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日博爱努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日博爱努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当代艺术”行走在宋庄

2011-04-15 11:01:47          

  11月8日,北京东郊的宋庄第三届艺术节开幕。艺术展览活动应接不暇。艺术节链接海内外,美国、德国、韩国当代艺术在宋庄展示,与中国本土艺术相应成趣。美术批评家年会,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动态,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曲折中前行。在此之际,不妨让我们对当代艺术在宋庄的发展做一次深切地回眸。   宋庄: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田   宋庄艺术村形成的历史,要追溯到其前身——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画家村。圆明园画家村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一些京城较早的流浪艺术家寄住圆明园附近,逐渐成为艺术家聚集中心,人员构成也相对复杂起来,涵盖了艺术家、音乐人和影视工作者等多个艺术领域。199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一次“中国圆明园艺术家作品展”,画家村的艺术家们第一次以群体的艺术风貌亮相海外。随着展览的增多,圆明园画家村日益受到外界关注,记者、画商、艺术爱好者纷至踏来。成名和发财的机会也多了,曾经的平静也随之不再了。   想静心创作的艺术家终于无法忍受。艺术家方力钧、刘炜、岳敏君、张惠平和批评家栗宪庭等人商量着离开圆明园,转向一个远离喧嚷却又不脱离文化中心的所在。栗宪庭回忆初来宋庄的感受时说:“看着开阔的河床和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久违而熟悉的风景,唤起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农村,我有点激动,我想我自己最终决定在宋庄居住与此有关……”一个浪漫而怀旧的开端,就在不经意之间,成就了宋庄今日的一切,宋庄小堡村成了艺术家们最早的居住地。到了1995年,圆明园很大一部分艺术家蜂拥而至宋庄继续职业艺术家的生活。这次迁移,让房价低廉、环境优美的宋庄真正进入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在圆明园期间,并没有诞生出大量的影响中国当代美术的作品,但圆明园画家村开辟了一种以艺术为生的生活。所开拓的理想的生活目标,最终在宋庄得以延续和实现。栗宪庭有句话:“圆明园是宣言,宋庄是试验。”的确如此。   宋庄:打造中国文化名镇   初来宋庄的艺术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办展览是奢侈的事。据说艺术家在宋庄做的第一次展览,是在1998年,四位艺术家在院墙上挂了一圈画,展示一天。除少数相识的艺术家外,几乎没有人参观。这次展览跟现在有策划有场地的高品质展览相比,简单幼稚,却是第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觉醒与渴望。   当大多数艺术家在孤独与贫困中挣扎的时候,当艺术家最初的尝试不为外界了解和理解的时候,艺术家们不知道宋庄这块“试验田”是否真的可以成为值得固守的精神家园,等待他们的命运是否是永远无法摆脱的贫困。一切都是不可预知的偶然,无数个日子在既自由又束缚中滑落。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渴望是被社会认可,也许只有政府的理解和帮助,才能使艺术创作得到更高层次的保证,当代艺术才能在中国真正地走向繁荣。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宋庄的命运,也改变了宋庄艺术家的命运,他就是现任中共宋庄镇党委书记胡介报。   胡介报2004年到宋庄后,就对镇内的艺术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仅小堡村就聚集了百余名画家,全镇47个行政村中,12个村居住着不同类型的艺术家360人之多。胡介报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他还发现,这些艺术家大部分是搞当代艺术创作的。当时在国内,当代艺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而国际画廊及收藏家已很关注宋庄的当代艺术作品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市场。现实的状况,激起胡介报早在永顺镇任镇长时就埋下的“文化情结”,昔日的理想与眼前的文化资源一起在头脑中碰撞,他最终确立了“文化造镇”的发展方向。   “文化造镇”的实施,让宋庄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性品牌,从而迅速地走进国际视野。在对艺术资源整合和场馆建设的过程中,胡介报强调要保持村落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生状态,对于像黄永玉老先生的住宅——万荷堂这样极具重要价值的艺术家居住地作为重点单位予以保留,对于喇嘛庄大院、大兴艺术空间等艺术家聚集场所重点保护,并积极为艺术家入住宋庄地区提供出租住所和工作室。“文化造镇”营造出了和谐包容的环境,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舞台。2005年,宋庄镇内的艺术家达700多人。在“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开幕之时,300多位艺术家、700百多件艺术作品参展,50 多个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艺术节当天参观人数超过十万人。画家村画廊、897画廊、前哨画廊、韩燕画廊、日博爱努画廊等20余家画廊陆续出现,展览活动越来越多。到了2006年10月,中国唯一一个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落成,批评家栗宪庭担任馆长。随后,宋庄东区艺术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有了相应的更高规模的展览场所,宋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将宋庄的艺术之路彻底打开,来自全国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欢聚一堂,探讨和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节展览规模宏大,展出作品1131件,数以百计的优秀作品从中脱颖而出。一尊名为“超女纪念碑”的雕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凡响。许多艺术家也在艺术节期间脱贫致富……   随着当代艺术的繁荣与地区经济的增长,艺术家们的工作室也越建越好。2006年冬季的一个午后,笔者曾前去参观艺术家王能涛的工作室。一进院子,就看见老王的雕塑作品正“笑”着把我们迎进去,屋内壁炉里的火闪着红色的光焰,照耀着墙上反映“文革时期”题材的画作,把人带入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里去。那是艺术家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感记忆布置的个人生活空间。在圆明园时期租房子都要借钱的艺术家,怎么会想到今日宽敞明亮的工作室成为自己的私人创作空间。老王家的院子,正处于艺术家在小堡村的聚集地之一——艺术工厂路尽头。2006年这条路上还没有几家工作室,仅一年的时间,就云集了数十位艺术家,大厂房连成一起,变成了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大型工作室。一家工作室的主人中天兵说,他在自己的大工作室里支了一个蒙古包似的帐篷,每天晚上睡在那里,找回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浪漫感受。因为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常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这里庆祝生日或交流艺术。一条工厂路真正地荣升为艺术之路了。艺术家高惠君家的院子布置的很有特色,修竹成行,游鱼戏水,颇有魏晋文人风范。不久前,法国一家基金会主席特迪克与华裔艺术家来宋庄参观考察艺术生态环境,对宋庄国际水准的创作环境非常惊讶。胡介报表示,到2008年,宋庄将出现鲜明中国当代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工作室聚集群。
 
  宋庄:中国最大的艺术家群落   在世界上,大多数艺术家喜欢聚居一起,如法国的巴比松、美国的东村都是声名远扬的艺术名镇,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坐在一起开party,做展览,沟通交流,醉意中迸发着创造的喷泉。良好的艺术氛围,吸引了1500多名艺术家聚首宋庄,使之成为绝无仅有的艺术家聚集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进入宋庄,也就等于迈入了“艺术圈”。它磁铁一般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艺术领域最前沿的思想。时至今日,宋庄自由艺术家群落的规模还在扩大,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由职业艺术家及相关产业的文化人士,画家、策展人、评论家、雕塑家、行为艺术家、观念艺术家、摄影家、独立制片人、DV艺术家、音乐人、自由作家等,宋庄应有尽有。   也许,宋庄真的是切入中国当代艺术最有效的一个点,国外许多研究当代艺术的专家学者特意赶来调研,国内许多毕业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宋庄实践……目前所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如此庞大的艺术家群落队伍,也没有哪一个队伍能如此恢弘地接纳着最超前的艺术思想和完全自由的生活。艺术家们在宋庄有太多难以忘怀的情感记忆,有太多难以割舍的生活方式。宋庄是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   宋庄: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摇篮   宽松的环境激起艺术家们极大的创作热情。屡拍天价之作的艺术家岳敏君在宋庄创造出辉煌。2006年,岳敏君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个展“复制的偶像:岳敏君作品2004-2006”,展出近两年的30幅作品,从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更加张扬的叙事理想和对现实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质疑心态,更具有艺术概括性和代表性。   在宋庄,除了岳敏君、方力钧、刘炜、高惠君等早期成名的艺术家外,还有探索多年成绩显著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宋庄当代艺术创作的中流砥柱,代表了当代艺术的潜在力量。当代艺术作品的质量高低,不能靠艺术市场的标杆去丈量,尺度在于人的内心,在于能否与欣赏者的内心形成对话。有欣赏者,便是其存在的最大价值。艺术家中天兵的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寄予了浓厚的乡愁色彩,《天流》系列作品用肉的质感赋予土地、天空乃至自然以生命灵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涵,创作者本人的自然心性也悉数呈现。李光林的作品是经过无数次去西藏体验生活,细心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仔细观察牦牛的生活和形体特点才完成的,给人一种神奇而又逼真的感受。王强的《衣服》系列作品,将装置与绘画有机结合到一起,表现了人类在物质的外衣下,人类内心的欲望。吴震寰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灯泡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不同视角……宋庄当代艺术呈现欣欣向荣的面貌。艺术家还在坚持的可贵的艺术探索,给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艺术创作过程跟诗歌创作相似,平静的生活,总能唤起从前的记忆,人的思想只有在平静中才能逐渐沉淀下来,并将更多的理性注入其间。可以说,宋庄很多艺术家都处在这一状态,不再为生活奔波,不再为展览发愁,却在平静中孕育着更大的情感波澜……   宋庄有最庞大的艺术家群落,有最适合艺术创作的温润土壤。在北京798艺术区成为时尚品牌时,宋庄还在一步一步地形成自己的艺术核心地位。有人说“798是艺术的展示地,宋庄是艺术的生产地”。这话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只从宋庄的第三届艺术节便可看出端倪。在第三届艺术节期间,宋庄镇内的画廊和美术馆在艺术节期间均有活动,大型主题展十多个,20多个艺术家自己举办外围展。小堡驿站、和静园艺术馆、原创艺术博展中心等展览馆都是在此期间投入使用。在宋庄,可谓遍地可做展览,生活即艺术。说宋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基地已不够确切,从前宋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拿到798、酒厂等地展览,如今,宋庄本身已有能力承接各种各样的大型展览活动,无论是装置还是架上,无论是大型雕塑还是巨幅油画。宋庄已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园地,也是展览重地。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就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展现,它让我们看到当代艺术流水不腐的发展面貌。宋庄在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让创作与展览、销售形成一条流动的活水。   有人说,外界对艺术村的介入会影响艺术的发展,但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可以说,宋庄的很多艺术家还藏在大门紧锁的院落中,苦心孤诣地寻求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以一种非功利的心态进行艺术创作。外部的条件好了,机遇多了,对艺术作品来说是幸事,对艺术家的内心来说是挑战,但只有在这种挑战中会诞生出真正的艺术家。   谁也不能否认“文化造镇”带给宋庄的巨大影响,谁也不能否认宋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促进作用。宋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本范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