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名家谈广东书画市场(组图)
2011-04-15 10:56:28
为期5天的第九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将于今天落幕。这次“艺博会”以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和艺术精品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参展商前来参展,而中外名家的书画作品展览更是此次“艺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广东书画市场的成交总量大概是全国的五十分之一,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广东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记者在“艺博会”上采访时,不少参展商说:我们这次之所以来参展,主要原因就是看好广东的书画市场。那么,广东的书画市场现状到底如何?今后如何发展?广东收藏家应该收藏什么样的书画作品才是明智之举?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书画作品的创造者——书画家、经营者——画廊经理、指路人——广东书画界领军人物。
图一:广州“艺博会”上书画作品展一角。(王子恒/摄)
陈永锵 鸥洋 苏华
谈 书画家的"入市"观
书画艺术家们创造的书画作品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含金量不同的书画作品的市场流通量的大小,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书画市场活跃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其文化事业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准。这里,著名中国画画家陈永锵、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鸥洋和著名书画家苏华在畅谈创作心得的同时,也给书画收藏家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陈永锵:艺术家不能一心投市场所好
记者: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一些艺术含金量高的作品往往不受市场欢迎,而“媚俗”的作品却容易为普通百姓接受,你是如何看艺术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的?
陈永锵:我认为艺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如齐白石的作品题材丰富、通俗,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一个画家既然选择了艺术,就应该执著地追求下去,而不能一门心思地投市场所好。我一直强调艺术和价值多元化,在鼓励艺术家走向市场的时候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记者:你对广东书画市场的未来有何期待?
陈永锵:每个画家都要按照自己的艺术创作规律进行创作。作为一名画家,我认为市场的问题要由市场来解决,社会的问题要由社会来解决。画家在面对市场时要以提高自身创作水平为前提,而不是以市场为前提。
鸥洋:收藏家应关注学术界与美术史
记者:作为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您如何看广东的油画市场?
鸥洋:广东油画市场一直没有形成,因为广东的画家只顾埋头画画,不注重包装、宣传,不走市场,即便走市场也是面向海外。还有,广东的收藏界对油画也不太重视,这与收藏家本身的素质有关。恰恰是这种情况,让我觉得广东油画市场的潜力很大。
记者:这次“艺博会”丰富的展品为油画收藏家提供了契机,您能否为他们提些建议?
鸥洋:根据多年来的观察,我觉得我们的收藏家与西方收藏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西方收藏家很冷静,他们不是看市场上哪种画走俏就收藏哪种,而是非常关注画家的学术地位———看这个画家是否进了美术史,因为只有美术史认可的画家的作品才能保值,才能有无限的增值空间,譬如青年画家黄一瀚,他的“卡通一代”现在已经引起了有眼光的收藏家们的关注,画价也不菲。当然,载入美术史的画家的画现在可能不受热捧,但有朝一日也会像凡·高一样受到关注的。所以,无论收藏国画还是油画,我建议收藏家都应该关注画家在学术界和美术史上的地位。另外,收藏家应把眼光放长远,不仅要关注成名画家,也要关注有潜力的画家。
苏华:书画家“产供销一条龙”太辛苦。
记者:您是广东书画市场发展的见证人,也是艺术市场化的较早受益者,请介绍一下您处理艺术与市场关系之心得。
苏华:我热爱艺术,热爱书法、画画,书画艺术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我没有刻意地去寻找市场,我想,只要你把字写好了,市场说不定会来找你。
记者:健康、理性的艺术市场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您有何期待?
苏华:我期待着健康、理性的艺术市场,因为现在我们书画家要“产、供、销一条龙”是很辛苦的。
张向东 海生
谈 画廊的“选材”观
书画家是书画艺术品的创造者,画廊则是负责把这些艺术品推介给艺术欣赏者的经营者,他们科学、合理的运作对书画市场的繁荣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广州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和广州三彩画廊总经理海生,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客观地道出了对广东书画市场的看法。
张向东:广东人投资理财意识还太弱
记者:你们曾成功举办了杨之光、尚涛、许钦松等人的书画展,请谈一下你们的经营理念。
张向东:华艺廊只经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就免除了艺术品的真伪之争。在运作的全过程中,我们争取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能体现出既对艺术家负责,也对买家负责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守之以信、待之以诚、运之以妙、持之以恒”。
记者:请谈谈你对广东书画市场的看法。
张向东:这些年来,广东书画市场的成交总量大概是全国的五十分之一,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广东的许多经济数据指标,包括广东人的平均收入在全国都处于前列,但文化市场包括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资料显示,京、沪、穗几地相比,广东人的投资理财意识最弱。
海生:希望政府“扶一把,送一程”
记者:你们的画廊三年来成功举办了数十位名家的大中型画展,有何心得?
海生:广东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普遍比北京、上海等地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要低很多,这说明广东人的文化消费意识不强。我们做画家的展览,不仅扩大了画家的影响力,也让这些艺术品在展示自身价值的同时培养了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增强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
记者:那你们对什么样的画家最感兴趣?
海生:广东的优秀画家很多,他们遍布在学院、画院。老一辈的如杨之光、林墉、尚涛、方楚雄、庞泰松等,他们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已经成名的中青年画家如王璜生、黄一瀚、李东伟、方向、安林、王大鹏等,这批年轻人基本都和我是同代人,他们的作品也是特色各具,像黄一瀚的“卡通一代”不仅笔墨老辣,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承载了现代都市文化;方向的作品清秀、甜美,雅俗共赏。除对名家感兴趣以外,我们也愿意寻找和发现那些尚未成名的优秀艺术家,使他们的作品以合理的价格进入市场,帮他们成为名家。
记者:你觉得广东的书画市场什么地方亟须改进?
海生:现在广东的书画市场还不太成熟,还没有形成西方的那种“经理人制度”,书画的买卖基本是书画家们“产、供、销一条龙”,这就限制了艺术家们创造力的发挥(因为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作者而不是生产者,如果根据买家的需要作画,会让他们由“创造”艺术品变成“制造”艺术品)。我认为: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今天,政府要对书画市场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做得好的画廊不仅要“扶一把”,还要“送一程”,这样才能让广东的艺坛百花齐放。
林墉 刘斯奋 方土
谈 书画市场的"成熟"观
对广东书画市场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墉、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和广州画院副院长方土都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林墉:书画市场亟须经理人
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的书画市场似乎也日趋红火起来,这次“艺博会”就有很多外地画家慕名而来,您如何看这种现状?
林墉:对广东的书画市场,我有两个看法:第一,书画市场还没繁荣,更没成熟,因为成熟的美术市场如欧洲有“经理人制”:画家专职画画,不理卖画、展出等活动,而经理人专门负责销售,可我们现在都是画家自己卖画;第二,还没有做到“画真价实”。虽然我们改革开放已经那么多年了,但人们还是缺少对作品的分辨力。
记者: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您认为画家应如何给自己定位?
林墉:目前市场和艺术之间存在着错位。我觉得画家应该给自己定好位,把商品和艺术分开来。现在,有大把的画家赚钱赚得晕了头,他们不是艺术家,是“行货家”!
记者:艺术家要想生产出优秀作品,美术批评家的批评是少不了的,您对广东美术界的批评现状满意吗?
林墉:我认为广东美术界还从来没有“批评过”。要么说好话,要么骂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非常希望艺术家和批评家找个机会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聊聊天,各抒己见,认真探讨一下:好的我们就发展,没意思的就放弃。
刘斯奋:多种形式促发展
记者:作为广东画院的院长,您对广东目前书画艺术市场的现状有何看法和建议?
刘斯奋:应该说广东各有关方面对艺术品的市场化运作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政府组织举办的广州“艺博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广东艺术市场的现状还不是那么成熟。美术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各种发展形式,例如画廊、拍卖行等都是推动其发展的渠道。“艺博会”应该是第三种形式,是联系美术界和市场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当然,还有个人或团体和购买者直接面对面的情况。总之,通过多种形式来拉动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必要的。
记者:广东画院是广东最高美术机构,您认为在活跃艺术市场、提高画家素质等问题上,画院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刘斯奋:普及和提高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抓一方面都会顾此失彼。广东画院本身是一个艺术机构,它的任务就是偏重于对艺术的提高方面,要在发展中体现高水平、高档次的艺术追求。当然,画家本人可以接触市场,但我们的重心是放在艺术提高上的。为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我们接下来会开展一些文化艺术讲座,另外还要集中抓创作。
方土:中青年画家值得关注
记者:你是广东中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你对当前中青年画家画作的市场状况持何看法?
方土:我以为画家的创作鼎盛期大都在中青年时期。看看现在的拍卖市场,很多画家卖了大价钱的作品,不少是中青年时期的代表作。这是因为部分画家到晚年后,一是名气大了,应酬多了,被收藏者包围着,手脚受到了束缚;二是由于身体原因,力不从心。所以,现在有眼光的收藏家往往都把眼光盯在中青年画家身上是对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收藏家对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不感兴趣也是事实。
记者:你如何看市场上的那些“行货”?你理想中的书画市场是什么样子?
方土:我对“行货”的看法是: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理想的书画市场是:逛艺术馆、画廊的人多于逛超市的人。其实,日本20年前就是如此了。本报记者吴聿立
为期5天的第9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鸥洋、尚涛等不少广东书画名家都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丰富了“艺博会”的内容。
图二:鸥洋作品
尚涛作品
邵增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