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3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2010年1月16日于林大艺术中心举办的“不是雕塑”联展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展览主题、展场布置、艺术家选择和策展理念等问题对展览策划人进行了深入访谈。
记者:此次展览为什么取名“不是雕塑”呢?
张:我当初取名“不是雕塑”并不是去否定雕塑,完全是从语言学的范畴去分析雕塑是什么,我想传达的意思是雕塑可能不是以前那种塑形、传统的雕塑,而是一种观念性的雕塑,以前的雕塑必须要有一个形象,现在可能更多的向观念的层面转变,像艺术家孙原&彭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装置艺术家,始终认为自己是雕塑艺术家。
雕塑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是说非有一个很具象的外形,而是要从观念看这个作品。这个展览的目的就是要体现艺术家不同的一面,像具象的代表黎薇,观念性的代表吴玉仁,吴迪的作品,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史今淞的作品还是透露出很强的观念性,选取不同的艺术家去阐述我这个主题,雕塑除了用我们经验中的视觉方式去呈现,还可以有别的表达方式来体现雕塑的概念,那你可以说它是雕塑也可以不是雕塑。
遴选艺术家不看名气
记者:选择艺术家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张:比如张一,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在这个圈子还是新人;黎薇,去年办了一个个展,小有名气,但是于大家还是很陌生。我不是说侧重他有名气或者没名气,侧重的是有没有自己的语言,有没有自己的阐释方式,比如说黎薇,表面上看好像写实主义,很逼真,她并不是去模拟照片,她的作品原型都是她认识的人,通过雕塑的方式来表达对她这个人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表面上说这个人长成什么样,而是认识到这个人的内心,黎薇眼中的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生成一种观念在里面,是黎薇的观念造就了作品形象。
记者:我们有一个疑惑,就是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现场怎么排列、怎么布置才能更好的传达主题,表现最好的视觉效果。
张:我们这次选取的艺术家的风格都是不同的,我不想画一个圈圈说这些人是怎样流派的艺术家。
充分调动艺术家的自主性
记者:那艺术家有没有参与到布展过程中呢?
张:有啊,像陈文令的作品,我们之前讨论过很多不同的布展方式,最后就是他自己决定的,因为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不同的系列,猪系列里面的梅花就有中国风的感觉,牛系列就比较西方了,这就会产生一种东西方之间的对话。黎薇的作品当初也不是这么布置的,每一天黎薇来到现场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受。吴玉仁也是,展览前来看这个空间,开始霓虹灯的位置是在地面上的,后来发现霓虹灯和暖气片结合很有意思,所以又把它埋到暖气片下面,就是说作品在和这个空间发生关系,其实这种不断的改变布展方式也是一种创作的过程。
记者: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我觉得群展是很难做好的,要做到主题突出,不空泛,怎样做到很集中。“不是雕塑”给别人的感觉好像有点空泛,概念不够集中,或者主题不够突出,因为找一些别的出名的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搬过来,也可以用这个主题啊,就是说有一种疑问在里面。
张: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策展人,很多人批评说我不是艺术专业背景,也没有理论支持,怎么可以去做一个策展人,这种说法我都欣然接受,我并不是学美术史的,所以我作出的展览并不是那么的学术性,“不是雕塑”这个主题我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雕塑艺术家并不是简单的想被称之为雕塑艺术家,我和艺术家沟通过之后,我觉得这个点很有趣,所以动机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玩的展览。你刚才提到为什么不挑选其他的艺术家,因为我觉得每个策展人都会有其遴选艺术家的原则,就是这么简单,我认为吴玉仁的作品很好,可是其他的策展人可能就不会这么认为,可能还有别的很有名的艺术家,可是他们的作品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选这些人是因为我很喜欢他们,喜欢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的语言,并且一直按照这种语言进行创作,他们一直很坚持,并不会被外界的评论、说法所左右,他们坚信自己的这一套语言方式是正确的。
我对这个展览有两个创作命题:一个是我不希望艺术家为了不是雕塑这个主题去创作作品,所以他们送过来的作品都是以前的作品,第二个是改变作品的呈现方式,重新改变布展方式。
记者:从这一点来看,还是很尊重艺术家的,这个策展理念也不错,有的展览就是完全不尊重艺术家的自主性,策展人占主体,忽略艺术家的感受。
张:我自己会很好的和艺术家沟通,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工作,艺术家每天过来我们都有聊天,在布展的时候每天都有新想法。
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一定非得要发生联系
记者:这些作品每一个都会用心去做,那作品和作品之间,你有没有想过要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呢?
张:我并不觉得作品和作品之间非得发生联系。
记者:比如说早期公寓艺术啊,他作品和作品之间还是有一个互文性质,虽然作品之间很独立,但是把握了他们之间那种很微妙的联系。这点你没有考虑么?
张:可能当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非要产生一定的联系的话,你就会削弱作品的独立性。
记者:虽然形式是不同的,可是内涵或者内容是相联系的,这样展览的呈现效果会更加丰富,视觉效果也会比较好。如果一点关系也不发生的话,观众可能就会感觉虽然作品都很不错,但是有一种乱的感觉。
张: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吧,我从一开始就不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我找的这些艺术家都是很特别的。硬要产生一种联系的话,我会觉得很牵强。
做展览最好有趣一点
记者:你觉得促成一个好的展览的几个要素是什么呢?
张:第一点我觉得要好玩,其实这个展览是我和艺术家聊天聊出来的,第二就是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去看雕塑的本质。然后有一批好的艺术家,我尊重他们,有好的命题。我觉得展览不要那么的严肃,可以有趣一点。
记者:那此次展览有没有学术主持呢?
张:没有。我只是希望引起一个话题,让大家重新思考雕塑的要义。
上一篇:对传统雕塑范式的思考和质疑
下一篇:林大艺术中心举办肖红《脸》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