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麦勒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1
  • 印象:
    年轻艺术家 哈哈,不错 老外很牛 挺不错 小树种得好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草场地
您所在的位置:麦勒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回归生活 回归呼吸

2011-04-15 10:58:33          

  细雨绵绵,绿色的草坪上,和着舞台上摇滚乐队的节拍,人群欢快地律动,一浪高过一浪——6月15日晚,以“历史、文献、重构”为宗旨的第12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在轻松愉悦的露天PARTY中,如约拉开了帷幕。   与同期举办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和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不同,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先锋的实验精神而著称。从1955年诞生起,经过十一届的发展,文献展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重要坐标,成为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和时代演进的视觉镜像。   展览是对话,是有机的互动   白底黑字,12道蓝黑色的钢笔笔触——本届展览的标识LOGO(图1),已隐隐彰显了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朴素取向。   “展览首先是一个媒介,不仅仅是展示或创作,更不是简单地拿出世界上最好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考虑的是一种能够吸引观众的形式,……让艺术和生活有机地互动。”   本届文献展艺术总监罗杰•布格尔(RogerMbuergel)说。整个文献展中,无论是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还是展览现场的设计陈列,无不忠实体现了布格尔的这一策展理念。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出了约一百二十位艺术家的五百余件作品。与当前艺术市场上流行的夸张、戏剧的后现代风格相比照,参展的各类艺术形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VIDEO、装置等新媒体,多呈以清淡之貌,平朴中蕴含着深沉的力量。   非洲艺术家Romuald Hazoume的作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塑料桶加以改造,重新雕琢装饰后,俨然成为一组独特的非洲人群像(图2)。这些骄傲严肃的头像似乎在诉说着只有他们自己可以明白的语言和暗码。毕加索曾说过,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奥地利艺术家Peter Fridel儿时的涂鸦之作,被邀请到了文献展(图3)。画面中,那洋溢的童稚和纯真,那非凡的想象力,让每一位观者为之动容。在文献展的主场馆弗利德里希博物馆,美国舞蹈艺术家Trisha B r o w n主持的行为艺术吸引了很多观众(图4)。舞者们穿行在由衣物、绳索编织的网络中,上下攀爬,前后起伏,肢体语言优美饱满。表演唤醒了我们对身体的认识,运动是生命不变的真谛。   本届展览展馆的空间设计和陈列布置以展品为先,主张与环境更好地相调和。展览中,部分展馆大胆运用了彩色墙壁。文献展的策展人露特•诺亚克(Ruth Noack)解释说:“彩色墙壁对绘画和摄影作品有很好的衬托作用。我们习惯了白色墙壁,但黑白摄影在彩色背景中的效果更好。”罗杰•布格尔认为,建筑也是一种媒介,展馆的设计必须考虑展品本身的特质。当观众与展品刚建立一种关系时,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东西,而色彩则有利于制造这种气氛。   历史的延展和教育的可能   威尼斯和圣保罗双年展等许多国际艺术大展都设有相关奖项,鼓励艺术家们的创作,而卡塞尔文献展则没有这项内容。以足够的距离来观察、思索和考量艺术隐藏在时空之中的含义,提醒人们关心反思置身其中的世界和鼓励人们面对现实中的难题,一直是五年举办一次的文献展的独有标志。   本届文献展继承了这一悠远的传统,在历史脉络的梳理、美学谱系的勘寻上,认真细致。五百余件的参展作品中,一半以上是2002年上届文献展举办之前的作品。从14世纪的无名风景画到康熙年间的中国漆器,波斯的地毯,印度的镶金水粉画,直至20世纪兴起的后现代艺术,无不包容其中。徜徉于展馆之中,如同在观摩一部无声的艺术发展史。   “各种艺术形态相生相伴,它们一同组成漫长的历史,也将一同走向遥远的未来。”罗杰•布格尔在展览的前言中写到。   本届文献展的主题分为并行的三个子题:现代性的问题,赤裸的生命以及教育。而其中的第三项——教育,得到格外的重视和强调。   在展览的现场,主办方特别开辟了针对公众的教育场地,并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展览举办的100天的时间内(06/16—09/23),每天午后1点都会固定开始一个课堂项目,进行艺术知识的启蒙和普及。此外,还设有多场艺术家的讲座,与公众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对于不同层次的不同人群,文献展配备了不同类型的解说和导游,以帮助观众深层解读展览的相关背景内容。
 
  在常规的实体展览之外,文献展增设了一个名为“文献展期刊计划”(Documenta 12 Magazine)的项目。在近三年的准备期内,邀请了世界范围内90余家艺术文化期刊与网络媒体,搭建了一个全球性的纸上和网上的交流平台,以拓展和深化文献展的学术议题。 在中国, 《艺术世界》、《当代艺术》、《城市中国》等杂志参与其中。“‘期刊计划’是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中与实体展览并行的一个项目,目的是建立一个当代艺术的言论、文献展示的平台,希望借此打破地域之间交流的藩篱。这个项目在文献展之后仍将独立存在下去。”此项目的中国部分策展人比利安(BILJIANA CIRIC)说。   本届文献展开幕时,这一项目的成果已被文本整理制作成三本出版物,分别名为 《现代性?》、《生活!》和《教育》,集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篇论文、访谈和图片报道。   作为观念的和纪实的摄影延续前几届展览的趋势潮流,以影像为媒介的摄影、VIDEO、电影、装置等艺术作品在本届文献展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VIDEO,或独立,或配搭其他媒介,得到很多艺术家们的垂青。而摄影,也有不少创作者以其为载体,或观念,或纪实,表达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心灵思考。   不知是否与文献展艺术总监罗杰•布格尔的搭档和女友、策展人露特•诺亚克有关(图5),本届展览展出了很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在二十多位以摄影为媒介的作者当中,一半以上是女性。女性的敏感、细腻,女性特有的性别意识,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美国女艺术家Mary Kelly 1974年的作品《洗澡(Bathing Series)》,以自己出生不久的孩子为模特,拍摄了一组黑白特写作品(图6)。照片中,婴儿那无畏纯净的眼神,那源于母体的肌肤毛发,那种无间的亲昵,只有身为母亲的女性才能有所体悟。而波兰女艺术家Zofia Kulik 1989至2001年间创作的巨幅摄影作品,则表达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对于极权主义、宗教军事和技术暴力的质疑与反思(图7)。作品采用多次曝光的拼贴手法,整体造型吸取宗教圣坛祭台的形象,装饰感极强,气势恢弘。而每一细节局部,每一构图元素,精致考究,充满着变幻和律动。奥地利女艺术家Ines Doujak的观念摄影作品,在展览中得以两次展出。先是在橘园展馆的入口醒目处,作为她装置作品的组成部分,作成纸袋,安插在青草之上,此外,又作为摄影作品在另一展馆独立展示(图8)。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果敢与刚烈,以及女性对于世俗权威、性别等级的颠覆与嘲讽。   本届文献展中,一些纪实摄影作品真实反映了当下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诸多热点问题。尼日利亚摄影记者George Osodi拍摄的一组名为《尼日尔河三角洲上的石油(Oil Rich Niger Delta)》的作品,揭示了无节制的石油开采破坏了当地的农业和渔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图9)。而政府的贪污腐败以及各种武装力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更是将人民的生活推向了动荡的深渊。生于1970年的巴勒斯坦女摄影师AHLAM SHIBLI则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日常生活,荒芜的土地、破败的房屋、家族的变迁都成为她的记录(图10)。贫困、死亡困扰着每一个巴勒斯坦家庭,长年的战乱给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带来无尽的伤痛。   卡塞尔的中国想象   在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上,仅出现过四位中国艺术家的身影,第六届的彭万慈(中国台湾)、第十届的汪建伟、第十届和十一届的冯梦波以及第十一届的杨福东。而在本届文献展上,有艾未未、郑国谷、颜磊、陆昊、谢南星、林一林、胡晓媛、曾御钦(中国台湾)八位艺术家参展,齐整的阵容令西方社会对遥远的中国生出无穷的想象。   艾未未为卡塞尔带去了三组立意、材质迥然不同的作品。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观念作品《童话(Fiilrytale)》组织了1001个中国公民分五组前往卡塞尔参观,并作为作品本身进入到卡塞尔文献展中。令艾未未感兴趣的是1001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力和经验的可能性,以及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环境和语汇之间的复杂关系。艾未未的户外装置作品《门(Template)》由仿明清旧木门窗搭建而成,高达7.2米(图11 )。因卡塞尔多雨的天气,开幕几天后,一阵狂风暴雨,《门》轰然坍塌。艾未未认为,这本身也成为作品 的一部分。   毕业于广东美院版画系的郑国谷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代艺术家,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中,获得CCAA2006大奖。他早期的作品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参加过多次国际艺术大展。这次他在卡塞尔的参展作品包括用蜡制作的《瀑布(Waterfall)》(图12)和绘画、装置等六件作品。有评论评价,他的作品将艺术的表达推动至极致,表达了中国社会和传统的转变,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智慧。   这些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来自北京的麦勒画廊、广州的维他命艺术空间和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利•希克(Uli Sigg)的私人收藏。乌利•希克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最大收藏家。他的收藏有1500多件,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而麦勒画廊的主人乌斯•麦勒(Urs Meile)也来自瑞士,与乌利•希克渊源深厚。广州的维他命艺术空间是一个以展览项目为运作基础的概念空间,凭借地缘优势,集中了以郑国谷为首的许多当代艺术新秀。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自然、社会、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难以背离的母体。有“百日博物馆”之称的卡塞尔文献展,无疑对此做了生动而又有力的注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