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洲的经济成长,亚洲与中国当代艺术成为当前国际艺术市场注目的火红板块。然而市场过于快速崛起则令人喜忧参半;虽然就亚洲各地区分别而论,由于不同政经脉络以及艺术市场历史发展轨迹,各自形成其特色与游戏规则;然而面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哄抬以及地区内投机者的炒作,市场仍然隐隐存在着崩塌或恶性发展的危险。究竟亚洲艺术的市场基础该如何进一步稳固?亚洲艺术价值该如何建立?画廊、经济商、以及市场操作者又该如何共同良性地建构与维护当代艺术的亚洲盘?
黄文叡:缺乏公平市场价格将导致泡沫化
针对此一课题,纽约MOTIF艺术投资顾问公司副总裁黄文叡认为,目前亚洲当代艺术最大的危机在于尚未建立起公平市场价格(Fair Market Value),以至于造成泡沫化的危机。公平市场价格的形成有一套机制与过程,它来自绝对性定价(已成名的艺术家,让买家直接受其价格)、策略性定价(刚出道没有知名度的艺术家作品,藉由创作质量与其它已成名艺术家的比较,略为低估其价格),以及相对性定价(藉由另一个近似的艺术家或作品的比较,订定价格)。在西方国家,艺术经纪商在不同情境下采用不同的作法,致使第一线、第二线以及不同层级的艺术作品价格在市场上井然有序。
欧美仍是一个以第一市场为主的艺术市场,成熟的经纪商除了资金雄厚,对于市场操作深具企图心并且采取长期的眼光。当推出一个新的艺术家,从市场定位、作品定价、展览推广、媒体公关到藏家的接触,都有一套全盘的营销策略。许多知名的经纪商如科恩(Ethan Cohen)除了懂得市场要什么,甚至独具慧眼看见未来艺术趋势而成为市场的领袖,带领藏家欣赏并跟随。相较之下,放眼亚洲市场短视近利的画廊与经纪商太多,多半不愿投资太多时间与金钱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往往抱着押宝或是赌博的心态,以低成本的方式操作,在资金、眼界与对整个市场的理解,国际化的营销包装以及和国际藏家打交道的能力上,明显相对不足。
黄文叡分析,亚洲当代艺术与其市场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脉络与形成轨迹,亚洲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时候经济突然崛起,造成许多阶段性的调适问题,例如许多人抱着「有钱赚先赚它一笔再说」的心态,导致整个新兴艺术环境过度以市场为依归。艺术家有了这种观念,便失去了创作的自觉,创作变得市场导向,自我挑战低。在中国由于历史发展因素以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整个环境缺乏信任基础,在代理制度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甚至策展人也变成了经纪商,而经纪商又短视近利缺乏理想,艺术家越过代理机制与策展机制自行操作,直接把画交给拍卖公司,投机客、哄抬者、甚至不法手段的资金都可能介入,公平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自然显得泡沫化危机重重,将对整个当代艺术市场造成威胁。
黄文叡提出警告,西方的经纪商对此早已有危机意识,他们知道亚洲艺术市场属于不正常的发展,一旦泡沫化对于当代艺术的板块将造成冲击,已提早设法因应并采取策略预防。同时,许多亚洲藏家已越来越有国际观的考虑,目前已有不少亚洲藏家开始买西方重量级的作品,例如沃荷(Andy Warhol),一旦他们不看好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有了泡沫化担心,便可能会开始抛售,把资金移到欧美重要的作品。
尹在甲:透过世界收藏网络建立亚洲价值
尽管一个新兴市场的发展过渡期呈现种种危机与乱象,然而面对成熟的欧美艺术市场版块,亚洲艺术究竟该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阿拉里奥画廊总监尹在甲认为,艺术品不同于大众艺术商品在于它的价格具有结构特征,例如1900至2000年间,美国历经16次的经济危机,股票、债券、房地产随之呈现起起落落的涨跌走势;相对之下艺术品价格却相对平稳,其中最大的原因即在于,受到艺术史肯定的大师作品,往往分散于世界各地的重要美术馆收藏,而美术馆的收藏预算通常为稳定支出,因此少有随着景气波动而短期调整。可以说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收藏构成为一个稳定的网络系统(networks),此一「世界的美术馆收藏网络」对美国艺术品的价格带来相对稳定的作用。
然而反观亚洲艺术市场,艺术品的价格波动反而大于一般行业的景气起伏,以1997亚洲金融风暴为例,在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一般产业平均若呈现50%的衰退,艺术品则相对跌至只有22%的水平。唯一例外的只有白南准(Nam June Paik),不但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反而呈现一枝独秀的成长趋势,原因即在于他的作品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不受到地区性的经济波动影响。整个亚洲地区的美术馆收藏量能少,艺术作品多为地区性藏家收藏,自然深刻地受到区域经济表现的影响。
尹在甲认为,尽管亚洲艺术市场近两年呈现热闹飙涨的趋势,但在从整个国际艺术市场上看来,相对于欧美仍然不受重视。去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300个参展单位仅有不到十家亚洲画廊,占比极少,缺乏机会好好呈现亚洲艺术。而目前亚洲地区也缺乏真正国际级的博览会,真正的专业画廊与收藏家亦不多见,绝大多数捧着热钱进场的是投机客,即便是国外买家也是站在投资的角度购买亚洲艺术品。因此尹在甲认为,建构亚洲艺术价值的机会其一在于搭建一个亚洲自己的平台,例如北京作为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力中心,便极有机会建构一个最专业的亚洲艺术博览会,以吸纳住对亚洲艺术有兴趣的亚洲与西方收藏家。
反制危机:艺术家自觉与经纪商使命感
另一方面,尹在甲也认为画廊必须以国际化的角度经营,将代理艺术家的作品散布到世界各地重要的美术馆收藏,以巩固其价格结构的稳定性。以阿拉里奥为例,目前在首尔、北京、纽约等地均有设点,将代理艺术家的50%作品销售给各地美术馆收藏,其中90%分布在西方,10%则为亚洲地区,并尽量让作品分散到世界各地重要藏家手中。
对此挖掘并捧红日本新生代艺术家天明屋(Tenmyouya Hisashi)、池田学(Ikeda Manabu)、冈田裕子(Okada Hiroko)等人的Mizuma画廊的负责人三潴末雄(Sueo Mizuma)提到,日本艺术市场与画廊产业经历1980至1990年的黄金时代,至1992年开始历经泡沫,艺术博览会停办,到了1996年日本甚至几乎没有当代艺术收藏家,美术馆也呈现赤字而无法持续收藏当代艺术,乃至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与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艺术家必须到国际市场寻求发展,受到国际肯定之后才回到国内得到日本藏家的接受。有了前车之鉴,三潴末雄对于旗下代理艺术家的价格策略,根据艺术家创作质量与艺评的反应,坚持以极为平缓的速度作渐进式调整。尽管一件天明屋尚的作品在2004年以150万日圆卖给藏家,至2006年在日本Shinwa拍卖会以1,800万日圆的11倍高价售出,他也并不因为拍卖市场的价格飙涨,改变他的作品销售价格,手下代理的艺术家也能完全以他的决策为依归,安心从事创作。三潴末雄对于作品藏家采取严格的过滤与筛选,藏家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品味、环境与收藏组合,都是他考虑的重点。由于希望好的日本当代艺术创作能够留在国内,推广上仍首要以日本重要藏家为考虑,其次为海外藏家,并要求藏家必须配合艺术家未来所有借展的需求。
而2000年甫开始在纽约设点的前波画廊负责人茅为清亦表示,他目前经营15位真正能够投入艺术创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了专注做好代理艺术家的推广与展览工作,也不打算增加更多的代理对象。由于长期的合作默契、同志情谊与信任关系,尽管在中国艺术家普遍与多个画廊合作或自行卖画的风气下,前波画廊仍能以常态方式经营代理,并即将在北京草场地设立分支,以增加代理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展览曝光的机会。作品除了卖给世界各地重要的收藏家以及美术馆,茅为清在出售作品给藏家时,一定要求藏家必须收藏五至七年才可以将作品释出,而且释出的第一个寻求对象必须是前波画廊。
面对整个艺术市场走向市场化以及泡沫化的危机,黄文叡认为,艺术家的自觉与经纪商的使命感将是两个主要反制力量。欧美的艺术家在教育与成长过程多半已经历过价值的选择,有足够的能力自持以及面对金钱的诱惑。而受人尊敬以及有影响力的经纪商或画廊,对于市场的操纵以及艺术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的思考与目标是长期、良性的市场成长,不会做出短线危害自己艺术家的事情,因而对其挖掘与代理的艺术家具有完全约束力量。欧美许多知名的经纪商甚至对艺术家的创作介入很深, 他们不但打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家,自身也成为艺术史的创造者。
上一篇:“艺术北京”2007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