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画家集体“怀旧”
2011-04-15 10:18:00
陈丹青、魏景山、夏葆元等30年后重聚办画展
“为了忘却的纪念”,陈丹青、韩辛、魏景山、夏葆元、黄英浩、林旭东等9位上世纪70年代活跃在上海油画舞台的年轻人,30年后重相聚,在海莱画廊举办了“7005重聚”小型画展。
三大才俊中只记得陈逸飞
7005连接了两个时代的标志———上世纪70年代与2005年。
30年前,上海美专出了夏葆元、魏景山和陈逸飞三大才俊,油画界又冒出了陈丹青、韩辛和林旭东。6人成了朋友,后来相继留洋,辗转异地谋生。陈丹青说:“上海早把我们忘记了,只晓得一个陈逸飞。陈逸飞早期的许多画都是与魏景山合作的。如今除了老友,谁还认识魏景山?他被逸飞名声所淹。”
去年,陈丹青在文章中写道,上海油画绘画史上有两个断层,一是1949年以后,人们把民国时期画家忘记了;另一个断层是“文革”,在这断层里,被忘却的就有夏葆元、魏景山等人。他们从不张扬,也没有刻意留下任何让人记住的东西。
再画一次来个集体怀旧
“重聚,纯粹是为了怀旧,”韩辛和夏葆元不约而同地说,“这就是一个简单单纯的聚会”。聚会的发起人和策划人是韩辛。韩辛是这批人中出国最早的,回来也比较早。
到了上海后,他打电话找老朋友:“再一起画一次画”。他首先找的就是陈逸飞。陈说:“你们只要画,我就来”。但迟迟没有落实时间和地点。后来,人陆陆续续回来了,陈逸飞却走了。韩辛说:“这是一场纪念,是对过去的友谊、‘文革’中的艰险,以及对逸飞去世的纪念。”
今年6月,正值陈丹青出差来沪,9人聚集在虹桥的一个仓库式工作室一起画画。“当时没想到开画展出画册,只感到一个人躲在房里怀旧没劲,来个集体怀旧才过瘾。但等到画室里舒伯特乐曲响起,真的很开心,很来劲。”
画展展出了这些作品,全部是写实油画,除了几幅静物外,绝大多数是人物肖像。虽说画中模特形象、姿态是相同的,但效果却各异。也许这是30年来人生际遇不同所致。
“重聚”意味着继续
重新拿起画笔办展览,他们想证明什么?韩辛说:“社会舆论给我们一种压力,好像我们这批人不会再画画了。我一定要营造一种我们还能画的氛围。有了这种气氛,相信我们还会交出好作品。这次聚会也让大家开始恢复信心,有了过去那种创作欲望,我们并没有‘老’,还能做很多事情。”
为了谋生,夏葆元在美国为布艺公司画画布,魏景山则修古董,间或画一点画。陈丹青说:“如今绘画变得这样值钱,我们撮拢这些泛黄的纸片和画布,认真排练了一幕早已过期的戏,在戏中纪念自己。演得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在画画。”
在上海视觉艺术大学任教的夏葆元说:“艺术不仅是技术性的,它更需要勇气、鼓励与欣赏的气氛”。当记者问到重拾画笔,会不会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夏葆元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还会坚持写实。如果变化得厉害,显得太刻意,就不真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