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民
“谁在”是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当代艺术推广基金主办,《ART GUIDE(艺术指南)》杂志与桥舍画廊联合承办的艺术展览项目。当初,设想这主要针对的是年轻艺术家的“选秀”展览项目,特别是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学子,在他们初入社会时,给他们成长的平台及机会。“谁在”通过杂志和互联网“选秀”,在北京的艺术圈也算有不小的热度。许多刚毕业的美术学子们参与了展览活动,在社会生存压力面前,第一回“谁在”(北京站)展览见证了优秀的美术学子对艺术梦想的坚守。其实,坚守艺术梦想者不只是刚毕业的年轻美术学子,在不同的地缘和年龄层面同样有这样的艺术家群体,他们视艺术为生活,通过艺术让自己的生活更为惊奇而显耀。这就是在深圳举办第二回“谁在”展的缘由。
身处北京798艺术区的桥舍画廊移师深圳后,一方面将北京的艺术资源植入深圳;另一方面致力于深圳本地艺术家的推介,真正使“桥舍”扎根深圳本土文化中。
这次“谁在”参展作者全部是工作生活在深圳的画家,而且都已过而立之年,有着丰富成熟的艺术阅历。在以“经济”和“效率”闻名于世的改革示范之都,这七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深圳的文化和艺术。北京是文化中心,活跃在北京的当代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竿。但是,先锋的北京当代艺术遇上金钱和市场也不得不功利起来,这是近来人们所诟病的。深圳无当代艺术,是人们素来的印象。在清末民初之际广东沿海就是外销商品画的产地,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大芬村”使得人们将深圳与“行画”捆绑在一起。显然,陈向兵、戴耘、邓春儒、黄佳、马新阶 、薛扬、钟秦阳子七人的作品,令人们对深圳的艺术另眼相看。这七位画家的艺术面貌各异,但似乎又有相同的共性:他们不遵循既有的成功艺术道路,坚持艺术的实验性,在不完善中发掘艺术的新机和锐力;或在沉寂冥想中,在虚无空白的表现中,使单纯的绘画或者雕塑盈满精神的张力和强度。这些正是艺术家在攀沿“当代性”时反映出来的可贵品格。
这次“谁在”展即是深圳当代艺术的一个缩影,七位画家也是在深圳寻梦艺术生活的群体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