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进入收藏多少年了?
李国昌:20年左右,以前主要是国画。收藏当代艺术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
记者:这两三年里,你的速度非常快,各个方面也都有收成,可能你介入的刚好是当代艺术的热潮或者说是泡沫期的时候。
李国昌:现在大家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比较矛盾,一方面觉得它是一个好事,越来越多的原来收藏其他方面的人,现在都改做当代艺术。我对整个当代艺术是很有信心的,但也有一些担心,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不规范,关注当代艺术的人进来肯定自己不懂,首先就要请教这方面所谓的行内人、业内人,或者是这方面的老前辈。但我发现其中有一些投机者,素质不高,完全是唯利是图,在其中做于脚,勾结一些人。
记者:国内的一些收藏家对艺术顾问这一块可能还不太懂。
李国昌:当然,有的时候还可以,大部分人都不错,但有些艺术顾问人品确实有问题,坑害收藏家,本来这边一万块钱,他给我弄到五十万,这当然有利可图。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我们现在都很慎重,心里面不能说“恐惧”,但还是有点担心。有些艺术顾问他“哇哇”跟你讲了很多,但这里面说不定就有骗术。
记者:你现在买画,有没有自己的标准?
李国昌:有一些标准,因为经过这两年的收藏,我也看了很多、学了很多,不管是学术上,还是艺术上。通常我是综合考虑,我不会偏袒哪一个人,每个艺术家都很出色,但我不可能都收藏。包括批评家也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评价艺术家,所以我还是必须有我自己的判断。我首先考虑是这个艺术品本身,这个本身就是学术性、研究性,还有这个艺术家的年纪,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这个作品是不是他的代表作,他最擅长哪一类艺术,是精品还是他的一些习作等因素。
记者:你现在收藏一般是直接找艺术家呢?还是通过画廊、拍卖行?
李国昌:这几个途径都有,艺术家、拍卖行、画廊,包括博览会也有。我看国外的藏家更多的是通过画廊或者拍卖,中国的好像更多地是直接跟艺术家接触,这可能也是中国的国情特色。但我想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它只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为现在的艺术家,包括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艺术家其实也不愿进市场,如果他成天应付这些,根本画不成画了,还不如干脆交给一个经纪人或者一个画廊去做,这样更好,对他的作品也好,对他的画廊也好。
记者:你现在的收藏事业,主要是出于市场场的运作,还是对艺术本身的热爱?因为现在的藏家,好象大多数都是把收藏看作是一个商品炒作的过程,买进来之后,过几年再卖出去,对艺术看的并不是那么重。
李国昌:因为我收藏已经二十多年了,这逐渐成了一种爱好。我也收藏了很多包括过去中国传统的国画、铜器、石器。作为商人,收藏肯定是有商机在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也有这种因素。但是只把艺术当成一种商品,有时候是赚不了大钱的,今天我买了,过两天能赚钱,我又抛掉,这其中实际上只有很微薄的利润。如果我觉得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为什么要卖?它每年都会升值,从商业角度来看是这样,我就觉得没有必要把它卖了。
记者:往往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买某一个画家家的画,中国一窝蜂的现象特别严重。
李国昌: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性,就是爱追风。为什么说这么容易炒作,包括市场也主动这么去做呢?就是有这种特性在里面,一窝蜂去追,谁的画好,就都去追,我觉得这其中缺乏冷静的思考,最终还是为了追逐利益。
记者:一些国外的画廊开始慢慢进入北京、上海,他们对国内的画廊有没有一定的冲击?
李国昌:是有冲击的,但是我看有一些国外的画廊,它不会牵涉到中国的当代艺术,有的只是把国外的艺术家拿到中国来做。当然,韩国的画廊就会对小国当代艺术界有一些影响,它不只是做韩国的,可能也有一部分与整个亚洲相关,这样的话,就对中国的画廊冲击比较大了,因为韩国画廊有很多年的经验,再加亡它的基金和在国际上的影响。但是我觉得中国本土的画廊也有本土的优势,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把中国的优势发挥出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画廊都像画店,那将来艺术家是不会把画拿到你画廊来卖的。我觉得目前的中国社会和政府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是最开放的,就像我刚才讲的“千载难逢”,当代艺术现在都快成为主流。我觉得政府不光是不于预,而且还支持,所以我很有信心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推向国际以后,我们就有了我们本土文化的优势,接着就会有很多的客人和关系,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外,做一些国际上最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现在中国人到国外去办展览,如果没有国外的政府,或者中国非常有身份的客人给你做推介工作,影响很难达到。
上一篇:想象画廊3月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