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观音堂
您所在的位置: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人类智慧之果”的艺术诠释

2011-04-15 11:11:15          

  “苹果树”:滴水与乾坤的思考

  冬末春始的2009年一月,受画家徐志广之邀,前来观看他在北京观音堂新加坡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举办的油画新作个展。一进展厅,扑面而闻的是一股股油画颜料的“气味”;夺目而视的是一幅幅油画作品的“画面”。随着作品的诱导,其“气味”在不知不觉中淡化、消失,而“画面”却在跳跃的色彩与激情的笔触交织中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张扬。这一幅幅彰显着人文精神、流露着生命激情、探寻着审美意境的“苹果”系列油画作品,让我身不由己地、情不自禁地、心不由衷地进入“苹果”的思考之中:我想,面对这同一题材的系列性的“苹果”油画作品,见智见仁肯定不一,见善恶美丑必会不同,或见激情或见智理,或见人文之精神或见自然之永恒……。总之,滴水透见乾坤之理,早已使人类心目中的“苹果”笼罩在(人类的智慧之果)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气息之中,也使今天的人们面对徐志广的“苹果树”系列油画作品的“所见”、“所识”及“所得”的“结果”肯定不同。

  画家徐志广之所以选择了貌似平凡的“苹果树”及“苹果园”题材,其深层原因是因为作者深知:这既是一个永恒而多解的主题,也是一个融自然文化与人类文化一体的主题。作者之所以要写生与创作“苹果树”作品,其广义原因是因为“苹果”既是自然之“果”,也是人文之“果”,更是作者笔下的艺术之“果”。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作者之所以选择“苹果树”,还因为其“果”是自然与人类的“结果”或“成果”;其“树”是自然与人类的“生命之树”及“生命历程”;其“苹果树”作品是人类人文精神的诠释与生命激情的再现。

  “苹果树”: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面对画家笔下的一幅幅“苹果树”,貌似平常,其实,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苹果树”,而是自然世界、自然生命的象征与寄予,是人类生存乐园、精神净土追溯与写照。

  我们知道,自然,在孕育万物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同时,也建构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本源与家园,也是人类的乐园与净土。因此,人类亲切地称她为“伊甸园”,即“乐园”。传说上帝(自然)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就生活在这个上帝创造的乐园(伊甸园)之中,与之朝夕相伴的还有最重要的生命之树、分辨善恶之树—“苹果树”,这是上帝吩咐既不能摸也不能吃的“苹果”。然而不幸的是,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禁果),知道了善恶与羞耻,随即受到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惩罚。人类从此失去和远离了乐园。没有了生存“家园”,就没有生存的根基,就没有了精神的寄托,更没有了心灵上的净土。于是,人类便一直在寻觅所失去的乐园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伊甸园”的寻觅,是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人类对自然的“伊甸园”的寻觅,是因为快乐的、净土的“伊甸园”永远逝去,人类无不渴望回归自然、纯真、安宁和幸福,使人们更加怀念并憧憬“伊甸园”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自然的“伊甸园”究竟有没有,到底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然的“伊甸园”已成为人类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净土的代名词,对它所蕴含的文化思考与精神寄托的外延要广阔得多。因此,画家徐志广笔下的“苹果树与苹果园”作品,就是借助现实自然中“苹果园”,寓意着人们心目中的自然乐园—“伊甸园”,表达着对人类生存的自然乐园的思考,对人类生命精神的关注,尽可能地让许多人通过“苹果园”作品不时回首瞩望先祖们充满诗意的乐土,人与自然彼此融合共生乐趣。这是画家孜孜以求、长期执著的创作“苹果园”油画作品的深层动机,也是画家表达这种渴望和希冀的情愫。人类生命与精神所寄寓的家园—感受家园,体验自己的生命和探索人类的生命。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画家创作的“苹果树”,是对大自然孕育万物生命的赞美,是对自然建构大美的歌颂,也是对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祈盼。画家借助大自然孕育的“苹果”—象征着万物生命之果、自然“大美”的浓缩之果,以油画的形式创作出歌颂“大美”意境的艺术作品,画家在此的角色显然是表达自然“大美”的代言人。画家在如何表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宏大境界上,是以朴实无华、大言无声的自然之果“苹果树”为切入点,以写生自然的方法,以身临自然其境的体悟,以自然而然、自由无羁的“大写意”方式,以抒情性的挥洒、激昂性的色彩,在执著地、默默地探索着苹果的自然“生命”之源、自然“大美”之境,自然“时空”之无常。力求体现自然美之精神、自然美之气质、自然美之境界。同时,画家又将自己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在作品中巧妙自然地将人融合于天地之中,融汇于具“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中。天地之“大美”、“大真”及“永恒生命力”,凸显在视觉的画中,激荡于观者的心灵。

  “苹果树”:真、善、美的颂歌

  严格意义上说,艺术的最本质精神,就是真、善、美的表现与彰显。对于画家来说,真善美的发现与表现,需要画家艺术慧眼的修炼,需要画家哲理思想的沉积,更需要画家文化精神的自觉。当画家的文化积淀、文化思考,达到了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文化自觉后,其绘画创作由文化自觉建构的深度、高度、宽度会随之而来,其绘画作品的艺术之真、人性之善、意境之美,以及自然的境界、人文的精神,才能得到自由的彰显。

  在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一个久传的话题:说西方文化是由两个苹果而来的。第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吃了,闯了祸,所以我们人类到如今还那么痛苦。第二个苹果,是砸到牛顿头上苹果,启发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第一个苹果,可以说是人类的宗教人文之果—求善弃恶之果;第二个苹果,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之果—求真索智。两个苹果又衍生出第三个苹果,这就是求善弃恶、求真索智的过程与融合之果,即人类艺术之果—求美弃丑。

  “苹果树”,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智慧”的树。人类因偷食了智慧“禁果”,不仅使人类丧失了乐园,而且丧失的是永恒的生命,丧失的是优越环境和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代之而来的是有限的生命,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从伊甸园中得到了智慧。尽管这种智慧是有限的,但人类从中得到了从蒙昧到有知的蜕变。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隐喻了人类由“自然人”走向“文化人”,标志着人的独立、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化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创造、人类的审美追求与人类文明历史从此而始。说人类偷吃禁果是出于诱惑,还不如说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为人类想拥有智慧、想求得真知,即使索智求真的代价是死亡与痛苦,人类还是愿意失去永恒的生命和历经痛苦,来获得智慧与真知。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为之所迷或所食的“苹果”,是求真索智的“科学之果”。由此可以联想徐志广的油画作品主题,说画家表现“苹果”是出于日常写生与艺术创作,还不如说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与审美表现欲。因为画家是在通过平凡而常见的“苹果”及“苹果树”,以朴实的写实油画形式与自我的艺术创作,来诠释与歌颂着非凡的、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象征着人类文明智慧的“苹果”与“苹果园”—人类的求真索智之成果。

  “苹果树”,在西方文化中还是一种“知善恶”的树。她是宗教信仰中的“向善弃恶”象征,也是人类追求和善社会与爱心社会的期盼。《圣经•创世记》载,上帝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告诉他们园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唯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也不可摸”,否则他们便会死。然而,亚当﹑夏娃受蛇的引诱,没有听从上帝吩咐吃了这个“知善恶树”上的苹果,从此他们拥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由此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从文化本体论的角度看,偷食禁果是人向上帝的提升,是一种善。因为“吃了禁果后,便能如上帝一样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而从文化悖论的意义上看,则是人的堕落,是一种恶。由此,偷食禁果的故事成了西方文化与艺术中善恶冲突主题的初始之原型,也是历史上绵延不断的主题。不谋而合的是:西方“苹果”所寓意的任何事物中都具有善恶两面性的哲理,如同中国道家所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已”如出一辙。正是出于这种悖论的、哲理的人类善恶观,使画家选择了这一哲理—思辨很强的、难度极大的题材—“苹果树”。画家所要表达的深层目的与理性思考,一般很难使常人一眼窥见。画家之所以要表现“苹果树”、“苹果园”,其寓意所向的是:人类如果没有分辨善恶的能力,自然乐园的幸福生活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正是因为人类拥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幸福乐园才变得弥足珍贵。人类对善恶的认知都来源于一种对智慧的渴望。人类对由于求善而带来的失善(恶)、求乐园而带来的失乐园所过着苦痛生活,却又由于对乐园的认知、表现而达到一种心理认知上的复乐园,即是说人类失乐园的同时却正是另一种“得乐园”。可见,画家对善恶问题的哲理思考以及扬善弃恶、求真弃伪的追求尽融“苹果树”画面意境之中。

  “苹果树”,在西方文化中更是一种“知美丑”的树。亚当与夏娃,起初二人赤身露体、无羞耻之感的生活在伊甸园中,当两人吃下苹果后,不仅拥有了上帝的智慧与分辨善恶能力,而且由此有了羞耻之心。见彼此都赤身裸体的不成体统,于是摘了无花果叶子来遮羞,打那时起人类才有了遮丑扬美的衣服,才有了求美弃丑的审美追求。由此可见画家的用心、用思与用智:对于人类来说,“苹果树”既承载了太多的自然生命过程的印记,也承载了无限的、悖论的人类文化精神、人类智慧伦理、人类美丑标准。画家之所选择了这样永恒而沉重的人类所关注的题材,其深层的追求与执著的创作,不仅已经不言自明,而且在“苹果树”系列作品已经展露无遗。画家笔下的“苹果树”,可以说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苹果树”与“风景中的苹果树”,也不是单纯的人文或宗教意义上的“苹果树”,更不是孤立的唯美意义上的“苹果树”,她已经是融文寓深刻、艺蕴激情、神喻永恒为一体的“苹果树”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的理想,审美是人类的灵魂,没有理想、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理想追求、没有灵魂再现的绘画必然是“言不由衷、言不尽意”。所以,在当今没有理想、缺乏灵魂、“伪”文化的绘画艺术充斥于世俗化生活之际,绘画开始追求表层的视觉刺激与冲击力,开始肤浅地表现着神乎其神的“观念”与概念泛化的形而上的“精神”,在“创新”的艺术概念驱使下追求着绘画艺术的大、黑、新、怪、丑,其精神的浮躁、文化的浅薄与心灵的空虚到处可见,艺术成了社会的附庸、名利的奴仆,而不再具有任何高尚性、纯洁性和理想性,文化的自醒、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精神更无从谈起。在这样的背景映衬下,画家徐志广笔下的“苹果树”艺术作品,所凸显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哲理的文化思考与独立艺术品格,显得格外的明确与突出:写生、凝化的“苹果树”造型,真情实感取代了做作矫饰,朴实真切取代了浮光掠影;张扬、提炼的“苹果树”色彩,流露出作者对生命激情的执著、对自然净土的无限尊崇;简朴、随意的“苹果树”构图,营造出作者心灵中的人类人文精神与生命激情构筑的“伊甸园”;跳跃、激情的“苹果树”笔触,营建出最令人激动的自然之物境、人生之情境与心灵之意境的“大美”艺术。

  徐志广的“苹果树”艺术展览虽然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却是永恒的;徐志广的“苹果树”艺术作品的幅面虽然是有限的,但让我们分享其人文精神、艺术意境与生命轮回空间却是回味无穷的。

  2009年4月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