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6年艺术市场划上句号了,作为这一波中国艺术市场热潮的第三个年头。2006年成为中国艺术市场非常重要的一年,从2004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价格一路猛涨,到2006年的板块轮动,特别是秋拍表现出来的成交率降低,精品价抬高,被认为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是市场调整的信号。怎么看2006年的艺术市场?《艺术财经》采访了来自拍卖公司、画廊和研究机构的各路精英。
当代艺术市场成长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回归是好的开始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开始发展,任何事情兴起时都会有大的波动。2006年不是市场不好了,而是前两年市场太好了。相对04,05年的火爆局面,06年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归,是对于头两年过快增长的一种自然的、规律性的反应,是市场常态的回归,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收藏市场本身是一个少数人的游戏,不能全民皆兵的火爆。因此06年拍卖市场整体看上去体现出一些低迷,但仔细看来,还是有精品、出高价。市场的核心并非一泻千里,主力的拍卖机构成交率也并未下降,可靠成交的记录就可以保证拍卖质量。物美价廉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物美必定价高。
2006年凸现出来的问题是,火爆之后的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艺术精品的发掘不够,这样就不会持续火爆,中国的宏观经济还有20年的快速增长,这个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收藏也会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对学术的整理发掘不够,没有足够分量的艺术大师等造成艺术品市场不足以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势头。包括古代书画和瓷器等等传统项目的研究整理也是不够的。市场走在了学术前面,这样就反过来要求学术更进一步。另外收藏门类也比较单一,眼界狭窄。
至于说到现当代市场挤占中国书画的份额,我看没有这个问题。当代艺术相比中国书画的前几年的兴旺,只是反应相对滞后了一些。价值判断是一个审美过程,不管06年的当代市场如何,将来都不会盖过中国书画和瓷器等成为收藏主流。
林家如(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副董事 中国当代艺术部主管):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
苏富比从2004年开始拍卖中国当代艺术,2004至2005年新兴的艺术市场开始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从茁壮到成熟的阶段,到了2006年,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是成熟市场的表现,对此我很乐观。从非理性的收藏,发展到现在的理性投入,说明2006年市场在学习中成长起来。另外2006年的当代艺术市场更加国际化,表现在有国际上的大买家开始购入中国当代艺术,比如萨奇画廊收藏。展望2007年的话,当代艺术这部分应该不会在追逐艺术家的名气,好作品和一般作品价格会进一步区分开,艺术品消费会更加正规化。
常天鹄(北京保利油画部经理):市场投放量大,粥多僧少
2004、2005年,主要拍卖市场重点在中国画和写实油画等等,而到了2006年,当代艺术异军突起,投放量和成交量都迅速增加。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国际上几个大的拍卖公司,比如纽约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在春拍都开办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场,从而带动了国内拍卖公司纷纷跟风。市场上出现新的品种,有助于活跃市场,这是个好事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市场上整体的资金投放量还是没有增加多少,只是从一部分其他种类上转移出来,比如今年的写实油画和历史题材油画还有中国画的成交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降低,这在油画品种内部打破了平衡,出现资金的转移。
在当代艺术阵地内部,艺术家和收藏家也都在观望和观察,也许到明年年初形式就会明朗一些,不管怎样,任何一个品种的拍卖品的投放和成交如果保持每年10%到15%的增长率的话,就是正常稳定的,2006年超过了这个量,成了粥多僧少,市场有消化不了的危险。因此,建议明年藏家还是要仔细斟酌,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看名气不能跟风,而要选真正好的作品。随即而来的就是对艺术家的要求也提高了,东西增多就要出现优胜劣汰。
吴青峰(台湾第雅艺术中心负责人):玩儿得过火,艺术市场变小
目前国内艺术市场变得很乱,而西方对中国国内、台湾地区的拍卖大多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譬如说刘炜的作品在香港拍卖中的估价在20万-30万左右,而国内市场中的拍卖估价可能在50万-60万,相比来说被高估了很多。从结果来看,刘炜估价在20万-30万的作品在香港市场中可能会以50万落槌,这样就会有不少人参与竞价,参与的人多市场就有人气,但在国内,拍卖行估到了50万,参与拍卖的人必定会少,市场的买气也就不行了。结果就让市场变小了。
另外,国内市场还存在着另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人有意针对几个画家来做行情,最终有价无市,使一些国内的大买家现在变成了大卖家,纷纷放货。从整体上来看,卖家的参与多了,原来的买家离场,因此中国的艺术市场面就变小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原因,就是大家在前面的阶段玩儿得过火了,而现在已经认识到艺术市场不断增加的风险。但从长远来讲,中国艺术市场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支持里不仅依靠艺术本身,更在于中国整体情况,仍具有足够的支撑力。
书画市场正在调整中(2)
王晓文(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画部负责人):2006年是书画市场调整期
2006年整个书画市场的情况要比往年差一些。甚至有些人说要崩盘啊,但经历了春季拍卖以后,我觉得目前的书画市场只是处于一个调整期。调整期对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这三大板块的书画作品的行情来说都有一定的冲击。
首先受影响的是近现代书画,例如“海派”书画行情受到的影响就更严重一些。而齐白石、张大千等这些大名头画家的作品势头不会减弱,因为精品如果出现的话,价格还是非常高的,当前市场低迷影响的主要是二、三流画家作品的价格。
当代书画部分受到的冲击更要小一些,但是也有一部分当代画家的作品之前行情的确很好,但是现在情况反而没有以前好了,尤其以前炒作的比较严重的画家作品的价钱跌得很厉害。同时市场上也出来了一些新画家,这些新画家的东西现在反而卖得也不错。当代书画真正的行情可能还要再过一段时间,还要再逐步调整一下,然后大家看将来有哪些能走得更远的画家再来选择投资。
2006年里,古代书画受到的影响比较有限,而2007年,古代书画的是潜力非常大的,今年看来已经有这个势头了,好多人把用来买近现代的、买当代的资金都转到了古代书画板块。古代书画与近现代书画相比更加稀缺,再加上古代书画的史料性价值,所以明年古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板块。古代书画板块例如明清书法有很大的潜力。
韩伟华(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当代书画部主管):“物竞天择”是市场的方式
虽然2006年的书画市场略有回落,但这是市场自身良性循环的一种表现。今年很多人看到低谷了,但是这个低谷对市场应该是一个锻炼,把真正学术上有定位的艺术家,经过市场的调整,筛选一下反而更好。就像在大自然界的自然淘汰一样。“物竞天择”是市场的一种方式,这样反而是净化了书画市场。对于买家来说这是一个好事。
2007年书画市场还会调整,但是拍卖市场的春天现在还没有到来,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2009年世博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不断的强势发展,一定还要有个高峰。虽然每年的拍卖市场的走势都是不好掌控的,但我坚信书画市场的长期的走势是不可能被淹没的。
胡妍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画部主管):市场走向缓和平稳
我们从2003年-2006年这几年书画市场经历了行情的从涨到跌,这像是一座山峰,先爬坡然后下坡,现在是在山腰上,在山腰上还会不会下呢?我个人觉得这个下降的幅度肯定是放缓的,对于整个市场,不说是重新洗牌,也是一次大面积的调整。一个拍卖公司卖什么东西,客户群在那里,资源从哪里来,全都要重新定位。不再像以前市场好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随便从哪拿来什么东西都能够卖,现在的形势大概与96-98年的时候那三年差不多,
如果2006年算第一年的话,在下一波高涨的行情之前,有一段时间的调整,有的人说可能要调整5年,我觉得不会那么长,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吧。而且,在这个调整期也不会没有交易,也不是把市场上作品的价位回到2003年以前的价位。据我们统计,现在成交作品的价位要远远高于2003年的春季,基本应该跟2004年的春季、秋季是持平的。就是说我们不会回到原点了,永远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
但是因为整个市场经历过这么一个重要的起伏之后,人们的心态会更加的平和一点,也就是下一次市场再拉动的时候,可能不那么猛烈,在跌的时候也不可能那么陡。我们中国整个经济一直在保持8%、9%的这种增长态势,我们的艺术品应该是同步地前进。但是这个市场会慢慢细分,藏家更专业,建立起一个很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投资的方向。不像以前大家都是很盲目地跟风,这也使得市场会更加得平稳一些,不会有那么多陡升陡降的状况了。
朱晓伟(浙江艺术网总策划):国画将在2007年重整旗鼓
这个市场正在洗牌中,就好像一个蛋糕就是那么大,就看分给谁。2006年国画市场被压缩了,油画挤占了国画的一些市场份额,走高价位的中国画受到冲击还是不大的,陆俨少、黄宾虹、贾又福等等也还是6万8万1平尺,不会跌下去的。但最现实问题是国画客户源少了,都去买油画了,这就导致国画整体价格下跌,很多经营国画的画廊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这势必就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对藏家来说,06年反而是在国画里淘到价廉物美的东西的好时候。
今年油画市场从面上看感觉特别兴旺,北京是市场的风向标,北京好了,浙江大约半年后也会带动起来,不管哪一个的画卖出了高价,大家就觉得很火,另外也有人专门在操盘、操纵市场,实际成交还是有待考验的。但是中国当代油画除了一些顶尖人物可圈可点能够配得上现在的市场价位之外,其他当代画家还没成火候。所以我觉得最终还是要走回国画。2004,2005年的时候,我们给客户推荐投资油画,因为去年的行情是国画太贵,火到交了钱拿不到画,价格也到了峰顶。那么2006年终我对客户说油画不能碰了,因为油画的问题也紧接着出现了,不仅什么人的作品都可以上拍,目前的市场行为不能保证其作品的学术价值,而且价格太离谱了。美术报的主编曾经说,哪一天中南海挂的是油画,油画的春天才算是来了。我推测,到了2007年秋拍的时候,中国画肯定会重新走上去。70年代这一帮国画家开始走向了成熟,他们的升值潜力是最大的。当代油画从面子上看还是不错,但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已,基本的购买力还在国画上。
瓷杂市场稳定上升(3)
李移舟(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瓷杂市场行情稳定
2006年的瓷杂市场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总体行情比较稳定。
在中国古代瓷器的市场中,当然也有大价位的记录出现。譬如说在原先国内的瓷器市场很少有上千万的拍卖成交纪录出现,但是在今年中国嘉德的春拍上,一件名为“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的中国瓷器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以5280元人民币(含佣金)的高价成交,创出了中国内地瓷器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这是一个具有指标性的事件;另外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推出了“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拍卖,承接香港佳士得1999及2000年成功举行张宗宪私人珍藏拍卖的佳绩,专场中的20件宋、明及清代的重要官窑瓷器皆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其中事前广被看好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32亿港元的成交价一举成为世界上最贵的清朝瓷器,而像估价高达800万至1200万港元的“清乾隆粉青釉浅雕夔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也在诸藏家一路追捧下以1300万港元落槌价易主,估价只有500-600万港元的“清康熙青花龙纹瓶”,也出人意料地以2000万港元落槌。
以上中国古代瓷器拍卖市场新记录的出现,当然存在某些特殊性,譬如说这些瓷器无疑是难得的精品,还有提供拍品的来源是可靠的而著名的,等等,但是也与2006年中国瓷器市场比较良性的大环境有关。从整体而言,国内的瓷器市场虽然没有像2004年至2005年的中国书画市场那样出现了惊人的涨幅,但是在大行情的带动下,还有累积了大约20%-30%的价格增长率。在加上中国古代瓷器市场的客户群一直比较分散,客户基数也比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买家,而不像书画市场的客户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地区、山东地区等等,因此相对来说不会因为某些地域性的原因,而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对后市行情,我认为还是在东西,能否继续有精品面市,如果有精品出现,市场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接收能力的;还有就是定价合理性的问题,行业内的高估也会对后市行情具有某种破坏力。
2006年的杂项市场行情发展得不错,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值得一说的有佛像,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的“佛光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拍,包括15尊明永乐和宣德年间御制的鎏金铜佛,全部拍品由一位英国收藏家提供,成交额达到了3.43亿元人民币,成交率93%。其中的明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更以1.23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个价格成为了目前拍卖市场上中国工艺品新的拍卖纪录。在此带动下,国内佛像市场也普遍升温,无论是北京匡时的佛像拍卖专场,还是中国嘉德刚刚结束的四季拍卖中的佛像拍卖单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交。
还有就是玉器市场,最近的行情也不错,譬如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的“瑰玉清雕——Alan and 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专场,拍品由美国著名藏家Alan Hartman 与夫人 Simone Hartman提供,这些拍品是收藏家历经半个世纪精心收集的成果,也是历来拍卖会上推出的最珍贵的玉器私人收藏。其中,“清乾隆御制白玉雕上方山角杯”是此场拍卖中最大的亮点,以莹润的白色玉料仿犀角杯雕刻而成,刻有“大清乾隆仿古”篆书款及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殊为珍稀,估价高达1000万至1500万港元,最后以1100万港元成交。
此外譬如说文房四宝,也是行情不错的类型。在近期拍卖市场中与文房有关的拍品,一般来说价格都不错,涨幅还是比较理想的。
画廊迎来更多机遇(4)
殷双喜:投资情结严重,画廊影响弱小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进入一个资金大盘放量增长的阶段,不管这些进入的资金是来自海外投资基金,还是中国民间的投机资本,都有助于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需要的一个超常发展期,否则长期不死不活,在一个低资金总量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
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涨幅最快的是中国当代的艺术而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前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艺术概念,即市场不仅热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具有“前卫”色彩的现代艺术,也热捧那些商业性很强的写实性绘画(这两者只是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艺术商品),但对于正在发展的具有创意的中青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购藏敏感,这说明进入市场的资金背后,更多的是投资者、投机者而非具有艺术史眼光的收藏者,前两者关心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历史定位而是自己的投资回报。
另一点是这一波的行情上涨主要是由拍卖业强力拉动的,而非由画廊和收藏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具体说来,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并非由画廊根据市场销售状况逐年上调并成为拍卖公司的估价参考,而是在拍卖公司与拍品提供者的人为拉高下,反而影响到画廊作品的日常定价,这是一个反常的逆向定价模式。
一个国家的艺术市场体制的成熟度,应该以这个国家的画廊业的成熟度为标尺,一个国家的艺术品价格基础体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画廊系统来建立。只有那些注重艺术史价值的画廊才敢于和善于冒险推介不知名的青年艺术家,成为拓展当代艺术的鲜活动力,在当代,具有独创性、前瞻性的艺术家和画廊才是艺术品创作和流通的基本力量。
田源(空白空间负责人):画廊要更好地和藏家、艺术家合作
2006年的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许多以往偏好收藏国画的藏家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当代艺术。当然,这种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也直接体现在了国内的拍卖市场上,我个人感觉,中国国内拍卖市场对当代艺术的反映过大了,估价很高,甚至有炒作之嫌,继续这样会给艺术家的心态与艺术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
2006年购买力与藏家主要人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人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中国的藏家也越来越多。但对空白空间来说,依然是以欧美等地的西方藏家为主。我感觉,目前国内市场上炒家还是多于藏家,而我个人是不希望看到我们艺术家的作品在离开画廊之后,很快成为拍卖会上的商品,我们始终是抱着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尊重而负责任的态度来经营画廊的。对于藏家,我们会在对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卖,而是卖给谁,卖去哪。
2006年市场的购买方向,优秀的、成熟的艺术家和他们优秀的艺术作品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有部分人把目光重点投向了70-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觉得他们可能是艺术市场的潜力股,升值空间大。对于这种现象,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是取决于他个人的参展简历及本身的发展方向的,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好的藏家和美术馆最关注的也是这些。不该用不断标高的价钱,来衡量艺术家和其作品的价值和影响。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市场好的情况下,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把自己要做的,想做的东西做好。
与2005年相比,2006年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呈现出更完善成熟的态势,艺术家本身对艺术市场的认识也在趋于清醒与理性;空白空间一直与艺术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合作方式是以诚信为主,并不靠白纸黑字的合同契约,但双方是充分互信与理解的。就象我在前面提到的,也是令我非常高兴的是,艺术家对画廊的认识和对画廊的选择上趋于理性与清醒,他们也感觉到,把自己的作品分散给数量众多的画廊,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导致自己作品去向的不清晰。而如果选择与一个专业的画廊长线合作,就能保证艺术家准确地掌握自己作品的去向,因为,艺术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沦为不知所终的商品。而空白空间作为国际化的专业画廊,就是要与艺术家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共同成长。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对我们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负责。
林松(世纪翰墨画廊主管):藏家逐渐理性,画廊前景美好
相对于2005年,我们画廊在风格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些经营方面是有了些变化。一个是我们在寻找一些更加年轻的艺术家,发掘那些具有未来潜力的新人补充进来。再一个是相对于之前的以架上油画为主,现在我们也开始涉猎雕塑等媒介,画廊的经营范围更加广了,也许在将来时机和积累成熟的时候我们也会介入对摄影、装置等媒介的推广、经营。
时下艺术品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具有很大潜力的项目,许多人以投资为目的进入艺术品购藏,这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且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之后才会慢慢在这些人里面发现那些后来转化为很好的收藏家的人。对于翰墨来说,没有出现那个阶层或者职业的收藏家或者购买者突然特别多起来的现象,他们都是几乎同时出现的。对于目前的艺术市场,我个人抱有很乐观的心态。虽然来自拍卖的消息看来市场有些不很好,比如部分拍卖行的成交率什么的,可是我认为那个是正常现象,因为不会再是几年前那样什么东西都能卖了。好的艺术品继续有好的价钱,即使是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要是品质不好就没有人出高价或者流标,这说明买家已经越来越理性了,而不是一味的跟风炒作。从这些方面来看,市场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些混乱,但是它还是有自身的规律的,它总是要走向理性化、有序化的,所以我认为真正好的画廊业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就会来到,我对这个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萧富元(索卡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市场渐理性,画廊需坚持
市场还是很好,只是更加趋于理性化。在我看来,前些年的飞速增长有些泡沫化,要是中国的艺术品总保持那个增长速度,那几年下来价格在全球将会成为惊人的数字,这是不正常的。现在拍卖中显示的调整可以让我们看到市场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2008年以后画廊业的健康发展时期才会到来。
索卡一直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和风格,不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做出很大的调整。炒作也许可以让索卡赚到很多钱,可是我们是要把画廊一直经营下去的,不是要趁市场好做几年就不做了的,我要为艺术家和藏家负责,所以索卡要的是真正的藏家而不只是买家。我希望能把好的艺术品推荐给大家,我希望10年以后藏家会回来感激我们,因为我们给他推荐了很好的艺术品,这个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笔无论是精神上也好、物质上也好的财富,而不希望因为炒作而被藏家骂。而且藏家都是你的朋友,你要对他们负责,就像要对艺术家负责一样。我们会有选择的寻找一些新的更加年轻化的艺术家来合作,我们也许不会做很大规模的签约,但希望我们选定的艺术家在索卡这里3到5年后他能被学术界和收藏界所认可,具有很好的认知度。
艺术市场投资依旧热(5)
冯博一(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画家急功近利,画商囤积居奇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上带有泡沫般的辉煌,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奇怪而不正常的现象,但好像谁又都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所谓“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画价不断坚挺并持续走高,他们更在意是否是美术馆的终极收藏或著名收藏家或著名拍卖行的青睐。由艺术市场的迅疾变化而导致的当代艺术“江湖”的“重新洗牌”和排位座次的重新确定,引出了一些艺术家在竞争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种种人际事件的发生,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圈子急功近利和脆弱的症结。
而有些较为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前辈迅速串红榜样的感召下,在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想往和诱惑下,对如何成功的策略或许更为看重,处心积虑地揣测什么样的画儿更好卖。艺术市场的波动成为他们创作的风向标。说来真是有些悲哀,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前卫艺术家为能获取国外艺术机构的青睐而出国办展览,作品被收藏,出现了为迎合西方艺术系统审美趣味的大量作品,所以中国传统和共产主义遗产,以及后社会主义的资源符号充斥于画面之中,并且到处泛滥。时过境迁,06年中国当代艺术又开始沦为艺术市场、消费文化趣味的宰制。
画商们往往象“星探”一样,搜寻和发现着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越来越难以从有明确市场行价的艺术家或其他藏家手中拿到有价值的作品了,而他们成功的经历与动手早的藏家们所获得丰厚投资利润的经验,激励着画商趋之若鹜地将目光聚焦在这些未来的年轻艺术家身上。据我所知,2006年就有三、四家各地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纷纷策划、展示应届毕业生的绘画展览,其目的之一是想通过举办所谓的学术性展览,以学术的名义较低的价位收藏、囤积作品以待未来卖个好价钱。
唐大堤(收藏家 艺术经纪人):“当代”出现放量,“炒家”支撑市场
目前的市场的参与者,大多数是艺术根基甚浅,艺术鉴赏能力不高,抱着较为幼稚的想法的投资者。加上今年春天的局面使得大家对2006年秋季的艺术市场抱有太多的期待,因此随之而来的失落也是反应过度的结果。
整体来看,经历秋季拍卖之后,市场开始成熟了。2004、2005年是买画看名字,2006年就是买画看画了。我看这是好现象,如果再继续照春天那么走下去,会毁掉整个市场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从2004年才开始,三年发展的速度很惊人。在佳士得、苏富比秋季拍卖行情走低之后,国内仍然有几千张的放量,仍然能够成交60%、70%,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当然这个量中有一定的水分,但也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2006年已经确立起来。
作为收藏家,我从2004年起一直在卖出我收的东西,而在2006年反而开始收进了。2006年的红火对收藏来说是一个好机会。春季的好行情使得秋季拍品投放的量大大增加,并且价格不至于太高。我自己手里有一个不超过20人的收藏名单,作为一个商人,我喜欢做不确定的事情,逆向的行动纯粹是一种快感。我自己手里有很多东西了,自然希望市场红火,藏品升值。从长久来看,好的东西不怕没有好市场。
一时的冷却有助于推动收藏的人冷静下来好好做功课。纵观2006年的市场,“炒家”依旧是决定市场取向的主导力量。不能任性地期望购买者都是博物馆和收藏机构这些终端买家。艺术品一离开画室,就是商品了,要尊重商品时代的经济规律,就需要附庸风雅的商人来支撑起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现在还是市场玩家的时代。因此06年秋季拍卖的情况更有助于这一部分购买的支柱力量从中获得学习机会,最终成为成熟的终端买家,进而组织起健康理性的市场。
伍劲(资深投资专家):当代艺术出现分化,专业基金将成趋势
2006年的重点当然是中国当代艺术,不过我认为当代艺术“热”的说法是站不稳脚的,我这里说的中国当代艺术指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之后产生的代表性作品。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纽约的春拍之后,这个领域的成交额在放大,资金大批进入,各种指标在增长。但是到了今年秋季出现成交率却降低了。打比方说市场能够支撑的量是500张,但是投放了1000张,那么成交率自然就降低,这种无效投放量再大也不说明问题。2006年与以往的不同在于,2005年的时候更加盲目,当代作品的选择太过宽松,传统写实的东西又流于庸俗,资金投放没有回报。2006年就是一个调整年了,当代艺术走红中,暗含着作品的进一步分化,就是说好的作品买得更贵了,而一般的作品就出局,这个分化的趋势在秋拍后更加放大了。比如有人去年15万买入了毛焰,今年9万就卖出了,但同样是毛焰的作品,也拍出了170万的高价。这就是说前者的毛焰作品质量一般。面对这种日趋复杂的情况,藏家就要更严谨和苛刻的选择了。
2006年秋拍相对春拍有些降温,但是资金并未撤走,而是出现了更多创纪录的高价拍品。高价并非是炒作的原因,而是新的外来资金的投入。过去是个人投资,今年出现了私募基金的投资,这给市场投入了更稳定的资金来源。私募基金相对个人投资,是有专家指导的长期投资计划,更加理性和慎重,比如我知道的一个上海客户就是私募基金的操作者,这次他买了不下300万的作品,属于专业买手。我想以后,这些私募基金乃至公募基金会成为市场的基本支柱力量。能够保证好作品就有好价格。现在的股票市场就是以基金为核心力量,2006年艺术市场也正在向这个方向靠拢,展望一下2007年,高端的收藏家应该会在中国出现,比如博物馆,而各种基金要以此为退路。英国铁路投资基金成功的例子在中国也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