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简介
作为日光亭项目2016年的第三回展,“胡庆泰:两部分”由艺术家的一件作品(《不适三节》)以及另一件作品(《弯道图》)组成。它们分别记录了胡庆泰在一段特定的时间之内根据某种外部的、客观的需要而不得不以反复或持续的方式所进行的某些行为。
其中,《不适三节》源自一次意外的伤病事件,这使得胡庆泰必须遵医嘱每天进行复健治疗。这段经验被他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集中地记录和转述,最后呈现为四屏录像,八页笔记和一帧素描。作为所谓“艺术表现”的物质性载体,它们的能见度其实是相当低的,缺乏感官吸引,也阻断了意义的赋予:四屏录像的内容关于且仅仅关于为了锻炼关节而不断重复的四种动作,画面粗糙,单调,封闭,将姿势仅仅还原为最简单的图像陈述单位,同时隔绝了一切可能导向观念的提示性信息;八页笔记则保持被撕下的原状,文字则包括一些描述痛感的片段,以及避免受伤的建议等,既非虚构也不抒情;唯一允许了想像性发挥的是一张尺幅约在127x75cm的单色素描,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三个缓解腰腿肌肉酸痛并且适合入睡的姿势”。组合来看,虽然展厅的白盒子以及实物被印制和处理的方式为它们的作品性提供了背书,但这仍不能避免人们在另一个完全沉浸在生活环境中的地点以医学或保健说明,甚至其他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艺术”造物。
同前者对日常物的摹拟以及对表现性的极度压缩相比,《弯道图》(原名《大王》)则放松了对绘画性,亦即色彩、线条等基本元素的视觉管制,艺术家将每周必经之路切割成尺寸相当的风景卡片,并用放松而富有韵律的笔触和鲜明的颜色表现出来。当然,不同于单纯的水彩小品,胡庆泰在画面上标示出路口或重要地点的名称,这让这批速写看上去更像是某种工作笔记或是另一种线路图,就此区别开与单纯的审美观照物之间的距离。它们仍在另外的语境中同生活发生着粘连。
即便如此,无论是《不适三节》、还是《弯道图》,甚或是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胡庆泰的方法绝不可以被简单的解读为“拉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虽然存在着某些表象的接近。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对象的功能性,从而为艺术家的创造限定了范围,而这种限定正是创作的主体所心甘情愿放弃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里存在着一种妥协和制衡,它们并非功利地导向效果的制造,而是创作的主体审慎与克制的结果:通过极大幅度地降低作品作为视觉呈现物或展览要素的“可见性”,使之缩减至如同日常物一般素朴的程度,来纯化这其中可能是杂芜的信息与干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品中,胡庆泰有意同那种关于“日常”、“素朴”的不加甄别的肯定的简单叙事拉开了距离,因为不管是日常性还是素朴艺术,它们本身并不能天然成立,并进一步作为价值而保证艺术的品质。换句话说,胡庆泰在这里试图建立的秩序,是一次对先在或既成的叙述逻辑的尝试远离。由于警醒的艺术家为他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者说主动介入事先划定了界域,这个主体以谦逊的方式尊重着即将为他所用的素材,既不贬低也不赞美。这些素材来自日常生活中最灰色的地带,但恰恰不是因为这种灰色而被肯定,相反,当它们在分离的空间和给定的时间中,经过展览机制的转换,作为自身的对应物而出现在观众的视阈之中,它们这才第一次具有了意义:这并非来自观众的联想或情感投入,或仅仅源于创作主体的意义赋值,而是一种被打开的,积极的状态:由于艺术家在作品中谦逊地克制了自我的经验呈现、情感投注、意义表达和价值判断,甚至限制和放低了自我的可见度,这些极为私人的个体化经验才因此具有了一种普遍的亲切感,它们揭示了一种阅读、思考和呈现生活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是属于所有人的,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契机,它邀请我们像艺术家一样,基于个人的经验而重新发明了生活。
胡庆泰,1985年出生于齐齐哈尔市,200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关于日光亭项目
始于2012年的“日光亭”项目以泰康空间二层展厅为场地,旨在为艺术家实现具有整体性和实验性的个人项目提供更加灵活机动的平台。2016年“日光亭”项目重启,一方面延续了对不同项目方案的差异性的尊重和开放的思路,另一方面则尝试以最大限度保留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在因地制宜时所带入的不确定感和连续性的结合,通过呈现艺术实验的复杂性以打开多样视界与丰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