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澍的巨型昆虫和蜘蛛群里,没有什么是自然主义的。每个生物都在地板上占据着和一个家庭宠物同样大的空间,它们在触觉和视觉方面的吸引力使观者忍不住弯腰想看得更清楚,甚至用手去触摸。这些被定格在飞行,攻击,捕食动作中,表面圆滑光泽的生物看起来却像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艺术家在这组华丽的雕塑作品中,把传统与现代的材质混合起来,以探寻文明和野性之间莫测的界线。通过把这些主题融合在对这些昆虫的仔细审视中,冯澍强调权威与在野之间的反差,也许还试图暗示,在现实中它们通常都被一个概念法则联系在一起。
1980年生于北京,冯澍是文革(1966-1976)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成长的第一代中国艺术家。从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第一次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西方事物面前,包括娱乐,医药,交通,时尚,和流行文化。从他的视角看,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了这一代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和忽略。
在这个时代,科技变革摧毁了曾经看起来稳固和确定的一切,人类进行这些变化的冲动,很明显的表现在作者对生活中目睹的巨大物质发展的沉思中。在冯澍开始上学前电视机逐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他记得当第一次看到电视时感到很好奇:“那些电视里的人也能看到我吗?”80年代末,电脑开始在商业,学校和家庭中成为平常的工具。正在上中学的冯澍在玩电脑游戏时,对他能与屏幕上的游戏角色互动非常惊讶,它们看起来就像自身具有生命。整个九十年代,随着街道和公路拓宽,出租车和私家车迅速地取代了自行车作为首选交通工具的地位。冯澍自己也加入了中国这场机动车革命,他在2000年领取了驾照,骑着他的摩托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欣然接受了西方的便利,物质生活条件迅速提高。冯澍属于习惯于新事物不断出现的一代,他明白‘更快更好’的前景充满诱惑的原因。与此同时,这位艺术家对科技手段的运用却是有所保留的。不同于他那些认同自己为“卡通一代”,以热衷于在作品中运用尖端电脑和录像技术为特征的同龄艺术家,冯澍更迷恋昔日文化产品中时光流过的气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些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冯澍会对象征城市古老遗产的建筑残迹感情深刻,比如他儿时在故宫,颐和园或圆明园见到的那些雕花和神秘图案。由此他开始通过创作去更多的了解传统符号和技巧,或者浪漫一点说试图使往日在今天重现。
陶瓷和不锈钢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理解冯澍作品的途径之一。作者开始熟悉景德镇的陶瓷作坊是在2004,从美院雕塑系毕业的前一年。(景德镇陶瓷的技术创新于宋代达到极高的水平,陶瓷国际贸易也使景德镇以出产一流的装饰.庆典和日常用陶瓷而闻名于世。)
冯澍承认景德镇陶瓷带来的历史意义和标志性的权威感。但他解释相对于艺术创作的技巧层面,他更关注采用这样古老的技术能够扩展他个人艺术视觉的观念空间。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中国社会显然已被对财富和消费主义的狂热追逐所掳获,“后昆虫时代”表现了他面对现代化对中国社会这场入侵的反思。作为艺术家,他所思索的问题是传统美学和哲学遗产是否还有生存空间,尽管它们也仅是以表象形式隐约闪现在他眼前。
在冯澍的创作过程中,与图案陶瓷躯干和铬合金四肢的组合一起产生的是飞行的念头---一种观念认为当一切是新的,“就很容易飞走”和自我复苏。由此他开始制作传统文化中象征重生的蝴蝶翅膀的模型,最初用粘土做成翅膀,随后把它们铸成不锈钢,这种材料的抛光镜面处理和翅形边缘使它们看起来带有装饰艺术的感觉。在“昆虫”系列中,昆虫和蜘蛛的骨胳躯干成形于陶土,金属腿.翅膀.触角.和其他附件都被焊接在这些骨胳和躯干上。
上一篇:摄影的资本和资本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