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开启中国摄影作品拍卖以来,摄影作品的收藏成为中国收藏界最热的话题之一。长久不被收藏界青睐的摄影,忽然一下热闹起来,引起整个收藏界、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关注。
摄影照片,在它发明出现后一百多年,才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画廊成为收藏品。在此之前,所有照片的买卖只是作为信息的载体在通讯社和纸质传媒之间进行,人们购买的其实不是照片本身,而是那张纸上托载的形象信息。当这些信息转载在其它媒介之上被人们消费后,照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历史在时光的流转中终于获得尊重之后,照片作为历史的证物渐渐显示出独立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介样式,其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一部独立的、关于人类确认自己创造精神的历史。围绕着摄影的技术发展,爱好摄影的人们演绎出一部关于摄影的文化。这个文化交织着人们对艺术、政治、人类尊严和如何看待摄影的历史争论。摄影照片于是就像一个流光溢彩的容器,容下了时间和空间里人们的快乐忧愁。这些情感是有价的,人们收藏它就是收藏自己的情感,收藏自己和自己同类们通过摄影所记录的各种发现和见证。既然有价,就是财富,就是商品。是商品,就会流通、交易,就有了商品自身的属性。经典的好照片在进入它最早的市场――画廊时,价格只有几十块钱,但几十年过去,价格翻了无数番,现在已经从两位数蹿升到七位数,交易场所也移师到了画廊之上的二级市场拍卖会。
摄影作品值钱于是成了神话。各种精明的人似乎都嗅到了从照片中所散发的财富信息,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将摄影作品作为新一场投资的风险游戏。这似乎不是一个吉祥的征兆。自从人们发明了股票一类的有价证券后,博弈的就是自己对资本利润率和票证市场发展的判断。艺术品由于稀有度和艺术家声望的变化,也会给期待者带来这种价值的变化。但必须指出的是,把艺术品完全作为证券投资来经营的话,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它必然忽略和游移开艺术品真正的价值,虚妄地放大了与其真正价值无关的市场因素,给各种赝品和低劣艺术品泛滥的机会,导致市场的信誉度崩溃,最终损害所有收藏者的利益,所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健康性就显得无比重要了。必须有一个健康纯正和权威的学术价值体系来维护市场的安全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摄影照片收藏市场更为必要。因为任何商品都必须有它依存的基本价值基础,即本身所凝聚的劳动价值和后来的使用价值。艺术家的劳动、智慧是艺术品最原初的基本价值,而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艺术品上则表现为它在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为审美消费的观赏性。将艺术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阐释清楚和正确,才是艺术品收藏最安全的保障。
需要有一批真正懂得和识货的收藏者利用手中真正的收藏,来维护收藏市场健康的导向,这需要不断地进行展示活动来搭建、培育社会对艺术品收藏文化的正确认识。几年前,由影天国际艺廊进行的摄影作品个人收藏群展,就是一次积极的举措。这是中国第一个摄影作品收藏家藏品展览,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参展的10位收藏家共展出了近50幅作品,这些作品许多都是世界和中国摄影史上的著名作品,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出自名家。如中国作品解海龙的《大眼睛》、翁乃强的《文革回放――****接见红卫兵》与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等,国际作品方面从美国黑白摄影大师威斯顿和曼雷到日本玛格南摄影师久保田博二和情色摄影家荒木经惟等均有作品呈现。这些参展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收藏格局,告诉人们收藏的方向所在:强调摄影在所有表现媒介中特立独行的纪实性和其独具特色的表达语言,以及摄影作品中所记录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个有文化的社会和民族是重视艺术品收藏的。18世纪的法国,在家里悬挂艺术品已经是普通民众的文化爱好,而不仅仅是贵族富豪的独有乐趣。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客用水墨绘画在家中“补壁”更是一种传统和时尚。收藏和欣赏艺术,是人类保持自己文化源流、维持自身活力的必要习惯。20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国家命运和民众动荡的生活,使欣赏、收藏艺术品的传统一度远离我们而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振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作为文化的艺术品收藏传统,也就逐渐回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来。
上一篇:收藏摄影作品应如何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