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9艺术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4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9艺术空间>展览>展览详情

《出山》

展览介绍

出 山

 

刘礼宾

 

王凯将他的展览定名为“出山”,我想以他内敛、执着、细腻、沉静的性格,选这个词,定然是在与山的悟对神通中,发现了一点什么。

因为王凯是画家,所以他出山,不会是借助言辞宣讲心得,必然是把绘画作品摆在一个地方,给观众观赏。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的画吧!

用绘画描画山,自古以来有之。在中国,这类画被称为“山水画”;在西方,这类画被称为“风景画”。先人们画了那么多,你再画,必然是有了新的感悟和心得。即使如此,在视觉文化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得如此深入的当下,你绘画,必然还要做出新的努力。

先看前者。从画面来看,有两点值得观众注意。一是王凯把“灰度”控制在了一个幅度之内,他轻易不会打破它,这类似作曲家为一首曲子所设定的“音调”。音调定了,高低音的频率也就限制在了一定的幅度之内。王凯一直对画面中的“灰调子”情有独钟,在美院这往往被称为“高级灰”。不过王凯一改源自印象派或者苏联“巡回画派”的潇洒笔触,他的笔触变得细腻。细腻到你只有定神细看,才能发现他的画笔在画布上的游走。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在需要尖利高音的时下,很多人会忽视这些细节。如果只是匆匆一瞥,你一定会把这组作品误以为是“版画”。所以他的画需要你定睛观瞧,细细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这和他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就此来讲,王凯是在“山”中发现了栖息他的审美倾向,展现自己绘画技术所在。再往深里说,这或许他对生命状态的理解有关。这可以称为王凯的“新的感悟和心得”。由此, 绘画成了王凯寄托自己感觉,抒发自己性情的所在。

再看后者。在视觉刺激如此频繁的当下,王凯是怎么使自己的绘画区别于图像呢?除了上述他的绘画技法以及对灰调子的把控,他还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山”进行了裁剪,并重新组合。第一次看他的画,我立即想到了南宋“马一角”、“夏半边”的类似处理,只不过马远、夏圭精心弥合了他们裁剪的痕迹,王凯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凸显裁剪、拼合的痕迹。一方面他的“山”都有着王凯视角下的主观外轮廓,这里面隐含着他精心的布局,当然里面也隐藏着很多偶然的机缘。另外,王凯有意借助三到四个大的色块来分割他所看到的“山”,再把它们以遮掩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法在西方美术史上倒是有先例,比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四季》,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类似的处理,不过像马远、夏圭一样,普桑精心弥合他的分层,使画面看起来充满了“和谐”。经过这些处理,王凯的“绘画”击破了照相机面对山的“客观”(或者说“伪客观”)。在撕开的缝隙中,他的视觉审美倾向得以保留。

进山,出山;出山,进山。似乎这是中国人受制于儒家、道家的千年悖论。但时下艺术家如果将其和他的真实体验连接在一起,正如他日常的呼、吸一样的节奏,就是一个真实的呈现。

 

2014-04-28于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