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北京U空间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北京U空间>画廊动态>正文

艺博会市场:热战正酣

2011-04-15 11:10:05          

  素有“艺术博览会之冠”之称的巴塞尔艺博会于6月8号落下帷幕,来自世界33个国家的近300家精选画廊展出了2000位艺术家的作品,全球最重要的藏家、艺术馆长、策展人、艺术家如约而至,赶赴这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更有无数艺术爱好者怀着朝拜一样的心情来到巴塞尔。在这一届巴塞尔艺博会上,我们不仅仅从这个“全球艺术市场晴雨表”看到最新的市场信息,更看到巴塞尔艺博会上中国力量的崛起和中国艺术与巴塞尔距离的拉近。
  继而,我们将目光转向硝烟弥漫的国内艺博会市场,四月底的中艺博刚刚结束,“艺术北京”和“上海当代”开始进入热身阶段,新一轮的艺博会高潮即将上演。目前的国内艺博会市场正在经历怎样的竞争与变化,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和前景,结合中国艺术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国外艺博会市场的历史经验,我们都将一一做出分析。
  最后,我们还请到了“艺术北京”的总监董梦阳先生来和我们一起探讨国内艺博会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国际风云:那么远和那么近的巴塞尔
  跟有着39年历史的巴塞尔艺博会相比,整个中国艺术市场都显得很年轻(不到二十年历史),更不用说中国从2004年才刚刚开始起步的专业当代艺术博览会。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巴塞尔已经离中国越来越近,尤其是在今年,中国参展画廊和艺术家都达到历史新高,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巴塞尔艺博会上成为一大亮点。

  市场坚挺但成交减速

  多数艺术商都认为这一届巴塞尔虽然成交依然坚挺,但成交速度却明显比去年要慢。
  “去年开展一个小时内,我想买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已经卖空,今年的步调显然没那么疯狂。”曼哈顿艺术顾问Allan Schwartzman这么说。艺术经济商Josh Baer也有同感,“如果说去年他们在前两个小时卖出9件作品的话,今年则是两天卖出6件作品。”意外购得一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雕塑的伦敦艺术商Ivor Braka,也惊讶于这样的好作品居然没有在预展上就被抢走。还有展商透露有些买家甚至来回五次之后才最终敲定买卖。这种不急不徐的气氛似乎充满了整个展厅。
  “美国藏家哪里去了的?”的声音从VIP预展日就开始在展厅回荡,一直以来作为艺术市场购买主力的美国买家此次的缺位被认为是巴塞尔以往激烈的成交气氛大减的一大原因,而这种美国藏家的缺位显然是与近来美国经济低迷和美元贬值有着直接联系。
  也有艺术商认为这种交易节奏的放缓与天时不利和重量级作品的缺少有关。为了避免和6月中旬的欧洲足球锦标赛撞车,今年的巴塞尔特意提前了一周,仍难免有小部分交叠,考虑到住宿个各方面的紧张,部分买家可能会选择明年再来。同时不排除部分美国买家因为月底举行的伦敦春拍,而被迫选择缺席六月初的巴塞尔,以避免来回往返欧洲。
  从买方角度而言,今年博览会上让人驻足的重量级作品的减少或许更能解释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和犹豫的原因。画廊经营者抱怨拍卖场上不断飙升的拍卖高价的巨大吸引力让顶级艺术品越来越难求,而艺博会数量的不断增加,也让画廊疲于赶场,难以保证每场都有精品呈现。
  虽然交易气氛不像去年那么疯狂,但对于并不以顶级艺术品为目标的大部分买家而言,并非坏事。相反,他们可以更加从容地挑选好东西。考虑到这一届巴塞尔面临上述诸多挑战,主办方认为39届巴塞尔仍然是非常成功的一届,艺博会副总监马克•斯比克勒(Marc Spiegler)就告诉记者他看到很多参展商和买家都带着满面的微笑。

  欧洲和中东买家接盘

  与美国买家缺位形成对应的是货币坚挺的欧洲买家趁机接盘和大施拳脚。过去专向美国买家销售艺术品的艺术商John Berggruen发现今年画廊的买家成了清一色的欧洲人。艺博会主办方也向媒体透露今年的巴塞尔出现了不少欧洲和中东的买家,而美国买家比去年少了很多。伦敦Sadie Coles画廊的经营者也证实了这一点:“来自欧洲的藏家购买势头强劲,我们又增加了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中东、波兰以及土耳其的新客户。还有来自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藏家在顾问的陪同下对价格进行调查。”
  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会场的轰动,风头甚至盖过了美国电影巨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这位亿万富翁此前在国际拍卖会上买下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作品,创下世界拍卖新纪录。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去年购买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白色中心》而创下全球拍卖纪录的卡塔尔阿勒萨尼家族(Al-Thani family)成员Sheikh Saud Al-Thani的出现。这些顶级新藏家的到来,更为有力地验证了欧洲和中东买家力量的崛起。

  高端艺术品行情依然火爆
  对于经营高端艺术品的顶级画廊而言,无论是美国买家的缺失,还是天时不利之类,对他们似乎都没什么影响。以代理高端艺术家作品为主的纽约佩斯画廊(PaceWildenstein)不到24小时就售出数件大单,其画廊总监Marc Glimcher更是坦率地讲:“我们没有时间想市场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忙着数钱。”
  近几年在国际拍卖市场上频频创下纪录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艺博会中也最为抢手。同样来自纽约的阿奎维拉画廊(Acquavella)以1200万美金的高价售出卢西恩•弗洛伊德的《阁楼门口的女孩》(Girl in Attic Doorway),在今年5月的佳士得春拍上,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刚刚以3364万美元创下在世艺术家全球拍卖最高价。
  纽约Jan Krugier画廊代理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 (Femme de Venise I)(1956)以1400万美元售出,虽然画廊不愿透露买家身份,但人们普遍猜测该神秘买家正是首次出现在巴塞尔艺博会的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他在预展时就表现出对这件作品的浓厚兴趣,第二天正式开展时又出现在该画廊展位。在Van de Weghe画廊的展位上,同样是拍场热门的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创作于1968年的作品《无题》也被一个欧洲藏家以550万美元买走。
  同样惹人注目还有出现在“艺术无限”单元的日本热门艺术家村上隆最新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椭圆的佛陀》(2007),这是村上隆结合河童与佛像的形象而创作的超大雕塑,高18英尺半,重达8吨,单是其代理画廊Blum&Poe以特许飞机运抵巴塞尔的费用就达几十万美金。该件作品在正式开展当天就被纽约艺术经纪公GPS Partners以800万美金买下。

  中国当代艺术成亮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众星云集的第39届巴塞尔艺博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也成为一大热点。一方面外国顶级画廊所代理的中国艺术品在市场上需求旺盛,同时新参展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新锐作品也吸引了大量观众排队观看。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走热,国际顶级画廊代理中国艺术家渐成趋势,目前中国艺术市场上的“F4”基本已经被外国画廊代理,这些重量级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作品也随其代理画廊出现在39届巴塞尔艺博会上。目前所知的成交作品中,佩斯画廊所代理的张洹的《记忆门系列》(2008),张晓刚的《男孩和电视》(2005),售价都在20-70万美金之间。阿奎维拉画廊今年刚刚代理的曾梵志的最新油画作品《人像 08-2-1》(2008)以百万美金以上售出。此外L&M Arts代理的艺术家李天兵的作品《桌子后面的战斗2》(Battle behind the table #2)(2008)也以19.5万美金售出。此外,以代理中国艺术家为主,并在的中国设立分支的国外画廊如麦勒画廊等也展出了包括艾未未在内地诸多艺术家的作品。
  作为当今最高水准的艺博会,巴塞尔以对于画廊的严格审核著称。而就在今年,入选巴塞尔的中国画廊有了新的突破,除了巴塞尔的老面孔——上海香格纳画廊,以及第二次参展的广州维他命空间,北京现在画廊和北京U空间也于今年拿到了通行证。其中香格纳和现在画廊是以主题画廊的身份参展,将会有专门的空间展出旗下代理的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前者如丁乙、周铁海、曾梵志、薛松、徐震等,后者如方力钧、俸正杰、何森、王广义、周春芽、吴啸海、雷本本、李博、杨柳等等,基本上中国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有呈现。现在画廊作为完全本土化的中国画廊第一次参选便进入主题画廊单元,可以称得上中国画廊业的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整个展场上,最吸引眼球的中国艺术品当数北京U空间代理的艺术家邱黯雄的装置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忆》(2007),该作品入选的是“艺术无限”(Art Unlimited)单元展,这是巴塞尔以创新性和大规模为特点的专题展,多为传统展位难以展出的大型雕塑、装置、影像等先锋作品,前面提到的村上隆的雕塑《椭圆的佛陀》也在该单元展出。邱黯雄的这件装置作品以一节六十年代的老式车厢为主体,24个车窗以投影仪播放着早期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黑白影像,耳边伴随传统民谣和实验唱片混成音乐。观者走在车厢内犹如穿越时空,车厢所寓意的现代化飞速演进与影像所展示的渐渐被遗忘的历史形成奇妙的对话……巴塞尔开展之前,这个作品就备受期待,一经亮相更成为巴塞尔艺博会上为数不多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锐作品,作品前排队等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悉这件花费40万美金,经过44天,由众多人力运抵巴塞尔的巨型作品,已被一家欧洲艺术机构预订。
  同样入选“艺术无限”的还有广州维他命空间的阳江小组创作的装置作品《花园计划III(松树)》(2008),该作品以松树、以游泳池、桥梁、瀑布、路径等基本要素复制了一个“古典园林”。该艺术小组还有一件装置作品《马羊猴猪狗鸡》入选了以发掘年轻艺术新锐为宗旨的“艺术声明” (Art Statement)单元展。此外,北京U空间的另外两位年轻艺术家仇晓飞、宋琨海入选了“艺术首映”(Art Premiere)单元展,该单元以16家画廊分别推出两位艺术家作品,以并置对比的形式展出。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在成交上不比那些已经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但其新锐先锋气质却向国际市场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越来越近的中国和巴塞尔
  旅居瑞士近二十年的中国艺术家杨星在1989年第一次观看巴塞尔艺博会时,唯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是赵无级,之后还有黄永砯、严培明等,都是常年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与这个世界最高级别的艺博会一直没有什么关联。近二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等都有了与巴塞尔亲密接触的机会,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成为在巴塞尔艺博会上的焦点,中国与巴塞尔的距离越来越近:
  2000年,上海香港纳画廊带着周铁海的《安慰药》出现在巴塞尔,打破了中国画廊在巴塞尔的零存在,但是诺大的巴塞尔艺博会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依然是屈指可数。而巴塞尔艺博会对当时国内艺术界大多数人而言,也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2004年,《当代美术家》开始出现在巴塞尔的北美篇“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的杂志区综合展位。两年后,入选巴塞尔“艺术杂志”(Art Magazine)单元,作为与巴塞尔合作的唯一一本中国专业艺术杂志在艺博会上搭建起中国艺术与国外艺术机构、藏家交流的平台。
  同样是2006年,巴塞尔精心组织了一个VIP团,邀请中国的媒体和藏家参观巴塞尔艺博会,还把当年的“艺术对话”(Art Basel Conversations)单元延伸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 “中国: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新机遇”的讨论会,这也巴塞尔艺博会第一次主办城市之外举行这样的论坛。上海美术馆也入选当年新设的“艺术机构”(Art Institutions)单元,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巴塞尔艺博会上的中国艺术机构。
  2007年,巴塞尔艺博会的3位总监和6位评委来到中国,参观中国的艺博会和一些重要画廊。同年,广州维他命空间入选“艺术无限”单元,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巴塞尔艺博会上的中国本土画廊。当年的“艺术无限”单元也破纪录地出现了3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艾未未的《碎片》、曹斐的《国、父》和徐震的《18天》。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馆、收藏家和艺术经营商等自发组织的参观团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6月的巴塞尔。
  2008年,巴塞尔艺博会的主题画廊部分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本土画廊的身影,北京现在画廊的出现填补了这个长久的空白(此前出现的香格纳、文件仓库等或者是外国人所创,或者为中外画廊合作)。参加巴塞尔的中国画廊数量(4家,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6家)和艺术家数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中国艺术品成为博览会上的亮点。……

 

  内地烽烟:这么热与这么冷的艺博会

  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的中国艺博会市场在近几年才开始走上真正的专业化国际化之路,几家走在前列的艺博会也依然走在了艺博会市场的高位,并开始在差异竞争、市场细分和海外拓展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引领着国内艺博会发展的方向。

  专业规范已成趋势
  在成熟的艺术市场结构中,艺术博览会被称为介于画廊和拍卖之间的一级半市场,是通过画廊这样基本参展单元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艺术家、艺术品、藏家的大规模交易形态。而在1993年中国第一个艺博会——中国艺术博览会(后分化为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诞生时,中国具有规范代理制的现代画廊都还是屈指可数,画廊业的缺位使得建立在它基础上的艺博会市场有名无实。
  之后涌现的一批早期艺博会基本以艺术家个人参展交易为主(混杂画廊、美术院校、艺术公司等各种参展对象),如同大型的艺术集贸市场,根本不能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博览会,更无法和巴塞尔这样的艺博会相提并论。直到近几年,中国艺术市场的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画廊业逐渐壮大和走向规范,在此基础上艺博会才出现专业的当代艺术博览会。
  2004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现在改称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简称“中艺博”)作为中国第一个定位专业画廊参加的当代艺术博览会揭开了中国艺术博览会市场发展的新旅程。2006和2007年又分别有“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简称“艺术北京”)和外资背景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加入进来,初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这些“后起之秀”多为基本都是参照巴塞尔这样的国外成熟艺博会模式建立,艺博会不仅以画廊为参展对象,并且对画廊的规范代理和操作水准都有衡量准入,同时以特别策划的展览和论坛活动使得艺博会在艺术品交易之外带有了一定学术教育的性质,并在某种程度上承担发现、引导市场新热点的作用。并且随着参展画廊等级别与博览会的学术水准都越来越高,更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画廊加入,逐渐向国际优秀艺博会靠拢。
  相比之下,一大批仍然停留在“艺术大集市”阶段的传统艺博会,缺乏规范操作和科学的展览策划(常常被诟病为“大杂烩”),无法充分发挥艺博会的规模效应,成交量难有大的提升(往往只有上述中艺博等三家艺博会成交量的十分一或者更少),更遑论学术水准的体现。
  虽然,囿于中国目前艺术市场体制还不健全,尤其是画廊业还没有普遍实现规范代理,与其他艺术市场角色的没有实现有效连接,这种鱼龙混杂的各种参展单位的集合而缺乏有效管理的“传统艺博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存活空间,并且仍在不断涌现(如9月底即将登场的北京艺术沙龙)。但专业规范已经成为艺博会发展方向,并且有不少传统的艺博会也在逐渐向画廊为主的当代艺术博览会转型,如2003年从上海艺术博览会分裂出的上海艺术沙龙就是其一。

  差异细分势在必行

  随着当代艺术在市场上走热,艺术博览会也开始扎堆“当代艺术领域”,除了上述三足鼎立的三个当代艺术博览会,又有不少艺博会市场的新手出现,相同的领域和相似的定位让人担心目前仍然有限的专业画廊资源能否满足如此多的艺博会需求?
  最近有消息传出,北京地区下半年又将有一家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加入竞争——艺术中国博览会(简称“艺术中国”)。将于11月份在登场的“艺术中国”有着特殊的官方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承办),但其定位与同城竞争的“中艺博”、“艺术北京”并无差别,都是专业化国际化的当代艺博会,并且在画廊分布(欧美画廊占20%,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画廊共占30%,中国内地的画廊占50%)上与几乎相同。
  就国际艺博会市场发展的经验,一个地区基本上只能有一个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品牌存在,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几年,中国当代艺博会的竞争将犹如近身肉搏,惨烈异常。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中国”在具体操作博览会上做出了一些有别于另外两家的策略,他们将招展工作的重点放在南方,注重挖掘地方优秀的画廊资源。并且画廊参展形势将以艺术区为单元,这些新的尝试,使它们的竞争演化为一种大方向一致下的差异化竞争,虽然最终难免有胜负淘汰,但至少可以实现一种相对良性的竞争,不至于硬碰硬,落得几败俱伤的结局。
  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时(访谈内容详见专题第三部分),了解到“艺术北京”今年也将有一些新的举动,为接下来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新尝试和新的方向。9月开幕的艺术北京将会把当代艺术中的影像部分拿出来做专门的单元,并且有望在明年扩大成为一个独立的艺博会,这种在当代艺术领域之类再做专业细分的努力方向,无疑也是艺博会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另外,参展国外成熟艺博会市场的经验,当代艺博会还可以有更多的分层,尤其是在大型艺博会周围出现诸多相对小型和区别定位的小型展览,利用大型艺博会的人气争取差异化生存的模式,尤其值得借鉴。诸如巴塞尔艺博会周围每年都会有十个左右的外围展同时进行,如已经有13年历史的有着“年轻版巴塞尔艺博会”“LISTA”,以及2005年新成立的“VOLTA”等。而美国军械库展(Armory Show)周边也有聚集Scope艺术博览会、Pulse当代艺术博览会和la art艺术博览会等外围展。

  亚洲概念正在深化
  “艺术北京”2006年第一次举办时即提出了即“完整亚洲,关注全球”的明确定位,并秉持至今,这点从艺博会三年来几乎一直是中国画廊50%、亚洲画廊30%、欧美画廊20%这样的参展比例可以看出,下半年新亮相的“艺术中国”也是这样的比例和定位。
  去年加入竞争的“上海当代”因为是外资背景和国外操盘手的缘故,欧美画廊画廊比例要比其他几个多,但即便是国外画廊也有许多以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为主营,而且展会推出的“惊喜发现”特别策划也是以发现展示亚太地区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为目标,打得同样是“亚洲牌”。成立更早的“中艺博”则在不断调整中也逐渐向亚洲概念靠拢。
  因为本地市场容量有限,艺博会要想做大做强,必然要向周边区域辐射,直至达到巴塞尔那样的全球覆盖。目前国内几个主要艺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亚洲定位是与国外艺博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也是由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和在亚洲地区逐渐形成的中心优势决定的,但是“亚洲概念”作为一个大的方向,如何避免落于浮泛,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却是有待探索的问题。
  4月底刚刚结束的“中艺博”以后发制人之势率先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探索。此次,“中艺博”在经过多年的调整和酝酿之后今年提出了“展现亚洲当代艺术全貌”的口号,并且这一口号也切实体现在了参展画廊上,亚洲画廊比例比去年增长10%,达到70%,而且亚洲画廊涉及国家更多,尤其是增加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画廊的数量,并且有意无意地预见和引导了新出现的东南亚艺术热。据悉,“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于今年也走访了印度知名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也想在之前并没有很好呈现的“完整亚洲”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同时“中艺博”精心策划的“MAPPING ASIA”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单元,也取得了不错的反映,在发现、推荐亚洲艺术新生力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策划与去年“上海当代”的“惊喜发现”非常相似,都以展现亚洲新兴艺术为目标,但在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MAPPING ASIA”主要由中艺博的参展画廊推荐,然后有执委会甄选;而“惊喜发现”更依赖策展人的力量,尤其是今年的“上海当代”邀请了亚太地区11位策展人来挑选他们所在地区的艺术家,并将艺术家的人数从去年的20位增加到30位,有心将该单元打造成“上海当代”的一个招牌。

  海外招展值得尝试

  虽然目前国内几大当代艺术博览会都以国际化定位,但目前相对称得上国际化的大约只有“上海当代”,甚至有些艺博会打着“国际博览会”的旗号,会场内却看不到一个外国人。
  “上海当代”是上海依博会的延伸品牌,因其背后有着意大利博罗尼亚展览集团这样的外资背景,其艺术总监又是有着前巴塞尔艺博会总监、前主席这样的国际艺博界大腕操盘,得以利用其海外资源为“上海当代”争取到了为数不少的欧美画廊和海外藏家到来,就艺博会的专业性而言,也得到了业内的好评。但中国的艺术市场是否已经足够成熟来迎接这些海外画廊和藏家,却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与拍卖场上西方艺术品难有作为的情况一样,艺博会市场同样存在着中国普遍热衷中国和当代亚洲艺术而冷落西方当代艺术的问题。这不是一个艺博会本身资源整和与藏家服务不够的问题,而是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容纳太多西方艺术品的程度。记者了解到,去年来参展的一些国外画廊虽然之前就抱着开拓市场的开放心态没有对艺博会成交有太大期望,但还是不免失望,有参展画廊反映目前中国市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他们的艺术,至少要五年以后再说。就不免出现去年参展的画廊今年不再出现的情况。
  别说是上海,即便是更加国际化的香港也不可避免面临这样的尴尬,5月底刚举办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2008)也出现了西方画廊带来的顶级艺术品难以找到买家的情况。但是包括“上海当代”在内,的也有部分参展的西方画廊愿意继续用更多耐心来中国培育这个市场,或者根据中国的情况适当调整参展作品,或者推出自己所代理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等等。艺博会主办方这种相对超前于市场发展,搭建国际平台的努力还是值得尝试。

  外来竞争并不遥远
  近几年,业内一直流传着关于国外艺博会是否会来华试水的猜测。目前所知道的一个是关于韩国Harmony & Communication Company基金会赞助、韩国亚洲艺术品公司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去年在纽约举办第一届)日前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有猜测该博览会下次有可能在北京举办。另一个是去年年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巴塞尔艺博会控股公司已经和迈阿密设计(Design Miami)签订合作协议,有可能通过其分支“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和对方合作,共同举办“北京迈阿密设计博览会” (Design Miami Beijing)。中国媒体有借此猜测巴塞尔艺博会由此进军中国。而且同样是世界五大艺博会之一的“巴黎国际现代艺术博览会”(Art Paris)最近已经在迪拜建立了自己的分支。
  而事实是,6月3日,巴塞尔艺博会副总监马克•斯比克勒(Marc Speigler)接受美国Artnet杂志记者采访时,否定了巴塞尔艺博会在中东亚洲地区新开艺博会的可能。他认为虽然对于艺术的兴趣正在全球蔓延,各地纷纷兴起新的艺博会,但巴塞尔很谨慎地认为没有那么多优秀作品来满足一年办三个巴塞尔这样水准的艺博会,因此他们的策略是把新兴艺术市场地区的藏家吸引到巴塞尔和迈阿密去。

  “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的观点:鉴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全世界对中国的投资意向是排在第一位的,外国艺博会必然会和其他产业如手机、汽车等一样进入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进来,一方面与这个产业本身发展的滞后有关,同时也有意识形态控制还有一定障碍。但是如果进入的话,应该也是小牌的国外艺博会先进来,毕竟船小好掉头,像巴塞尔这样的大牌不会那么快行动。
  鉴于韩国本地艺术市场购买力有限,我们猜测像“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这样规模较小的国外艺博会很有可能在近期到邻近处于市场上升期的中国来开拓市场。而像巴塞尔这样的顶级的大型艺博会则在短期内不大可能来华竞争,但是他们吸引越来越多中国藏家到巴塞尔去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竞争。

 

  业内访谈:艺博会市场需要细分——专访“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

  少一些想法,多一些执行力度
  中国拍卖:请您先介绍下“艺术北京2008”画廊遴选情况,组委会的甄选标准。
  董梦阳:甄选工作还在有序进行着,核心画廊去年有117多家,今年我们主动压缩到80多家,在申请画廊比往年增加的情况下,相对提高标准,呈现的入选画廊整体水平会比往年提高。甄选画廊肯定要看它提供的参展艺术品的水准,同时我们会更注重画廊对于自身的定位,希望它是比较注重挖掘和推广艺术家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画店。

  中国拍卖:我们对入选画廊没有一个成立时间的限制吗?
  董梦阳:即便它去年刚成立,我们也会予以考虑。从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何所做的推广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理念是否是我们所推崇的。而且中国专业画廊历史并不长,成立时间的限制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也许今天刚成立的画廊就是明天最重要的画廊,我们需要呈现出它的第一笔是怎么写的。

  中国拍卖:不同国家地区画廊比例分布上是否有变化?
  董梦阳:基本没什么变化,仍亚洲为核心,会坚持下去。中国本土画廊仍然会占到一半。中国当代艺术很受关注,市场表现也不错,我们会继续推动。另一方面,艺博会不仅是交易,交流也很重要。我们也想借这样一个平台,给更多中国优秀画廊一个机会,与国外画廊交流学习,跟国内外的藏家沟通。

  中国拍卖:在主题展、专题展等展览和活动策划上有何安排?
  董梦阳:今年我们有一个公共艺术的主题展,由中央美院的赵力老师策划,邀请隋建国、瞿广慈、向京、曹晖、陈文令等二十多位艺术家展示他们的雕塑和装置作品。这些体量很大的雕塑作品在普通画廊展位很难实现,我们会利用农展馆外部的空旷空间来予以展示,不是像去年那样简单摆三个雕塑,而是真正把它做成一个专业化展览。
  另外我们会将5号馆专门拿出来举办影像北京(Photo Beijing),一个专门为影像艺术设立的单元,我们会邀请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具有影响力的影像艺术画廊,展现当代世界影像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影像单元相配合,我们会和东城区政府合作,在论坛部分安排一个关于影响艺术的论坛,讨论如何收藏、保存影像艺术等问题。

  中国拍卖:主题画廊之外的展览活动似乎比以前少了?
  董梦阳:每个想法做得更扎实是最重要的。想法太多,每个都蜻蜓点水,就流于形式。就像我们每个展览会全是巴塞尔模式,巴塞尔有什么大家都有,但没有一个做得好。大家把它当成一个形式了,好像都是配套的一样,必须带着。现在我们想注重把一个想法做好的问题。

  中国拍卖:去年我们还有很多周边外围展,“艺术北京”也组织了藏家去这些周边艺术去参观,今年还是会继续吗?
  董梦阳:北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放大我们的特点,才能做出跟其他城市有所区别的博览会。去年收到的反馈比较一般,但不能以这一时的表现否定这件事,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做的不够完善,现在我们会觉得少一点想法,多一些执行力度。

  分层竞争更有意义(小标题)
  中国拍卖:“艺术北京”从第一届就提出要打造亚洲艺术的“一站式购物”平台,定位很明确。
  董梦阳:我们从一开始就想要整合亚洲最好的画廊,提供最好的当代艺术品,但今天我们还不能做到。亚洲最重要的城市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博览会,大家都想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各有各的优势,都有可能。我们提出这样目标,是基于很多的事实。北京有亚洲最重要的艺术家,最重要的画廊、最重要的艺术院校、拍卖公司,还有这个城市的底蕴等等,这些优势都是无法复制的,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去努力,就有可能做成最重要的一个博览会,也有很多人看好北京。我们是走一个很务实的道路,用中国的影响力、关注度来整合亚洲艺术,无可否认,亚洲最受关注的国家就是中国,北京。我们要利用这样一个态势来整合。只是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好。

  中国拍卖:您刚才讲的是基于亚洲各主要城市优势的竞争,而现在仅就北京一地,越来越多的艺博会也都开始用这样的概念整合资源,今年下半年将要新登场的“2008北京艺术沙龙”和“艺术中国”也都以亚洲画廊为主,您如何看待这种似乎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
  董梦阳:大家都这么想无可非议,谁能真正实现这个就变得很重要了。往往一个想法不是一个人想到了,一万个人都想到了,关键是谁能完成它。
  我们提出亚洲概念后,每年其实做得也都不好,没有做到完整的亚洲概念。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方向,真正完成它,还是要靠很多自身建设,品牌服务的认可等多方面的努力,以及本地购买力增强。
  我们今年就在考虑一个很务实的事情就是,如何打造适合我们这个环境的博览会?巴塞尔非常成功,但你真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它会成功吗?我想不行。我们不是做一场秀就完了,对这个市场要有一个持续不断的推动。

  中国拍卖:就中国目前的市场大背景而言,是不是很难跳出这样一个圈子去另辟新径?
  董梦阳:现在大家都在一个独木桥上走,而事实是画廊资源和藏家资源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每年参加那么多博览会。这个市场应该就像我们的餐厅一样,有最贵的,也有几块钱可以填饱肚子的,如果大家分层来做,更有意义一些。
  我们明年会把影像部分做大成为一个单独的艺博会,还有一个纸上的艺术博会或者沙龙(经营版画和素描等当代艺术作品),放在秋天,而把原有的“艺术北京”准备挪到春天举行。影像、板块、水彩等这些艺术形式更适宜进入普通家庭,价格方面也被普通大众接受,可以单独推出来去做。可能因为油画之类比较热,大家都要在这么一个地方挤来挤去。

  中国拍卖:目前从数量上讲,国内的艺博会是不是已经开始走向一个饱和?光北京地区,针对画廊又奔着亚洲概念的已经可以数到四五家?
  董梦阳:从某种角度讲只能有一个,从另一个角度讲可以有二十个,可以分层。数量上开始多,但都是在一个层面上。韩国有一个陶艺博览会,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三天能有三十万人参观,比我们的车展人都多。

  中国拍卖:“艺术北京”今年的影像艺术单元算是分区的一种尝试?
  董梦阳:对。影像单元的设立和放大是我们对市场的一个感受和分析的结果,这是市场趋势的问题。
我们这个影像是从媒材的角度讲,还是在当代艺术的概念下,是用影像的形式表现的当代艺术。不是现在拍卖场上那种影像拍卖,只是当照片在拍卖,新闻摄影、瞬间摄影、体育摄影混在一起,呈现一个模糊的概念。
  相比于油画这种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和拥有的东西,影像价位低一些,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这个市场是刚刚起步,我们来做一个推动,今年用两千平米的空间来做这个,先小试牛刀。反映好的话,明年会把它放大做单独的艺博会。

  成交量不是唯一
  中国拍卖:请问您对今年艺博会市场表现有何预期?
  董梦阳:别看我们大灾大难的,大家还是蛮有信心,因为大方向是对的,不会有太大闪失。还会有更多人进来,希望来接触艺术,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这种人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物质财富满足以后的必然。

  中国拍卖:四月份刚结束的中艺博今年的成交额有了40%大幅增长,会不会给“艺术北京”带来压力?
  董梦阳:你说一百个亿都没问题,关键是没有人信的。这是满足大众媒体的需求,大家愿意听到。但博览会是无法统计具体成交额的,它是多重的效益。讨论成交额这件事情本身变得很业余。

  中国拍卖:那我们如何评价一个艺博会举办得是否成功?
  董梦阳:去年参加的画廊有三分之二又来了,走得时候问明年什么时候开,就说明他们认可这个艺博会。这个效益不在于今天真的卖了多少。画廊通过博览会认识了许多潜在的藏家,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

  中国拍卖:艺博会在艺术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董梦阳:基于艺博会这样的规模和形式,它对画廊在短期内有一个集中性的宣传,帮助他们积累客户,销售作品,单个画廊一年也不见得能见到这么多人,而且是有效人群。另外,艺博会也承担了部分学术和教育的功能,比如每年都有的展览策划和论坛讨论。

  中国拍卖:接下来几年,这个市场竞争的局面会是什么样?
  董梦阳:竞争和淘汰。北京和上海只能有一个这种综合性的面向专业画廊的中心博览会。画廊的精力、作品和资金都有限,不可能每天赶场子参加艺博会。还有就是市场细分的问题,在不同层面上,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博览会,满足不同的需求。

  伟大是熬出来的(小标题)
  中国拍卖:是否有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刚刚结束的巴塞尔艺博会的情况?感受如何?
  董梦阳:巴塞尔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有商业,又有能力去推动学术,推动非商业,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的模式也是巴塞尔模式,我们要从自己的商业循环中产生利润,才有能力去推动学术和文化。

  中国拍卖:包括“艺术北京”在内,国内几个还算不错的艺博会和世界顶级的艺博会差距在哪里?
  董梦阳:各个方面。巴塞尔已经有近四十年历史,我们这代人刚出生,还不知道什么叫博览会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出现了。就像我最近看的《野蛮生长》中冯唐讲到的,伟大就是坚持,伟大就是熬出来的。
  当然,巴塞尔这种成功还跟它所在环境相联系,瑞士这个国家六七百年没有战争,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税收更方面都有便利,这个地方有成熟的艺术市场,有真正的藏家……跟人家相比,我们就像一农村的孩子,望着城里的事。
  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要看亚周画廊,要看中国当代艺术,还得到中国来。所以,即便目前是农村孩子,也不能小看,有一天可能会成为领袖。

  中国拍卖:那我们目前不应该向这些顶级的艺博会学习借鉴吗?
  董梦阳:看是要看,看了也就是把握一个方向,剩下的还得做自己的事。有些是可以拿来学的,有些就只能先看着。要是都能拿过来,中国早超过美国了。我们做的只能是努力。

  中国拍卖:中国的画廊业崛起,不断有高品质画廊出现在国际的艺博会,包括最好的巴塞尔等,对于国内的艺博会市场意味着什么?
  董梦阳: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中国画廊现在有能力走出去了,这在过去是很难的,一个是人家的艺博会是有门槛,一个是费用很高,说明我们的画廊在成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画廊能走出去,这样才有交流,才能让外国的藏家看到中国也有很好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会把国外的藏家和画廊带进来。对此,我没有感觉到那么强烈的一个竞争和压力。这不是短暂论英雄的时候,我们能够跟这个市场紧扣着,真正走下去,这是更重要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