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林大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3
  • 印象:
    垃圾 专业 展览有趣 特点 可爱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林大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林大艺术中心举办“时差”联展

2011-04-15 11:00:35          

  2009年9月19日由林大艺术中心策划的“时差”展览开幕。此次展览是关于六零和八零艺术家的大型联展。展览围绕“时差”展开叙述,时间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它,我们更能看到相隔近20年的艺术家,思想纬度与价值判断的延伸,同时,试图呈现六零和八零艺术家在视觉和想法上的强烈冲突,由此引发对两代人成长背景和精神状态的思考和追问。展览将展出六零后及八零后的艺术家作品。其共同特点是:其一每个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突出并且艺术表达源于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其二艺术家之间的理念和视觉上相差迥异,不会拘泥于一种表现风格或流派,更加完整的表现出特定年代的艺术家的精神状态。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09年11月29日。

  生活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却没有一套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系。为此,两代个体记忆不同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和关注的问题,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第一,六零后的艺术表达以现实社会作为基础;而八零后的艺术家多架空现实之上,更加热衷于表达一种迷幻,梦境、魔幻的非现实场景。第二,六零后的艺术家比八零后的艺术家更加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两代阅历不同的艺术家,八零后有些迷惘,六零后则清晰。第三,六零后的艺术表达大多关注社会群体乃至人类精神的问题,艺术家大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而八零后大多关注自己精神层面或生活状态,很少会去以整个社会问题或精神问题作为出发点创作。

  六零艺术家赵能智的新作,人物的刻画延伸到身体,作品的矛盾冲突比先前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及震撼力。此时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艺术家对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解读。此外,六零后的艺术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对一些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肖红就曾经说过:“我很怀念过去人们团结,互爱互助的日子。”因此在其作品中人物的表情,总是脱离不了敦煌石窟、农耕文明以及文革这些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的载体却是当代流行青年的脸,两眼空洞无神,表情呆滞。一方面表达了肖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也表达了对于目前社会精神贫瘠的一种批判。苏新平的《干杯系列》同样体现出了一种渴望大同世界的精神诉求,在作品《干杯系列》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一系列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苏新平曾说:“我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表达我的心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希望以此形式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当中。”瞿广慈近期的作品虽然仍延续了“集体主义”系列微胖、愚钝的人物造型,但较之群像的暴力喧嚣多了一份宁静的揶揄。也许广慈已从对官僚体制的愤怒中超越出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角度冷静地描述曾多次给他带来伤害的社会体制本身。钟飙在近期的作品中,开始思考一系列形与态的问题,并且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投入到创作中。钟飙认为:只有顺应永不停歇的必然趋势,艺术创作才会在每一个当下重生。新作大胆抛弃早期作品中写实为主打,主旋律改为抽象的笔触,干脆凝练,并且保留了一些草稿时的痕迹,试图再现创作的过程。他认为:“当艺术家创作完一件作品的时候,就意味这这件作品已经过时了。”钟飙艺术作品,始终在不断探索,不断的显形。因为作为一个善于思辨的艺术家,已经将“态”了然于心。于凡作为六十年代著名的艺术家,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其曾评论说:“于凡的语言实验在于一个形象的社会形式的改变,朝向另一个意义指向的特征修改,在本质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对形象进行的肖像‘再造’的方式,而不是走观念化的道路。”与于凡优雅,诗意般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是曹晖的雕塑,他的作品使观者感到惊悚,将人体如实解剖,肉体的脂肪、经络毕现。曹晖此次的参展作品是他早期的作品,作品将便池和人体排泄器官结合,将欲望与排泄这两种概念混淆,从而引发人们的一系列思考。

  反观八零艺术家的作品语境则截然不同。糖果般香甜易碎的幻境,虚无缥缈的渴望体现在陈虹竹的作品中,她把八零后女生的一种渴望和美丽憧憬夸大在作品上,所有的人物都出自自创的卡通形象,天真唯美。运用如此唯美的叙述方式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希望以及对目前社会现状的一种反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种希望只能使精神备受折磨。第二种是黄一山作品中神经质的人物形象,对于地板神经质的描绘以及解剖、残肢表现的情有独钟,再现出了一系列低调、血腥、诡异的唯美场景,表现出了当代焦虑、无信仰带来的精神危机。同样的精神危机体现在那危的作品中,麻木冷漠却又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似乎是八零后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人们的灵魂都成了社会和机器的附庸。“光头”以及“蓝色的横条纹”隐喻了神经质、抑郁、以及无身份人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尴尬。而刘敏的作品则运用电脑科技虚拟出了极具绘画感的场景,场景中隐喻了青少年对于被世人沦为禁忌的性欲望的幻想及态度。刘敏从个人内心出发,在作品中体现了后青春期的压抑和叛逆,以及对于世俗观念的不屑和反击。第三种是伊慧作品中毫不掩饰的物质崇拜,这种崇拜赤裸裸的解释了整个社会“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的真实追求,这种追求下的美丽图景是真实,飘渺,而又易碎的,这也恰恰预示了物质崇拜的最终结果。第四种是刘滨游戏人生的梦幻图景。刘滨作品总是像童话一样,完整的叙事,如同梦中荒诞的情景。借此刘滨缅怀过去风花雪月、幻得幻失的记忆。在作品中美好而残酷,又有点色情的人生游戏,隐喻了物欲横流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揭示了现实中人们病态和虚幻的欲望。

  然而,还有一部分八零后的艺术家,他们热衷于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在绘画语言,空间感,质感上的表现都做出了很大的突破。第一种是高海清作品中的不确定性。高海清作品的不确定体现在了他的绘画语言探索上,当问到是如何选择这种绘画语言时,海清说:“我不知道我最终要画出来的是什么样子,但我却清楚的知道我不想画什么。”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他的绘画充满了变化和生机,有一股莫名的推动力去指引其创作。第二种是臧坤坤对于对空间延展性的探索。其所有系列的作品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出了他对于空间感的把握,臧坤坤评价自己是一个理性、客观、公正的人。正因性格中的特质,给予了他绘画语言中一种非常理性的特点,冰冷的叙事,冰冷的表达问题,不掺杂个人的喜好,作品成为了一个冷静、公正的叙述者。第三种是刘宝亮雕塑中以假乱真的质感把握。人物的头发,睫毛,皮肤视觉触觉上都和真人十分相仿。刘宝亮开拓性的在国内首先运用了硅胶这种材料,在塑造的基础之上将毛发一根一根的植进去,才最终达到了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在外型逼真的情况下,刘宝亮再将细腻的人物性格赋予作品,表达了人物精神层面的细小波澜。如《24岁》,将女孩子由青春期转入成熟的羞怯、期待、矛盾表现的惟妙惟肖。

  粗略了解两代人的生活背景和艺术创作后,我们可以看出:六零后和八零后艺术家这两代艺术家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体现于作品上。同样面对近年的社会现状,作品中描述和关注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但是两代艺术家其相似之处为,不断的坚持创作,以各具独特性的作品,述说着自己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精神的认识。

  展览名称:时差

  参展艺术家

  六零:曹晖,郭晋,瞿广慈,苏新平,肖红,于凡,钟飙,赵能智

  八零:陈虹竹,高海清,黄一山,刘宝亮,刘滨,刘敏,那危,伊慧,臧坤坤

  展览策划:张莉娸,王一妃

  主办单位:798林大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甲2号798艺术区B区797街706北三街西,林大艺术中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