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阿芳,陈娟美,程默,楚英,戴戈之,邓雪峰,董文茉,杜修贤,范傑,高帆,高满林,韩磊,冀连波,侯波,蒋铎,蒋国良,李致铭,刘铮,吕厚民,罗洋,马六明,孟庆彪,孟昭瑞,峻岭,钱嗣杰,任曙林,时盤棋,石少华,王式㝉,吴鹏,吴印咸,吴化学,杨吉祥,姚经才,詹耀福,张大力,张海儿,赵嘉源,郑景康,政纯办 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宝昌照相馆,大北照相馆,东风照相馆,国际艺术人像照相馆,汉口启新照相馆,杭州二我轩,红旗照相馆,华芳照相馆,昆明图片社,昆明军区政治部,昆明人民照相馆,南京光华照相馆,容丰照相馆,上海大都会照相馆,上海光明照相馆,太芳照相馆,天津英昌照相馆,天津鼎章照相馆,同生照相馆,王开照相馆,武昌光华照相馆,武昌荣康馆,中央新闻摄影局,新华社 等
作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脸占据了无比重要的成分,当人们的身体/裸体被包裹在衣物里边,辨识与区别人的显著特征就只剩下面孔。裸露的面孔成为赤裸身体的必要对应物,脸的首要地位不言而喻。对身体的歌颂或警觉(包括脸)早就是艺术与文学的重要命题,尤其在造型艺术领域,作为阻隔无法抵达的本质的表象,脸,“无Bì奈Xū”成为画家、摄影师们,包括后来的当代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一道藩篱与屏障,乃至把它视为一个富含政治性的话题与空间。
19世纪中叶摄影跨进艺术之门,自然地接续起对于绘画来说永无完结的肖像塑造与记录。肖像照——通过相机神圣的恩典给表象——人脸——裸体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意即可辨识的阶层、身份乃至种族优越感。在数码时代来临以前,照相机一直都作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制像工具而代表了一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力量。通过照相机捕捉、记录和留存着人们的影像,经由这超常力量的中介,这些形象被圣化,经过时间的加持,它们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历史。这些面孔经常将我们带入一种复杂的关系,吸引我们追溯它的流动:在政治与凝视之间,在档案和遗忘之间,以及像季风一般随时变化的潮流之间……
本次展览作为泰康空间摄影研究项目,所选作品基于泰康收藏丰富的影像档案的一部分,从20世纪后半期直至千禧年之后,时长跨越一个半世纪,这些形态各异的肖像,实为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精神演变的谱系图,也可视为历史表情跌宕至今形成的一幅缩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