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信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上海-普陀-莫干山路M50艺术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一座非盈利的综合艺术中心,由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出资建造,2007年11月正式开幕。艺术中心推出包括知名和年轻艺术家的展览,致力于打造一个通过教育、研究项目分享当代艺术体验的平台。
2009年2月15日-5月15日 邱志杰: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
策划:由UCCA馆长杰罗姆·桑斯和首席策展人郭晓彦共同
项目负责人:郭小晖
2009年2月7日-3月22日 何岸: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
策划:汪建伟
项目负责人:郭小晖
2009年2月7日-4月5日 莫娜·哈透姆:蔓延的丈量
策划:丁达韦
关于“邱志杰: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
地点:UCCA大展厅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09年2月15日推出中国艺术家邱志杰的大型个展《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这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继《’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占卜者之屋: 黄永砅回顾展》、《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迪奥与中国艺术家》等影响重大的大型展览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巨型项目。
通过上述大型展览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坐落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其规范的国际化操作,严肃的学术品质和开放的关注视野,已经成为北京当代艺术领域的旗舰式的艺术机构,具备了重大的影响力。
此次即将举办的邱志杰的最新个展,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第一次为生活在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举办大型个展,表现出艺术中心对于正在继续发生中的当代中国艺术最新思潮和现象的持续关注和积极介入,以及超越中国艺术界流行表象、深入内核的信念。
出生于中国福建的艺术家邱志杰,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90年代初以来他以艺术家、策展人和写作者的多重身份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和国际艺坛。作为策展人,邱志杰对新媒体艺术的推动、“后感性”系列策展所创造的全新的艺术景观、参与“长征计划”的策展、推动现场艺术等工作,使他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史最具建设性的书写者之一。作为艺术家,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纹身》系列摄影和他独特的光书法摄影等工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史中的经典之作。邱志杰将深厚的中国传统精神赋予当代形式的工作,是中国艺术家中的文人气质与前卫精神深刻融合的最新成就。他的创作,涵盖摄影、录像、书法、绘画、装置和行为艺术,超越了狭窄的媒介美学。近年来,邱志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以其独特的“总体艺术”理念,在文化研究的基石上重建个人创造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吸引着年轻的追随者。
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兴趣和文艺复兴巨人般的惊人精力,邱志杰一再震撼着日益体制化的当代艺术界对于艺术家的常规想象。与其国际声誉相比,邱志杰在中国艺术界内部的影响力显得更加重大和深远。他的创作走向和理论思考、策展活动等等,每每成为中国艺术运动的深藏不露的内在的引擎,对于更年轻的艺术家产生标杆作用,成为中青年一代艺术家中特殊的领袖人物。
邱志杰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的调查和干预,是中国艺术界近年来最宏大的艺术和社会实验计划。通过对这座新中国政治图谱中的图腾式建筑及其相关事件的深入考察,艺术家全面反思了革命、民族主义、现代化道路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大量震撼人心的总体艺术随之全面展开。
此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展览,聚焦于宏大的现代化计划和强大的国家意志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内在的荒诞性。邱志杰将丰功伟业的营建者的狂想视为面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而将胜利归诸于“植物的等待”。在这个隐喻性的结构中,民族国家的强悍的现代性计划犹如在冰原上艰难行进的破冰船,裹挟和统制所有的个人。而个人的生命力从现代化的废墟中破土而出,犹如耐心的植物的卷土重来,这将是一场更加艰难的破冰。对于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的世界和后奥运时代的北京,这样的质疑意味深长。
关于“何岸: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
地点:UCCA白立方+黑盒子
UCCA“由……策划”展览系列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知名艺术家汪建伟为年轻艺术家何岸策划个展:《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届时将展出艺术家用霓虹灯和图片创作的作品。这也是何岸在2009年的首个个展。
“由……策划”是UCCA发起的用以支持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的代表性项目。2009年,UCCA将陆续推出此项目下的系列新展览,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首个个展,每个展览都将持续一个月左右。
艺术中心馆长杰罗姆·桑斯表示:“汪建伟是当代中国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我们信任他的选择和判断。‘由……策划’展览项目试图提供汪建伟一个平台,与大家分享他对艺术界明日之星的判断。同时,也提供年轻艺术家在更多观众面前展示作品的机会。何岸的作品爆发出一种真实感,并从中折射出社会的一角。”
在2009年,何岸想用一年的时间在故乡武汉寻找含有他父亲 “何桃源”和他最喜欢的日本女影星“吉冈美穗”名字的霓虹灯箱字。他在介绍展览时说:“这些发光和不发光的破损灯箱字是《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的主体,我父亲的工作证和吉冈美穗的照片将作为辅助资料一并展出。”
对于何岸的创作,展览策划人汪建伟解释道:“从最初对意义的直接反抗,逐渐让这个工作发展到对某些意义的嘲弄,何岸使自己的工作介于‘搬弄是非’和‘调查研究’的中间状态。他似乎徘徊在这个忌讳的区域,因为他也许有某种警觉,避免使自己陷入到某种直接的意义中去——尽管这种意义可以获得某种赞赏,但他选择继续以‘不干不净’的态度来对待那种对意义的持续性幻想。”
本次展览也将邀请到汪建伟和何岸来到UCCA,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艺术家讲座。
关于艺术家
何岸:1971年出生于武汉,199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居住在北京。
何岸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早期以其摄影作品为主。他曾参加的群展有:《90年代中国艺术文献展》(福冈美术馆,福冈,日本,2000);《不和作方式》(东廊艺术画廊,上海,2000);《错觉时态》(前波画廊,纽约,美国,2001);《下一代》(巴黎,法国,2002);《距离》(广东美术馆,广州,2003)。
近年来,何岸开始尝试涉足更多的艺术领域,如雕塑、绘画以及装置。他的创作在《青年美术大展》(多伦美术馆,上海,2004)、《真事儿》(利物浦泰特美术馆,英国,2007),以及《世界青年艺术家大展》(里昂美术馆,法国,2008)等极具影响力的群展中均有展出。
关于“莫娜·哈透姆:蔓延的丈量”
地点:UCCA中展厅+中央甬道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非常荣幸地推出巴勒斯坦裔的英国艺术家莫娜·哈透姆在远东地区的首次个展《蔓延的丈量》。此次展出包括其2006年后的雕塑、装置、部分影像以及纸上作品。展览期间,观众将有机会欣赏莫娜极具影响力和多元化的创作实践。
“作为中国和世界当代艺术对话的平台,UCCA试图携手国际知名艺术家,打造一系列全新的创意项目。以莫娜·哈透姆作为艺术中心的第一个选择为这个项目设定了一个高水准的起点。UCCA相信,哈透姆的作品将激发观众围绕‘瞬态文化’、‘差异性’等中国当代艺术核心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北京已经成为一座国际性都市,发展成为具备国际水准的艺术中心是UCCA的目标。”馆长杰罗姆·桑斯如是说。
在莫娜·哈透姆的世界里,熟悉的物体通过外观规模上的变异和夸张,完成了视觉冲击赋予的心理方面的质变,从而使作品兼具诱惑性与危险性的特质。一个晶莹剔透的星相图构成了《天网》(Web,2006),其网状结构延伸在整个UCCA中央甬道,在视觉上吸引观众的同时,它其实借用了蜘蛛网陷阱的形状。两件2008年新作《屏风》(Paravent)和《睡觉中》(Dormiente)的原型均为厨具刨刀,放大后分别变形为屏风和床。但它们锋利的边缘仍在警告每一位试图碰触它们的人。2006年完成的作品《神灯》(以阿拉伯语中的同义单词命名,Misbah),将游移的星星和士兵投影在一间暗房。作品《静物:手雷》(Nature morte aux grenades)中运用的糖果色彩的球状物,其形状与玻璃手榴弹极其相似。《潜流》(红)(Undercurrent (red), 2006-2007)中跳动发光的灯泡和触手般肆意卷曲的电线,意在呈现某些生物拥有的潜在邪恶力量。
哈透姆在谈论自己的创作时说,“最直接的审美体验是在感官方面的,但是我想尝试调动感官和精神双重层面。在初步的感官刺激之后,想象力和智力受到激发,更多深层的意义、内涵、情境就能被领悟。”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艺术家早期的影像作品,其中包括感人肺腑的《距离有多远》(Measures of Distance , 1988),真实地再现了艺术家本人与母亲在1975年贝鲁特内战爆发之后的分离和漂泊;记录街头表演作品《公路工程》 (Roadworks, 1985)的影像纪录片,以及一系列独特的纸上作品。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丁达韦认为,“莫娜·哈透姆在发掘日常生活的神秘层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打破了文化上的差异。简单的材料、华丽的形式,以及二者结合制造的某些隐喻般的情境贯穿整个展览,戏剧性的创造出一种矛盾,并有效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力。通过展示哈透姆最近的影像、雕塑创作,我们希望能提供UCCA的观众一个机会去探寻这位艺术家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深信本次展览会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
关于艺术家
英国艺术家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现居伦敦和柏林。在过去25年间,哈透姆创作出大量富有诗意和挑战性的艺术作品。其作品采用丰富多样、非传统的创作媒介包括装置、雕塑、影像、摄影和纸上作品等。
在80年代,哈透姆由行为艺术开始了个人的艺术生涯。那时的作品集中关注人体。自1990年初,其创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大规模的装置作品。那些作品唤起了观众的复杂情感,渴望、恐惧、迷恋的情绪交织其中。在她个人雕塑作品中,哈透姆将日常熟悉的物品如椅子、帆布床和厨房用具变形为异类、威胁、危险的物品。这类艺术作品在引用极少主义的简约语言的同时,结合了超现实主义的幽默感,从而在情感和理性的双重层面上对观看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哈透姆曾多次在世界级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包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1994年);芝加哥当代美术馆(1997年);纽约当代美术馆(1998年);意大利都灵Castello di Rivoli(1999年);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2000年);德国汉堡艺术馆(2004年),波恩艺术馆(2004年),Magasin 3,斯德哥尔摩(2004年)和悉尼当代艺术馆(2005年)。她也参与过很多群展,例如1995年特纳奖展,1995和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2002年卡塞尔文献展和2006年悉尼双年展。2004年,哈透姆因对欧洲文化的贡献获得享有很高声誉的松宁奖,以及特别为当代艺术设立的Roswitha Haftmann奖项。哈透姆将在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于奎里尼·斯塔姆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