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从投资角度考虑,《艺术与投资》一向认为只有两种东西值得收藏:历史和艺术。收藏品之所以成其为收藏品,就必须具备历史价值或者艺术价值。而照片,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信息载体,从发明至今尽管只有百余年历史,却从来不曾缺乏被收藏的资本。
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把摄影的功能分解为证明力和表现力。在用作印证历史的证明力上,摄影无疑比所有其他传统的图象(如油画、版画、水墨画等)更加直接也更加赤裸地贴近真实,它通过真实记录一些过往的瞬间来还原和再现历史,所以有人说摄影技术的出现将改写历史的记述方式,其实是不无道理的;而在用作视觉表达的表现力上,摄影的艺术能力无疑是被无数的摄影艺术家所证明过的,而一些先锋艺术家不断的探索也不断扩大了摄影的表现空间。因此,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你都没有理由不收藏摄影。 然而,说到这里,我们又马上陷入另一种尴尬。在“利润至上”的市场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买这个赚钱吗”、“买多久能赚钱”、“能赚多少钱”这样犬儒主义式的拷问。此时,我们如果过多谈论摄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似乎还显得太过不合时宜,那么我们就说一说利润——摄影被收藏的另一个资本吧。
摄影市场的国际参照
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民族情节,但大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老外的东西确实要比我们先进,甚至还得以老外的东西作为标准参照物。艺术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元青花在海外创出高价,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市场中人们对元青花的狂热追捧,大至拍卖公司,小到地摊,一夜之间不知道从哪突然冒出一大堆元青花;原来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当代前卫艺术家自从在海外拍卖场上创下佳绩后,就在国内成了牛人,不但买了车子住了别墅,屁股后面还整天跟一帮保镖似的画廊和拍卖公司的人……当然,我们的国粹水墨画是例外的。
既然国内艺术市场是建立在追随国际浪潮之上的,那么我们谈论中国的摄影市场,就不得不提摄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
摄影作品在国外是有百年历史的高品位经典收藏,收藏了怎么样的摄影往往就代表你是怎么样的身份、地位和品位。同时摄影收藏在国外还是一个赚钱的行当。据有关专家的统计,自1975年以来,拍卖市场中图片价格指数上升675%,而道琼斯指数只上升481%。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照片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由三四十年前的一千多美元升到现在的六七万美元。
拍卖场上也是如此,以纽约三大拍卖会——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拍卖公司为例,整体摄影作品的拍卖额从2004年的1130万美元上升到2005年10月份的2910万美元。而据纽约苏富比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提供的数据:2006年现当代摄影作品在纽约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总成交额达6350万美元,两年间增幅近40%。
纽约佳士得摄影部负责人雷拉·巴克乔恩说:“如果你回溯1980年代早期的拍卖记录,你会发现进入拍卖的摄影作品已超过500件,如今数量虽在减少,可价格却节节高涨。”
今年初,纽约苏富比拍出了史上最贵的照片——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年)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一个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交价格:290万美元。
就在摄影作品拍卖在国外市场屡创佳绩的时候,虽然摄影的投资利润空间是明摆着的,但摄影在国内却始终不能挑逗起收藏家的兴趣,拍卖公司也一直漠视着这块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虽然几年前,内地就开始拍卖摄影作品,但大多仅限于老照片,而且散落在邮币、善本、杂项等专场中。有人说,国内外摄影市场有着30年的差距,也有人说是50年,具体数字我们无从考证,但国内摄影收藏体系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所幸,这种局面慢慢有所改变,广东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可以说是国内摄影收藏的先行者,不但收藏了上万件摄影作品,还不断地通过展览和活动的形式加以推广。另外,还出现了北京的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和上海的亦安画廊等以摄影收藏为主题的民间机构。而拍卖市场上,中国嘉德考虑在秋拍西画专场中增加图片和当代摄影作品的比例,北京华辰将筹划摄影作品专场,包含历史老照片和当代摄影。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国内摄影收藏和投资的状况吧。
坐等发财的老照片
按照罗兰·巴特把摄影功能分为“证明力和表现力”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摄影的收藏类别大致分为记录性的摄影作品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详见“摄影收藏类别谱系图)。
先来说说记录性的摄影。摄影从诞生起承载了人们对社会自然生活记忆表达的功能,并在这方面显示了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记载一个个真实的瞬间,让历史更为翔实、可靠。而照片所记载的历史身影,会随着历史本身的演进而显现其价值。收藏老照片就是收藏历史,历史越久,记录这个历史的照片就越珍贵。
老照片在国外一直被各大广告公司、电视台、出版社、俱乐部、明星的家属后代所追捧。巨大的需求,形成了老照片图片市场和私营图片公司的生意红火。名人追星族兼收藏家都有自己的图片库,甚至聘请著名摄影师按照名人追星族的要求拍摄。这在全球“贝迷”中最为流行,谁要是拥有一帧“贝克汉姆与辣妹”情爱极私密的老照片,那拥有者也会成为明星。老照片的拍卖,尤其是产生于近年的新闻照片的拍卖,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数千家传媒争抢一张名人精美图片的火爆竞价,将老照片牢牢地定位在数万美元一张的惊人价位上。
事实上,老照片的收藏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拍卖价格也越来越高。在2001年,一册48张民国初期拍摄的《西湖之景》(20.5厘米×29厘米)才拍出2500元;2004年6月5日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一张清代大臣陈宝琛的70岁照片(1918年)以2.42万元成交;2002年中国嘉德拍卖一组民国时期青藏高原摄影照片,含风光、建筑、民俗、宗教照片136张,最终成交价高达4.4万元;另一组学者邓之诚题识的20余幅清末老照片,也以6600元的高价拍出。这两组拍品的单幅成交价都超出了300元。2003年,一张上海外滩景色长卷和英美舰船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老照片,以14.8万元成交,高出估价148倍。2004年,王文典在民国时期一组照片,在中国嘉德拍出19.8万元。
由于老照片是凝固的历史瞬间,因此老照片也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这也是老照片的投资价值所在,它的收藏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增大。所以有人说,“如果你收藏了好的照片,就只要等着老了的时候卖钱养老好了”。虽是玩笑,但不无道理。
而即使是当下的新闻纪实摄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新闻都会逐渐成为历史,从而凸显出它的历史价值。如解海龙的作品中,人们都熟悉的“大眼睛”限量印制30张,第一张到第五张的售价为600美元/张,在展出不到一周的时间,前五张全部售出,然后的价格涨到900美元/张,从第11张开始价格就是1200美元。
但这类作品与国际市场的差别相当惊人,“第一代摄影师卡提蒂挨·布勒松在马格兰图片社的图片至少要卖到2万—3万元,如果由国外买家在中国购买纪实类图片,最高价格也能有1000至2000欧元。”然而广东美术馆在收藏“中国人本”纪实作品时,价格仅为500元一幅。总的来说,国内新闻纪实摄影作品还没有卖到合适的价位。
被曲解的郎静山
一直以来,郎静山的作品都被归结为历史老照片,实际上用“历史老照片”来涵盖老照片并不合理。郎静山的作品虽然老,但并不是记录性质的历史照片,而是作为探索摄影“视觉表现力”的早期艺术摄影作品。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卢施福等都是中国艺术摄影界的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在探索摄影本土化视觉感受上都具有卓越的成就。也正是这类摄影作品,开创了中国摄影市场化的先河,可以说是中国摄影市场的“龙头股”。
众所周知,国内的摄影作品拍卖起于2003年北京华辰的秋拍,正是在这次拍卖会上,国内摄影师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郎静山的作品《愿做鸳鸯不羡仙》以4.4万元成交,从此便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2004年,郎静山于1962年拍摄的《长春祠》在北京瀚海以15.4万元成交;2005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张1983年创作的《晓风残月》以19.1万元成交;2005年11月,《古阁重峦》以高出底价7倍的价格——24.5万元在香港佳士得成交;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郎静山一件《百鹤百寿图》以53.4万元的高价成交……郎静山的最高拍卖纪录由他在1989年创作的《湖山揽胜图》以82.7万元的天价创下。
增长势头凶猛的早期艺术摄影不仅仅是郎静山一人。吴中行在2005年的拍卖价格仅为2400元,而到2006年,他在1932年作的《连理双羔》、《锦树双栖》以3000元起拍,一直飚到35.2万元才成交。
郎静山、刘半农等人之于中国摄影,就如同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之于中国油画。因此,即使是早期的艺术摄影,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
先锋摄影,动物凶猛
随着科技的高速演进,摄影也在记录历史瞬间的基础上,负载了更多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让人类艺术化的历史叙事和感情表达找到了新的出口。
在国际上一种新兴的审美趣味已经影响了艺术市场的动向,并弥合了摄影与其他媒介的优秀作品之间在价格上的差距。这一点在当代摄影作品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辛迪·舍曼、戈斯基和里内克·迪吉卡斯特拉的作品价格高高在上,升值幅度可观。2002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中,戈斯基的巨幅作品《未命名5》(1997年)以创纪录的61.1909万美元成交。去年5月,佳士得当代艺术品拍卖会拍卖了迪吉卡斯特拉于1992年至1996年间摄于美国和欧洲的6张海滩风景组照,价格也达到了40.55万美元。
而由于美术馆和画廊率先介入,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与国际接轨得最为紧密。而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先锋实验摄影,自然是其中的一大受益者。
早在几年前,摄影评论家顾铮就认为,随着影像文化向大众的渗透,国内摄影市场的潜在消费者也许是现在刚进入工作的收入较好的那部分人。他们对于照片有亲和力,但同时存在着自己也可以拍的心理。因此,渗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样式而不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样式加以收藏的观念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仍然需要对作为艺术的摄影的严肃推动,不能让那些似是而非的“摄影作品”置换了真正的艺术摄影作品。他觉得国内应该有可能兴起这块市场,但暂时不能指望它会像国画那样的传统艺术作品那么火爆。在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摄影的艺术和市场价值时,它只能一步一步地扩大影响。
一些国外的收藏家已经把目光投向这里,一些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良好。在2005年5月的纽约佳士得春拍中,张洹的《家谱》(2001年)成交价已经达到了74.4万港币。去年秋拍上拍的摄影作品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成交价和成交率非常可观。香港苏富比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成交价在9.6万元到21万元之间,其中马六明《芬·马六明在长城走》(1998年)成交价为26.4万港币,洪磊的《紫禁城的秋天》和《我梦见我被倒挂着听宋徽宗弹琴》分别以21.6万港币、9.6万港币成交。这些艺术家的观念摄影作品基本代表了中国目前观念摄影市场的状态,画廊价格约在4000至10000美元不等,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他们的作品未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整体看好的情况下,摄影收藏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目前介入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在采访过程中,某画廊负责人向我们传授了他的经验:他手头的几张张洹的作品是在3年前以每张1万美金买下的,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很傻,居然花这么多钱买张照片,但现在已经是9万美金一张了。
丰厚的利润,也让各大拍卖公司大幅度地增加了摄影作品的数量。2004年底,香港苏富比首次开设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影像作品的数量还不到整场的10%,等到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摄影作品的数量已经超过总数的30%。
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执行董事王一涵说:“与往年不同,4月中旬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吸引了许多国外摄影画廊的目光。日本的ZEIT-FOTO SALON画廊将带来一系列欧美大师的黑白照片,西班牙画廊则在展示国外艺术家的人体肖像照片之余,同时力推北京艺术家铁鹰的摄影作品。”除了国际画廊的推举,国内画廊也开始把摄影作品作为参加这次大型国际艺术品交易会的敲门砖。曾经以拥有众多林风眠藏品而著称的北京索卡当代空间画廊,在展位上挂满了一系列创作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际艺术摄影作品,而张洹和王宁德的照片则分别成为F2画廊和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的主打展品。
摄影绝对有被收藏的资本,而摄影同样需要资本的介入。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也表示,“在艺术‘资本化’浪潮下,摄影图片应成为关注的对象,而且按照投资惯例,有潜力的领域越早介入越好。”
上一篇:去798艺术节,赶展览的集!
下一篇:仇晓飞简历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