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宏宝堂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安徽
您所在的位置:宏宝堂>画廊动态>正文

北京城区合并的文化脉络

2011-04-15 11:13:42          

  依据古都中轴线,南北打通后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上疏通了经脉。南城一直引以为傲却有些孤芳自赏的文化遗存,也有了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

2009年10月15日,北京大栅栏西街保护修缮工程全面完成,正式开街。图为一位工作人员在摆弄老式照相机

  2009年10月15日,北京大栅栏西街保护修缮工程全面完成,正式开街。图为一位工作人员在摆弄老式照相机

  北京城区合并的文化脉络

  6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撤销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东城区;撤销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合并前“东西文武”四大城区,勾勒出明清北京城“凸”形城廓,与老北京旧城的核心地带“重合”。而依据古都中轴线,南北打通后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上疏通了经脉。南城一直引以为傲却有些孤芳自赏的文化遗存,也有了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

  主笔◎吴琪   实习记者◎林楠

  “宣南文化”的标题会不会没了?

  白天没有演出,戏楼子里的光线有些昏暗。两层的戏楼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七间,后带扮戏房五间,湖广会馆戏楼是中国最古老的室内剧场之一、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之一。近900平方米,有着54平方米的舞台面积。戏楼是木结构井字台的设计,宫灯高悬,雕花围栏井。演员不用任何扩音设备,全靠一副好嗓子,声音能够清晰到达戏楼每个角落。大厅屋顶的两条九架大梁在民间建筑中极为罕见,跨度达到11.36米。在清代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五月槐花香》中出现的场景,一般人花上10元钱,就能进到戏楼和博物馆参观。位于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在清道光年间全面改建,1996年大力修复后重开,修旧如旧的老宅子仍旧散发着1830年的气息。

  在原宣武区两广路与虎坊路交叉路口,当你进入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会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老会馆仍然有呼吸,西部改成了饭庄,桌椅在小阁和爬山廊铺展,戏楼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两三场演出。每个周六上午,原北京京剧院的李世英从1996年发起的对国内老票友的赓扬集票房,请些京剧角儿过来做示范,老先生们若兴致高能唱到中午12点多。票价只有10块20块钱,年轻人和小孩儿没地方了就站在那里看。老宣武的历史停留在了湖广会馆里,本刊记者是周三上午10点过去,会馆门口的停车场已经满位。

  “西城区与宣武区这么一合并,北京南城不少人开始担心宣南文化的去处,宣武的名称如果从区域中消失了,宣南文化会不会没有了依托?”新西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洋与本刊记者说起这个话题,提起他看到网民表达对宣南文化的留恋。“事实上,两区合并覆盖了老北京绝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存,北部的皇都文化与南边的市井文化,可以在一个总体框架下,发展得更好。”

 

  许伟则告诉记者,设立新的西城区和东城区,在地理上打通了老北京南北的文化脉络。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区域规划,将原属于内城的老城区分为了东城区和西城区,南城被分为宣武区和崇文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世仁说,清初实行满汉分居,规定内城中只准住旗人,因此明清会馆几乎全在外城。又因中原和南方各省人员进京,最后都要经过涿州,然后向北过卢沟桥,进广安门,绝大多数人便就近停居宣南,形成了丰富的宣南文化,也是原宣武区最大的特色。

  “宣南”是个地理概念,明时指今天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的“宣南坊”,清时逐渐把宣武门以南的地区都叫做“宣南”。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史研究会理事赵珩向本刊记者说起宣南文化,趣味十足:“像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他们这些人都是宣南文化的主将,他们为什么在宣南活动,比如陶然亭就在这块儿? 因为北京那时候故宫你不能去玩儿吧,北海不能去玩儿吧,只有陶然亭那周围可以去玩,有点湖啊水啊亭台楼阁啊。这些文人雅集得吃饭休息游乐,它就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商业,为文人服务的,比方说琉璃厂,或者书肆业、文具、南纸业,这南纸涵盖的就是笔墨纸砚。文玩业,这些人还得玩儿啊,买点古玩字画啊。那么它整个的一个氛围形成了一个宣南文化。”

  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说北京城布局是“东富西贵,南贫北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光器告诉本刊记者,“南贫”是指是因为清朝建外城,平民老百姓只能住在南边。“北贱”主要指西城区北部的什刹海地区,元朝时候是漕运码头,人们水路进京的地方,也是老百姓活动多的地方。

  原西城区与宣武区,是北京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的历史城区。宣武有悠久的北京建城和建都历史,北京建城于公元前1045年,从金中都算起建都则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考证,就在宣武区广安门内外一带。老西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赵珩看来,纯粹的宣南文化到了清道光以后,随着内城的开放和清朝科举制度的消失,就基本上没有了。

  但是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张一元的制茶技艺,抖空竹这些技艺留了下来。还有小吃,比如南来顺,爆肚冯,奶酪魏,羊头马这些东西,还有清乾隆年间的小肠陈,全都在宣南。董光器向我们提到,老宣武区的斜街很有名,大栅栏、天桥等很多宣南文化都与斜街发生关系。那是因为元大都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往东北迁移,而金中都形成的衙门商业等布局不可能一下子废止,所以就出现了连接金中都和元大都路线的斜街,用胡同来串起两个朝代的痕迹。

  1995年宣武区在一批文史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宣南文化的概念,包括士人文化,民俗文化,会馆文化,戏曲文化,民族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故居文化等。本刊记者参观宣南文化博物馆,仍能清晰看见宣南文化对南城的影响。赵珩说,传统的宣南文化过去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人们还留有宣南文化这个词,宣武门早没有了,宣武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现在没有了,可是宣南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和它的区域特征,还会长时间延续保留在人们头脑中。

 

  北京的区划历史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在规划专家董光器看来是个很好的思路。因为过去四个区面积都不大,用地局限,一些想法很难实现,合并后能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旧城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西城和宣武合并后,西半部形成整体。比如原来西城的金融街,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没地了,不好发展。西城区的经济要增长,也不可能光靠一条金融街来支持,所以他们建立德外园区,做成高新技术产业区。宣武区的广安产业园还有用地,合并后可以互通有无,在高新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方面统一安排,避免重复建设。

  解放初期的北京旧城区,仅是内城和外城就沿用了原来32个区的划分。赵珩告诉本刊记者,小区划向大区划发展是个必然。明代北京的行政区划是坊巷制,继承了唐代的很多东西,用木栅栏去划分区域,所以北京如今还有地名“大栅栏”。从清末开始有警察厅,把北京的这些区域划归不同警察厅来管,民国时期就延续了清代的做法,称为北京警察内厅和北京警察外厅。内厅和外厅又划分成若干个区,比方说北京的内二区,内三区,内四区,内五区,外二区,外三区,外四区等。当人口流动性很小的时候,不同区域的人有时候能从说话发音上区别开来,“比如同样回答一句‘我去买点茶叶去’,叶字儿那个音很突出,那就是北城的人。你要到了南城,干嘛去您呐,买点茶叶去,那叶字几乎吃掉了”。

  过去的珠市口大街,街北富贵,街南低贱,街北的学徒不能去街南看戏。话剧《天下第一楼》里的一个伙计,到街南去看了一次戏,就要被开除。因为像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这样大的商号的徒弟,在入商号的时候都要写保单,都得有保人,必须守店规。跑到街南看戏被认为是自甘堕落,街南小剧场的演出有很多脏口。

  核心区是北京的首善之区,不可能搞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区,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常有冲突。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西城区文史学会会长许伟曾任西城区副区长,他向本刊记者讲起原西城区的经验:“你在保护区里就是要赚钱,那保护肯定是不地道的不规范的,而且会受到影响。西城就是这个经验,该建设的地区建设,该保护的地区保护,由于新建设区域搞的比较好,所以能够把经济实力投入到保护区里去。”

  原宣武区虽然有着非常好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总体经济实力不足的前提下,文化开发并不太容易。董光器认为,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南城在城市功能的调整上有失误。“那时候马连道有很多国营仓库,是北京旧城区物资供应的大基地。国营仓库随着计划经济的逝去而极度萎缩,规划专家曾建议在马连道发展物流业,弄成北京的物流中心。但是国企倒闭、职工下岗这些迫在眉睫的事情,使得很多厂子搞起了房地产开发,大片民宅建了起来。其实那一片是从南边进北京的门脸,楼房建多了不一定合适,但是当时一切变化都很快,当时有当时的实际情况。”

  为何北京北中轴随着亚运村、奥运村的发展很快成熟,南中轴的发展却迟迟不见动静?董光器说,“城市规划其实也是看市场经济的作用,没有人愿意投资你那个地区,你就发展不起来”。南城在上世纪90年代原有产业快速萎缩,又没法发展大工业,莲花池水系周围是高密度的建筑,不像什刹海地区,周围还是四合院和名人故居,自发地发展起来酒吧一条街。“什刹海和南锣鼓巷现在开发很成功,但都不是我们规划部门的主意,是自发干起来后政府合理引导的,所以城市规划要随着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原西城区是大量中央机关所在地,历史上的皇城府邸也多,重要的历史文物比较容易得到保护。许伟向本刊记者提到,比如恭王府,按照当年周总理的要求,由文化部直接来负责搬迁开放。像历代帝王庙、李大钊故居,都是由西城区政府负责,搬迁学校、居民后向社会开放。西城区政府将它们变成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保证生存。“这当然也与西城区的经济实力有一定关系。”

 

  许伟说,与外人想象的不同,原西城区的旅游经济收入并不大,旅游财政只占区级财政收入很小的一部分。恭王府一开始旅游发展得不太好,随着有和珅形象的电视剧出来后,这个大贪官的府邸一下子变得很热门,旅游好起来了,维修也就有钱了。像什刹海地区,老百姓爱来,“但我们也不会说对参观收钱,你进到这个区域就得给多少钱。保护区实际上就是保护历史文化,就是投入要大于产出”。许伟眼里看到的是更广范围的收益,“人家来北京看什么,不是看你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人家来看皇城、王府、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有人来北京,就带动了交通、餐饮、旅游、商业”。许伟一再强调,“赚钱不是在保护区里头的遗存里赚钱,是到现代化的经济建设里赚钱”。

  湖广会馆的标本意义

  会馆和名人故居是串起北京南城文化的一张地图。清代建立内城后,汉官、进京赶考功名的文人以及买卖人聚集南城,正阳门以东因崇文门为京城总税卡,多为商人停居之处。所以正阳门外西边的宣南地区会馆比较多,东部则以经商为主的山西籍会馆最多。

  在所有会馆中,湖广会馆是至今保持最完整与经营最好的会馆。新西城区宣传部长刘洋看好它的公共服务性,老百姓喜欢进去吃饭听曲儿,老文化活了起来。其他除了安徽会馆、中山会馆、佑圣寺、正乙祠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目前多数会馆仍是大杂院。

  北京湖广会馆副总经理张亚君告诉本刊记者,1993年他来到这里时,会馆被周围乱搭乱建的卖布头、卖烧饼的小门脸遮住了模样,戏楼变成了摇摇欲坠的仓库,文昌阁里边住着某单位的33户人家,一片破败。北京市政府从1987年决定修整该馆,1993年修复工作正式开始,建筑与文物保护专家王世仁现场指导。张亚君向本刊记者提到,湖广会馆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修,戏楼当时已是危楼,工人把顶子卸了下来,能不能用要经过文物局勘测,能用旧的就尽量使旧的,不换新的。虽是老楼,在改造时加入了空调和集中供暖,让人们感觉更舒服些。

  1996年的5月8日戏楼先开,1997年4月26日开了餐饮,1997年的秋天开放了北京戏曲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主任李思告诉我们,杨小楼先生在《长坂坡》中饰演赵云所穿白袍,在“文革”中保持了下来,开馆时候,其孙子杨长秀捐给了北京唯一的戏曲博物馆。

  湖广会馆开馆后又得琢磨着怎么让人们愿意进来,刚开始他们找北京京剧院合作,每晚京剧演出很受欢迎。有意思的是,张亚君说,国内讲听戏,国外讲看戏,看不见就着急,木结构的老戏楼又有很多柱子,视线上受些影响,所以为了照顾外宾,基本每场只坐230人左右。

  张亚君说他刚来到湖广时,看不懂京剧,不知道该如何叫好。好在会馆第一任领导许立仁是梨园世家,给大家耐心说戏。等到张亚君等人学会叫好了,外宾来看文戏时,不知如何喝彩,他们就开始领好。

  湖广会馆虽然是个老戏楼,考虑到外宾较多,很早就建立了中英文对照的显示屏,还有日语同声传译系统。可是张亚君他们发现,老外又看戏又看字幕忙不过来,他们基本爱看猴戏,“不能让外宾觉得中国就剩一个猴了,中国的剧目是很多的,各行当的生旦净末丑,花脸戏啊旦角儿戏啊武戏啊,所以在剧目安排里面,像刀马啊,三岔口啊,小武戏表演啊,这样选了56折戏,我们跟剧团把剧本要过来,请戏校,请翻译。” 然后将这些资料刻成盘,把剧目,历史,介绍,为什么这儿勾红脸儿,那儿勾白脸儿,包括湖广会馆的介绍编在一起。外宾来了之后戴上耳机,前边有电脑,把当天晚上演出的剧目调出来,他们一边儿看一边儿听,比较好懂。

  让文物保护专家王世仁感到自豪的是,这次成功的开发,政府早期只投入了不到200万元,其他2000万元的投入由天桥地区开发公司独资,经营得法。2000年左右,原宣武区为了把区属的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叫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像风雷京剧团、大观楼电影院、中华电影院、湖广会馆、琉璃厂、厂甸大楼、清秘阁、宏宝堂等都归这家文化公司来管。

  而今天要像湖广会馆当初那样修缮古迹,成本就大不一样了。宣南文化博物馆的王先生告诉本刊记者,2002年,宣武区委区政府用了2亿元复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椿寺,在复建长椿寺的基础上建立了宣南文化博物馆。拆迁搬迁了447户居民,“就这个大雄宝殿里原来就住着12户人家”。宣南文化博物馆免费接待游客,运营由宣武区财政全额拨款。

  规划专家董光器说,原宣武区还有约6万户住宿条件比较差的百姓,占到全区人口的近1/10。保护古迹必须和疏解人口结合起来,而原西城区在迎接奥运期间的胡同整治,也可以给南城的逐步发展提供一个思路。

 

  宣南文化的产业化可能

  半年前刘洋到宣武区区委任宣传部长,一下子就被宣南文化的丰富性吸引住了。可是他发现,宣南文化遗存的现状缺乏细化的统计研究。“我告诉做宣传工作的同事,我要知道‘三个数字’,第一,宣武历史上有过多少个会馆和名人故居;第二,目前还剩下多少个;第三是将来咱们重点保护的多少个? 他们经过一番调查,我得到了具体数字。宣武历史上的会馆与故居是360多处,现存一百余处会馆和名人故居,其中同乡会馆92处,工商行会9处。从地点上看,大栅栏31处,天桥9处,牛街10处……”历史上曾有27个省级行政单位在京设会馆,其中24个在宣武。“我想,我们能否做到一馆一特色,一馆一功能,馆馆有味道。我们能不能以某个时间点为标志,比如清代康乾盛世时,宣武有多少个会馆?或者是宣武历史上会馆最多的时期,同时存在多少个会馆?”刘洋说。

  西城与宣武合并后,刘洋任新西城区区委宣传部长,准备把调研工作借着合并的优势,细致地做下来。会馆目前的重点是收集史迹资料、老照片和保护实物。“首先建立中英文网上博物馆,给宣武区历史上曾经有的360多处会馆建立资料库,保存每个会馆最辉煌时期的照片、历史情况和资料。其次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会馆,我们考虑是否可在原址给它们做标志,比如此处是‘某某会馆旧址’,有照片和会馆简介,哪怕旧馆只剩下墙上的几块砖,我们也给它保留和标志出来。另外50多个有保存价值的会馆,我们会一一修缮,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刘洋说,会馆修建的方案将全球征集,开国际研讨会、通过国际招标来发展会馆经济,“会馆和名人故居是公共文化资源,将来修缮保护开发利用,都要由政府主导,采取多种方式运作,不论谁获得了使用权,都必须保留为公众服务的功能,至少腾出5~10平方米建一个博物馆,让每个老百姓都可以进得去,有的看”。

  刘洋说,新西城将修缮的会馆和名人故居,可能按照四个方向来建:低碳,北京在老建筑方面的低碳样板;科技,采光、建筑材料等运用高科技;宜居,采用古建筑的“微创疗法”,让会馆在采光、上下水方面做得更舒适;文化,就是要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建筑和文化信息,深入挖掘其内涵,植入文化元素,增强会馆、名人故居的文化吸引力。

  北京城依水而建,广安门是金中都的老中轴,明清都城北建后发展出现在的新中轴。新西城贯穿了南北特色的宣南文化与皇都文化,此次“四区变两区”的区划调整,是把原东城和崇文、西城和宣武两两相加,这一调整仍以中轴线为界,可喻为“古都双翼”的新格局。

  “老北京文化并不是低俗的市井文化,恢复老北京传统并不是完全展现旧貌,不应该以市井文化代表北京文化。”文史专家赵珩说道。规划专家董光器也非常赞成提升文化内涵,他告诉本刊记者:“赵本山将二人转提升了一个层次,恢复文化不等于完全重现旧貌。”而作为官员的刘洋说,新西城计划将天桥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百老汇”式的演艺产业区。如今天桥已经有十来个剧场,但是相对零散。刘洋说,北京交响乐团看中了这块地方,想建永久性的演出场所。现在中央芭蕾舞剧团在天桥剧场演出。天桥剧场、德云社、天桥乐杂技、工人俱乐部、湖广会馆都在一块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儿都有,我们可以把它建成首都演艺区,演艺的表演与交易区,让传统与时尚、古代与现代有机结合”。

  像琉璃厂这样的古玩市场,合并后的西城区可以借助更大的视野和实力,将之打造成艺术品拍卖的交易中心。刘洋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琉璃厂作为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聚集区,作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被打造为文化资源再开发利用的品牌。“比如我们设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集中在大栅栏、琉璃厂一带,由政府帮他们建工艺传习所和工作室,由中介机构和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包装、宣传、销售等服务,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专心地制作工艺品,展示‘非遗’工艺,专心带徒弟将手艺传承下去”。■

  文史专家赵珩说老北京

  琉璃厂培养文化人

  在辽代曾作为窑址的琉璃厂,在清代真正兴起时与科举制有密切关系。卖笔墨纸砚及附带印泥的南纸业和书肆业是琉璃厂刚刚兴起时的主营业务。起初琉璃厂以卖闱墨为主,即上一场科考留下的最优秀的范文,供考生了解科考形式和科考文章体例,作为应对科考的重要参考,类似于现在的教辅,真正好的古书和善本都与琉璃厂无缘。

  直到一些爱好文玩的文人官员开始在琉璃厂聚集,繁荣之势初现,南纸业发展为文玩业,闱墨演变为高精尖版本的书业,至清代末叶以前,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到外地来京的官员举子等造就了琉璃厂的兴盛。

  琉璃厂是文化人的培养地。很多只念过三四年私塾的书业从业者,在琉璃厂店铺的熏陶下成了学问大家。店员在掌柜的吩咐下到客人府上送书,便有了接触好书和文化人的机会,久而久之,读书写字,作诗画画,甚至仿古人真迹都不在话下。我国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相当一部分都出自琉璃厂。有几个琉璃厂的伙计字写得非常好,图章什么都是邓拓给刻的,能作诗,能画画能写字,甚至能仿古人,所以一个文化环境,一个文化氛围是造就文化人的地方。

 

  大栅栏和八大胡同

  与今天的状况不同,大栅栏在整个清代属于比较高档的传统商业区,同仁堂,八大祥,内联升等有名的老字号沿街林立。大栅栏的形成与北京清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有关,历史上任何朝代,“前朝后市左祖右庙”是构成城市中心的必备概念。清代内城商业稀少,位于外城的大栅栏便成了商业集中地区。

  沾大栅栏商业的光,旧时的八大胡同就在大栅栏和琉璃厂之间的地方。作为京剧起源地的韩家潭胡同,后来改为王广福斜街的王寡妇斜街,以及赵锥子胡同都是八大胡同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封闭妓院,八大胡同成为居民居住的四合院或小院儿,如今已破败不堪。

  戏台茶园

  戏台和茶园是老北京看戏的主要场所。

  戏台分为宫廷戏台,王府戏台和会馆戏台。其中80%的会馆都有戏台,除会馆戏台外,同业公会戏台也有戏曲演出。同业公会由同一行业人士集资建立,曾位于北京崇文区的织云公所,就是纺织业同业会馆的代表,如今已荡然无存,唯一沿存至今的同业银号会馆正乙祠,目前正在停业修缮中。

  除会馆外,茶园也是老北京的营业性剧场。由清中叶以前的喝茶为主看戏为辅,演变为后来的看戏为主,喝茶为辅。茶园剧场每场演出6个小时,是今天的两三倍,由于清代以前没有舞台灯光照明,演出通常从10点持续至16点,观看者众多,剧场秩序混乱。剧场中扔手巾板儿是北京一大特色。蒸过的手巾洒上花露水,由伙计隔着众多人头从剧场的一角扔到另一角,叫一声“手巾板儿”,张飞蹁马等各种姿势常引得观众叫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