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研发人员就是一个新领域的最早开拓者。独立策展人虽然不能说直接创造了新资源,但是他们的先锋角色带动了艺术新星的出现。当张晓刚等人的作品在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会迅速飙升的时候,已有聪明的藏家开始关注“下一站天后”的出现。冯博一先生在谈到今天的策展人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时,感慨良多。
艺术与市场的博弈
冯博一说独立策展人必须具备一种非商业的精神,才能保证艺术展览的学术品位。策展人有两个作用,第一,通过策划展览体现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判断。第二,通过策划展览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一位优秀的策展人只有突破商业的诱惑、保持一种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进程变化的独特判断,才能做出富有新意的展览。他跟艾未未合作策划的“不合作方式”,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具有前瞻性的东西往往不会很快被接受,如同九十年代初先锋艺术家方力钧、张晓刚等人也是无人知晓的。策展人作为艺术家与社会、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媒介,他们将新艺术走向的思考带给大众。只有这种不断的探索才能成为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艺术家追随潮流,策展人迎合趣味,那么就使得策展人的独立性丧失。但一旦这种新走向被市场接受,资金会用最快的速度介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策展人和艺术市场在进行着博弈。
新力量蓄势待发
进入21世纪以后,年轻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审美趣味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冯博一认为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有许多艺术家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另外一方面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蕴含的符号资源。但在最近这些年,大众对政治性、宏大叙事性的艺术有淡漠的趋势,即艺术的意识形态化已经越来越弱。仍然继续利用这种符号进行创作已经过时,应该关注的是一种新的艺术动向的出现和发生,以及它们怎么样表现。
“我觉得将来的新动向是强调个体自我的发展、自我形象的完善,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在谈到对将来艺术动态的预见时,冯博一这样说道。新一代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凸现在虚构的形象之上,他们把个人的生命建立在一种年轻的性感的身体之上,呈现出一种自我完美的象征。这种象征是对未来的一种自信,而这将是一个很大变化。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不再像九十年那样强调反叛、反讽、嘲弄、调侃,而是更注重自我形象的一种丰富、一种完满、一种唯美。这些新风尚的艺术家无疑成了冯博一眼中的新兴力量。
藏家密切关注
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实在是受到西方收藏趣味的影响太深。在问及这种新的艺术力量能否被收藏家认可的时候,冯博一回答道:现在有一些藏家比较关注年轻的艺术家。一方面是因为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作品太贵了,很难拿到作品。例如方力钧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当红,这样一种历史经验给一些藏家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真正的收藏家注重的是全面,收藏艺术品本身实际上也是收藏美术史。例如希克的收藏不单纯是个人的喜欢,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为了延续这样的一个线索自然也会对新的艺术家感兴趣。
策展人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艺术市场的繁荣,多元的资金来源,都为独立策展人实现计划提供了可能性。许多商家希望通过与当代艺术展览合作的方式提高知名度。虽然策展人最希望的状态是双赢,但很多时候,都以失败告终,策展人不得不对商业赞助说:想说爱你不容易。曾经操刀策划过2005年成都双年展的冯博一深有体会,当时因为合作方的变故,致使整个展览受到影响。“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够完全跟着商家走,否则就丧失了一个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冯博一说到,“合作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态度。”这种局面也反映出目前真正适合策展人活动的空间很少。虽然今天画廊多了,愿意赞助艺术的商家多了,但是真正的非盈利性艺术空间、艺术基金会还是太少了。
下一篇: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大型艺术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