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次总估价1.4亿元、堪称浙江史上最大的书画拍卖会将在杭州举办
2004年浙江省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额为5.43亿元,超过了全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10%
48岁的赵幼强从未感觉如此美妙,他觉得自己像个明星,一天到晚手机响个不停,都是各地请求鉴宝的老板。“老板们有钱,可多数不会看东西,上当买假东西的人很多。”
赵幼强的身份是浙江博物馆副研究员,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对书画、铜镜颇有研究。现在赵幼强俨然成了企业家们眼中最可靠的咨询对象,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客人:他们身旁跟着牛高马大的助手,手里往往捧了装着沉甸甸文物的盒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请赵过过目,东西怎么样?
赵幼强说,杭州的书画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他也跟着走红。
6月22日,杭州。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专场拍卖会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其中半数艺术品被杭州企业家收入囊中。“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总干事王维明对浙江买家的投资热情表示满意。7月2日,一次总估价1.4亿元、堪称浙江史上最大的书画拍卖会将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操作完成。
这是一个高潮的持续。2004年,杭州举行了60多场书画拍卖会。周期变得频繁,从春秋大拍的两档拍期到每周一拍,成交记录和成交率也被不断地刷新。浙江省经贸委在去年年底的统计中发现,去年浙江省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额为5.43亿元,超过了全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10%,成为中国艺术品消费第二城,仅在北京之后。而在2002年,浙江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额不到2000万元。
这是一个被资本改变的艺术市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说,书画市场的热拍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金融市场的相对低迷,楼市进入盘整,使得一部分闲散资金进入了书画收藏市场,浙江向来以民资充足、投资气氛浓重、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此种情况下,为数不少的投资者进入书画领域是个必然选择。
一幅画半年赚400万元
“本身喜爱收藏书画,更热衷投资,看重书画藏品的保值和增值潜力。”浙江雪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四鹤并不忌讳说出收藏字画的初衷,5年前他就进入此领域。
事实上,浙江投资客进入书画领域几乎都是奔钱而去,超乎寻常的高回报率刺激他们的创富神经。周刚(化名),现已退休,平时不露声色,3年前悄悄收藏浙派代表画家的作品。“虽然入行时间不长,并且是业余爱好,但手里的画已增值了10倍。”这几年,他的钱从来不存银行,“与其存银行,不如存画,遇到急需用钱时,我才出手一幅画。一般情况下,我不舍得卖藏品,因为这些画将来肯定还要涨,毕竟书画市场才刚刚启动。”
在他的圈子里,满耳都是爆发性的行情和神话般的财富故事。“南山路上有个画商前不久买了一幅黄宾虹的画,6.8万元吃进,几个月后即以80万卖出;另一个同行,更厉害,70万从一个画家手中买了一幅傅抱石的作品,一转手500万拍卖出去了,一幅画就净赚几百万。”
这些光怪陆离的创富神话有多少可信度无从考证,但是在浙江国际大酒店举行的浙江佳宝2004年秋季拍卖会上,陆俨少《宋人诗意画十二开册》半年赚400万元的投资奇迹让多少人心动不已。《宋人诗意画十二开册》的每张作品都风格迥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境深远,是陆俨少一生作品中极其难得的绝妙精品,最终被一位诸暨企业家以616万元收入囊中,创下浙江10年书画拍卖市场的最高纪录。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仅在半年前,《宋人诗意画十二开册》在北京荣宝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成交价只有220万元。如此短的时间内,投资者赚了近400万元。
赵幼强说,浙江投资客在拍卖书画时,多以企业的名义个人的资金露脸,在得手后不是用于装点企业门面,就是搞企业博物馆,要不就是深锁柜中,而所有的开销都挂在企业账上,摊入到了企业经营成本之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税”,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书画拍卖界人人皆知的事实,也是浙江人精明之处。
50万年薪难找鉴定师
有人曾经对杭州南山路连续7家画廊做过调查,发现营业员除了能报出价格和作者外,其他的一概不知。
“而在拍卖会现场看到的举拍人可能并非真正的买家,他们多是比较懂行的经纪人,受委托来现场竞价,所以在现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举牌人一手拿牌子,一手拿手机,遥控在背后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
这些受雇于强大资本买家的举拍人,他们的职场身份接近于“赵幼强们”。他们或许是美院的教授,也许是职业鉴定师,也可能是美术院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书画拍卖的链条中,他们充当着润滑剂的角色。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买卖两家的“眼睛”。因为与北京、上海相比,杭州的艺术品拍卖企业小而多,不仅书画经营机构需要专业人才,购买者更加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协助。
一家拍卖公司老总说:“一位优秀的书画经营人才,他很清楚知道该怎么样征集书画,怎么样鉴定,最后又怎么把画卖出。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奥秘太多了。现在就算开价50万元一年,都难找到一位优秀的综合型书画经营人才。”
即便如此,杭州的书画经营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市,纷纷聘请“赵幼强们”作为顾问。今年2月举行的杭州市民理财日上,中国美院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林海钟、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中国美院教授章利国,江南书画院副院长郑竹三、浙江大学副教授黄鼎等人就成了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的“眼睛”。
一只更大的“眼睛”出现了,6月21日,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成立,这个由浙江大学艺术学、历史文献、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利用高分子材料学、激光、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分析、图像数据库检测等高科技手段介入中国书画的文物鉴定,摆脱了目前书画界完全依赖个人经验判断的缺陷,并且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它并不介入市场运作,其公正性被业内普遍看好。
盯住浙派画家
浙江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书画艺术品市场,浙江书画家作品的价格也持续大幅度上涨。浙江省博物馆人士说,只要和浙江搭上边的画家,其画作价格的后面都多了一个“0”。
投资者的家乡偏好,除了本地书画家作品的品质风险较小,对于企业家而言,炫耀性消费价值更大。观察杭州书画市场,不难发现,中国美院力挺的一批浙江学院派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行情逐渐升温。如尉晓榕的作品,现在已经从三年前的每平方尺1000元涨到了每平方尺5000元。余任天的作品,去年上半年每平方尺只有3000元,时隔半年却要2万元以上,其中一幅书画手卷成交价为9.5万元。
上世纪90年代黄宾虹的作品价格远不如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的作品,被浙江民资大规模介入到书画市场后,他和陆俨少的画价便一路飙升,与张大千等逐渐拉平。
而一些成名久远、数量有限的大师作品的价格一路直飞。去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4平方尺的潘天寿书法,在25.3万元价格上由个人拍下,而此前的市场价格,大概只有5万元左右。
浙派画家中的二、三代代表人物普遍被投资者看好。第二代以方增先、卢坤峰、吴山明、刘国辉、童中焘、何水法等为代表;第三代画家以陈向迅、林海钟、张伟民、宋柏松、张伟平等为代表。
画市直逼邮市?
多数拍卖公司乐观地认为,浙江书画投资高热至少将持续5-8年。这是基于2004年书画拍卖市场上的拍品成交价格同比上涨了50%以上作出的判断。50%的收益率,相比于金融证券的15%、房地产的21%,确实高出不少。
高回报必定伴随着高风险,投资界的不二法则同样适应书画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一丝隐忧显现。浙江一家拍卖公司的老总说:“其实现在书画市场的风险已经不亚于1997年的邮市和2001年的股市,因为书画也是一个概念市场,一幅画的价值几何很难有定论;而且跟股市相比,书画市场的盘子太小,很容易受到操纵;只要有一笔大资金进入书画市场,想让这个市场上涨是不难做到的。同样道理,一旦大量资金撤出市场,书画市场的价格就可能直线下降。”
1997年的邮票市场,在巨额资金的追捧下,出现全民投资的狂热,各种邮品如脱缰的野马直线上升,邮市交易大众化,十几万至上百万成交额到处可见,市场内资金上千亿。1997年7月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50元面值曾炒到500元的高价位风光,1994年发行的《长江三峡》小型张面值5元,被炒到38元。在庄家资金抽走后,金箔小型张价位回归到50元上下,《长江三峡》跌破面值现市价3元。后期入市的投资者资金因此被套牢,只能把成捆的邮票藏入深闺,独自欣赏。
他建议投资者应当从中长线投资改为短线投资,以尽可能避免风险。普通投资者入市,尤其需要谨慎,相对于邮币等投资产品,书画的风险更大,必须面对真假难辨的风险,几乎每个投资者都需要跨过购买赝品这道坎。
赵幼强说,浙江书画市场“今人高于古人,名人卖不过一般画家”的怪现象应引起投资者的警觉,尤其是个别中青年画家作品的一路飙升,现在的价格甚至到了10年后的水平。此外,初入门的投资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企盼在拍卖会上能“捡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发现一幅画市场价要1万元,在拍卖会上只花了4000元就买下来了,极有可能就是假画。”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处长卢炳均还意识到另外一种危险,他觉得媒体对浙江民资进入书画投资的过度关注,已给浙江民间收藏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卢炳均说,浙江金轮集团老总陆汉振等“浙江文物收藏巨头”不过是浙江庞大的海外夺宝资本的冰山一角,但由于媒体的连续报道,“金轮集团”等名字在海外文物市场引起了国际卖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在参加拍卖会时,人家一听是‘金轮集团’,马上起劲了,暗地里连番抬价。现在,这几个知名浙江买家在拍卖会上拍得文物的价格越来越不正常,在很多拍卖场上他们甚至摔了牌子。对于普通投资者,这是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别人觉得你来自浙江,总以为你财大气粗,无形中增加了投资成本。”
书画市场也是一个围城,许多人看着里面的人闪闪发光,大把地赚钱,拼命地挤进来,也许进来之后并不如理想的那么美好,甚至血本无归。那一刻,城里的人都没了,那么第二城还会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