画《重建列宁格勒》。
1949年起参加共和国、全苏和国际美展。
1949年作品《1918年的察里津战线》参加全苏美展。
1949~1953年任苏联艺术研究院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绘画教研室助教。
1950年通过艺术学副博士学位答辩,答辩作品《1918年的察里津战线》,导师约甘松。
1951年与法伊迪什·克兰季耶夫斯基、捷金、切巴科夫联合创作的油画作品《列宁在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获国家一等奖,指导教师约甘松。
1951~~1954年任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列宁格勒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4年作品《春天·四月》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收藏。
1957年为斯摩棱斯克市美术馆创作油画《行军中的篝火》。
1957~1960年任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绘画和构图教研室副教授。任列宁格勒美术家协会主席。
1960年任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绘画和构图教研室代教授。
1961年获苏联国家奖。
1965年获“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称号。
1967年为莫斯科国家革命博物馆创作油画《去战斗》。
1968年任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绘画和构图教研室教授。
1971年为俄罗斯文化部创作油画《春天是所有人的春天》。获“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奖章。
1975年获“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30周年”奖章。
1982年领导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架上绘画个人工作室。
1985年获“纪念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40周年”奖章。
1989年创作三联画《亚美尼亚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
1990年被推荐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候补成员。
1994年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
1995年获“纪念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50周年”奖章。
2006年被聘为列宾美术、雕塑、建筑学院终身教授。
2009年获“为祖国服务”二级勋章。
萨卡洛夫画册自序画家寄语
童年时我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这是我人生的主要目标。虽然这条艺术之路艰难漫长,但我从不动摇,这是我唯一的选择。人人天赋异禀,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将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转变为艺术表现形式并传达给观众。艺术创作与教学并行于我的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我希望学生们能继承我所有的创作经验和知识,将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永远传承下去。我深深热爱中国人民,这本画集能在中国出版令我感到幸福。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我的作品能拓宽人们对饿罗斯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视野,掀开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新篇章,我将无比愉悦。
1915年我出生于俄罗斯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那时还是俄罗斯的首都。两年后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而我的艺术生涯也在这些变化中开始了。我的父亲是一名木工,母亲操持家务,照顾我们兄妹6人。这么一个大家庭在首都生活极其艰辛,最终我们举家迁到了北高加索山麓的克拉斯诺达尔市。我至今记得,南方鲜艳的色彩、高远的蓝天、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多么令我惊讶,在这里我们一家生活得无忧无虑。小学的功课很轮松。我特别喜欢彼得·伊万诺维奇·德米特里耶夫老师的绘画课,我们的一点点进步都会得到他的表扬,这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也增强了我对绘画的兴趣,因为好奇,我常常跑到不远处的美术中学看学生们如何画画,一呆就是几个钟头。我看她们左涂右抹,一会儿就画出一幅美妙的静物或者风景,五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画家。我开始大量阅读艺术书籍,常常去市博物管看画,那里有不少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运来的经典作品。上完七年级后我就考入了当地的艺术师范学校。入学考试是现场写生,一位老师看到我的画后说:“对,就应该这样画!”听到他的表扬我心里乐开了花,现在想起来仍能回忆起那种快乐。结果我直接上了二年级,这是我的第一次艺术洗礼。时光飞逝,找已经开始梦想着去列宁格勒的美术学院学习了。父母带着我的兄弟姐妹们已提前返城,一年后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座我出生的城市令我叹为观止:古典建筑如此优美,涅瓦河水如此浩荡,在花岗岩的河岸之间间奔流而去。而最令我惊叹的则是白夜,那种晨曦和晚霞交接时难以名状的徽光,似乎普希金的诗句依然回荡在这座永恒的魅力之城,余音不绝。
美术学院像一座城堡矗立在涅瓦河畔,不远处的两尊古老的斯芬克斯雕像把守着大门。列宁格勒的天空弥漫着艺术的气息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虽然先被安排到预科班学习,但我仍愉快地接受,就在那里我接受了艺术的第二次洗礼,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唯一的人生选择。预科班后我很顺利地考入了全俄艺术研究院美术、雕塑和建筑学院。学院的学习开启了我所有的潜能,那种创造性的生活如飞一般自由,至今想起仍激动不已。青春如此蓬勃,所有的困难战无不胜。那时我们不仅学习充实,还有各种各样的板报比赛、“白菜”表演和体育活动,同学们在一起亲密无间。毕业3 0年后,我才真正明白,那时我们赶上了艺术教育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俄罗斯现实主义流派基础正处于复兴之中。这当中功劳最大的首推第一绘画创作工作室导师布罗茨基,其后如约甘松、瑙莫夫、奥斯梅尔金、柳比莫夫、弗伦茨、梅什科夫、鲁达科夫、希林戈夫斯基。马尼泽尔和西奈斯基等整整一代人均功不可没。三年级时我进入了约甘松工作室,这里集中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流派的最佳传统。约甘松那时还是绘画教研室主任,他会在学术作品展上挑选学生到自己的工作室深造。他像神甫一样点评每一件作品。我很担心不被选中,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扎伊采夫老师。他说:“别担心了,导师已经看过你的作品,非常想要你。”我欣喜不已,我想这是神化身成老师来关爱我们,而约甘松是最重要的,正是他最终激励我成为一名艺术家。我很推崇他的绘画,我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画家。有人会反对我的观点,这不重要,持不同观点的人永远存在。约甘松继承了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以表现造型深度的素描为基础,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俄罗斯艺术家: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阿尔希波夫、里亚布什金……约甘松曾以小说比喻绘画,他说:“在小说中作家讲述主人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在绘画中只有一瞬间,但这一瞬间却应该令人感受到所有。”他认为,只有不断全面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方可成功。约甘松同时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任职,与他的每次交谈都受益匪浅,一个小时堪比一年。
约甘松工作室有两位第一助手,油画和造型课是是著名教育家扎伊采夫,素描课是贝尔施泰因。我暗自下定决心,要把一生献给艺术。那时我们沉醉于艺术,在快乐中创作,梦想着成为一名大艺术家,却浑然不知全苏联人民即将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投入到与德国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誓死捍卫祖国!1940年学院举办了一次纪念苏芬战争美术作品竞赛,我的作品《苏军强渡谢斯特拉河》获得了一等奖,这令我信心倍增。突然,战争爆发了。许多师生怀着必胜的信心,志愿奔赴前线,去拯救我们的祖国。我则被派到北方守卫边防。战争期间,艺术研究院先后转移到了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市和莫斯科北郊的扎戈尔斯克市(现在的谢尔吉耶夫镇),复员后我就到这两个地方继续学习。 扎戈尔斯克市保留着对圣人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和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回忆,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古罗l斯和它的自然之美,此后我一直迷恋于教堂的金色圆顶和它那清越的钟声。老师们建议我的毕业作品以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为题,我却感到这不是我想表达的东西,我想描写古罗斯,我们多灾多难的俄罗斯。我专程来到诺夫哥罗德市,那里战争的痕迹尚未褪去,伤痕累累的土地,断壁残垣的教堂、城市和乡镇,一切都令人目不忍睹。那时我突然顿悟:绘画就应该描绘真实,而只有怀着对祖国、人民和俄罗斯土地诚挚的爱才能找到这种真实。
常常有人问我,我是何时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我总是立刻就告诉他们,在我的第二件大幅作品完成之后。第一件大幅作品是毕业作《红军进入已经解放的诺夫哥罗德》。毕业答辩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约“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对事物的描绘具体”,格拉巴利院士则称赞我“绘画中的审美感”。这些溢美之词令我铭记终生,并鼓励我不断创作。一切恍如昨日,美妙的创作时光如飞鸟般匆匆而过,而艺术家则紧随其后。我们有太多机会去馆藏生活,去发现它的美,然后用艺术语言去表现美和自己的态度。那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在这种信任的氛围里就会诞生优秀的作品。当约甘松邀请我参加创作《列宁在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时,我不假思索立即答应:“跟着您哪怕去天涯海角。”而他只说了一句话:“带着枕头来,咱们一起干活。”这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人,歌声动人,文笔优美,绘画超群。创作这幅画用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我画有列宁的右半部分,画的过程很有趣,约甘松自己先画,然后教我们按他的笔法接着画。他非常喜欢苏里科夫。约甘松对艺术家们很好,但是不喜欢那些工作敷衍了事的人。有些画得很好的局部,如果没有服从于这幅画的整体,必须刮掉重来。他教育我们创作要持之以恒,天赋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产生的。
现在,让我来对许多事情进行一下总结,也谈谈创作的秘密。艺术吸引艺术家,而艺术家则要吸引观者的心灵。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使命着实不易。艺术家不仅应感受生活,还应善于表现它。绘画的过程引人入胜:调和色彩,涂抹于画布,呼吸调色板的味道。画家可以看到用色彩谱成的 音乐的和谐。通过不同色调的色彩来描绘物象的形,在此基础上形成绘画。形里包含物象的造型美特征。画家涂抹色层的方法不同,有人喜欢厚涂和不透明的画法,有人则喜欢透明如水彩一般的薄涂,或者将两者融合。在绘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一种造型的美,这就是绘画的意义。技巧可以帮我们高水平地表现内容,作品的本质通过绘画的造型美表现出来。物质性通过色彩的真实性以及不同手法与技术手段的结合来表现。能自由运用多种手法即是高超的技巧。画布上的真实就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而生活的真实只有敏感的职业艺术家才能捕捉到。一切看似简单,但只有创作者掌握了技巧,拥有了能够洞察自然与人性的美的内部自由之后,方可实现。
起初我想跟奥斯梅尔金学习大型纪念性绘画,但后来发现,只有架上绘画才能打开别样的视野,我更愿去表现大多数人最平凡的生活。有人问,我在艺术中实现了什么?对什么真正满意?倘若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做什么?我诚实地回答,我还想再过这种探寻世界之美的创造人生。我应该会更加关注圣彼得堡这座城市,那些至今尚无人描绘的建筑细节。我会像以往一样,或者更加用心尝试着去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瞬间,生活其中的人们,人人相似却又各具特色。人类亲如兄弟,艺术没有国界,它用看不见的线将人的心灵连在一起,人们通过它来表达情感。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有能力展示自己的美好和创造,这将成为一种习惯。今天,我们要珍惜这惟一的生命。即使长命百岁,仍是短暂的一瞬。我的一些作品已经流散于世界各地,我希望这正是我对人类融合做出的贡献。我长年生活在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里,俄罗斯中部优美的风光令我陶醉不已。我常在加里宁州(以前的特维尔州)穆斯金诺湖畔的“美院别墅”,与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这也令我感到幸福。
多年来,我一直活跃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艺术创作生活中心。在担任列宁格勒美术家协会主席期间,我对艺术家和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上世纪50年代在沙滩滨河街修建了艺术家大楼,楼里的画室和住房宽敞明亮,这是美术家协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教学工作使我成为一个诚实直爽的人,我无私地向年轻人传授我的创作经验,他们是我们的接班人。
我感谢命运,它给了我长久的创作生命,使我得以了解人们太多的情感起伏,他们的恐惧、快乐与悲伤。作为艺术家的我们,要感受、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怀着对美的永恒追求,将所见所感变成会说话的画作,为我们的后代讲述我们的真实生活。今天的历史由人们创造,而他们正是我们作品里的主人。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