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逸品堂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30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山东-青岛
您所在的位置:逸品堂>画廊动态>正文

从艺术博览会看中国画廊

2011-04-15 11:15:46          

  近年来,由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艺术博览会风起云涌,作为艺博会大舞台上的主角———画廊,通过艺博会这个盛大的活动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不断将自己的形象推向大众。如今的画廊,从形式到内容,已经日益被广大民众所注目与了解。

  作为经营艺术品的行业机构———画廊,深受社会经济与当地民众文化素养的影响,往往总是在经济较为繁荣、生活水准优越、市民文化素养较高的地区涌现。根据对各地艺博会参展画廊情况的统计及有关资料,北京、广州、上海三地无疑是中国画廊比较集中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气候。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彼此收藏群体的不同,决定了三地画廊的风格与经营模式各有千秋。因为在当今大陆画廊平日经营中,收藏家的口味与需求往往决定了画廊的追求方向。

  三地画廊概貌

  中国的艺博会是各地区具有代表性和相当规模的画廊展示自己形象与家底的场所,我们可以从三地画廊群体在艺博会展示并销售的作品中来分析一下彼此收藏群体的口味,并从中来得知三地画廊在经营思路、方针、手段上的差异。

  广州毗邻港澳地区,又是中国画“岭南画派”的发祥地,收藏群体受中国传统欣赏习惯的影响,加上民族心理沉淀意识的因素,画廊经营的作品往往均以中国画为主,如广州的逸品堂,硬件设施包装上不仅极具东方古典情趣,还聘请了广东美协主席、著名中国画家林墉任艺术总监,所代理的画家也多是广东本地名家。

  地处全国政治与文化中国的北京,驻京的外国使馆官员和其他外籍商务人士,加上这些关系所延伸过来的国外买家,则是北京各画廊的主要客户。北京除了像荣宝斋这样的经营传统古字画的老店,还有为数不少专门经营当代艺术品的画廊,如春夏一翰墨画廊、红门画廊、四合苑画廊、新梓堂画廊等,他们经营的作品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所代理的画家也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具有前卫风格的艺术家。这迎合了国外收藏者偏爱现代艺术品的收藏趣味。

  作为有海派传统的上海,他们的画廊具有海纳百川,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艺术品同时并存的特点。尤其是在上海艺博会从97年举办以来,不少艺术品经营者对上海日益国际化的城市氛围,有着深厚收藏潜力的艺术品市场充满了兴趣。一批经营面积较大、硬件设施较为齐全、经营知名度较高艺术家的画廊不断涌现。尽管也有画廊在竞争中难以维持,关门大吉,但上海画廊的总体数量与档次仍在调整中不断上升,并在几条富有文化传统与底蕴的街区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有“文化出版街”之称的绍兴路,不足三百米的路段就有角度画廊、东海堂、迪画廊三家画廊;在安福路上,就有龙人画廊、海菜画廊、新城市画廊、小雅画廊、童心斋画廊五家水准与形象颇为整齐的画廊。

  由于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从上海画廊所代理或签约的画家来看,似乎没有特别强的地域性质,几乎包括了来自天南海北的画家,如世博画廊,将北京的青年画家夏俊娜和四川的何多苓等作为主打的品牌;华氏画廊代理的画家不仅有上海本地的王向明,还有罗中立、许江、何红舟等外来“大牌”画家;国友画廊专门代理桃李满天下的中国美院校友的作品;大剧院画廊则将美籍华人画家梁鸣健和西北油画家王胜利纳入自己的旗下。

  上海各画廊在自己的经营特色上,还努力在画种经营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比如迪画廊专门经营水彩画作品;鼎杰画廊、华萃艺术中国一心经营中国画;东廊艺术、顶层画廊、香格纳画廊则专门经营比较现代和前卫风格的艺术品。

  中国画廊的特点

  文化定位与追求尚不明朗 目前中国大陆的画廊,经营者很难决定先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然后再去追求,或者是先确定自己的追求然后才去定位。在究竟是生存中求发展还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问题上,似也没有多少可以从容选择的空间。众多碍于现实的画廊业主选择了先安身立命,然后寻机壮大的经营方针。目前从上海的画廊业来看,为了生存,很多画廊还不可能根据西方艺术市场百年来形成的一套很完整很成熟的规范操作模式去运营,或按照自己的理想境界去经营手下的画廊。急功近利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因为在艺术品消费尚没有形成气候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画廊仅仅是纯粹依靠销售艺术品来生存,那么如果没有特别的机会(如个别画廊因为有企业收藏大户的委托而生意特别兴隆),那最多也就是勉强糊口而已。所以很多画廊为了生存,基本上是高中低档作品同时经营,用一个画廊业主的话来说,只要能赚钱,不让画廊垮掉,什么好卖就卖什么。

  而且有些画廊在画种的经营上也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比如杰画廊,原先只经营油画,但现在觉得中国画的市场似也有利可图,于是就将戴明德、曾红等国画家纳入麾下。就连百年老店朵云轩,也跟上了市场的步伐,一改原先只经营古画的传统,从中又派生出了飞虹画廊,开始经营西画。

  目前众多画廊就像一位画廊业主所说的那样:尽管装潢得很漂亮,但无非也就是一个商业性的画廊!对画廊来说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底蕴的建设与积累还是一片空白。他举例说:若在国外,一般说起一个知名的画家,总会习惯地联想到他是哪个画廊所推介出来的……但在当今中国的画廊,虽也有与画家进行签约的,但形式上还是属于比较松散型的,而且急功近利的经营方式占据了主流,画廊业主很难有大笔资金为自己所经营的画家进行包装与宣传。

  支撑画廊基础的还不是艺术品 目前很多有相当规模的画廊如现在的IT公司,似乎都有自己的投资商,或者是“三产”等副业。不少画廊“因地制宜,生产自救”的方式中比较常见的有:画框生产、广告设计、装潢工程等等,或者在有档次的总部之外,同时再开设一些分店,总部销售签约画家的原创作品,分店则卖印刷品与其他装饰品。以副业来养正业。这可也是初级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收藏家在哪里 虽然这些年来,三地的画廊纷纷建立,似乎给人以艺术市场开始往红火方向发展的乐观印象,但作为苦苦支撑着门面的画廊业主,其个中的滋味也是如鸭凫水,冷暖自知了。综观当前艺术市场,我们眼中也许少见的不是画廊和画家(随着艺术专业创作团体和艺术院校传统体制的改革,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市场,所以在近年内,我认为会有为数不少的、由专业团体或艺术院校组建的画廊与艺术品经纪机构涌现),最少的而是艺术市场中关键人物,那就是收藏家。收藏家在哪里?或者说艺术品消费者在哪里?这好像是每个画廊业主在苦苦探问着的问题。也许我们已经知道具有收藏能力的阶层在哪里,但他们为什么不在艺术品上进行消费?由于目前国家鼓励刺激艺术品的法规与条例尚未出台,企业与个人购买艺术品进行保值的意识、概念与动力还未真正形成,全国各美术馆与博物馆也因为资金的问题不可能成为画廊的大买家。这只能让画廊零敲碎打地寻找客户。

  所以如今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虽惨淡经营,但作为二级市场的艺博会却一年比一年来得红火,并不断有新的艺博会诞生。分析其中原因,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作为私营企业的画廊在日常的经营中缺少资金与手段来宣传自己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就想用借船过河的方法,通过艺博会,来结识一些买家与客户。

  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多少理由来乐观地说艺术品市场有多少的繁荣。供过于求的现状,市场运转次序中的怪圈是我们面对的无奈。

  距离规范还很遥远 在艺术品市场远没有红火的情况下,现在很多艺术市场界的人士大谈规范化运作,大谈如何与国际艺术市场的运作规范接轨,那只可能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愿望与理想,或者说仅是一种决心罢了。

  上海的画廊因为受上海这个地域中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规范化运作的意识特别强烈。但由于艺术市场中几大要素,艺术家、画廊、艺博会、拍卖会等市场链中的环节与各自的体制尚没有健全,因此也就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或者说全国的画廊经营者可能都不乏规范的意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毕竟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手段。

  首衔是在和画家的签约方法上,由于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市场经济所替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画家中真正称得上是职业画家的还不多,之所以不少画家可以比较随意地漫天开价,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所依赖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单位所发的工资,或者是从自己家中直接倾销到购藏者手中后所换取的卖画款项。通过画廊卖画还不是最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画廊对他的制约很是限。但也有画家认为:“自己所开的价位并不高,而是画廊业主为了牟取暴利,故意将作品的价格抬得很高”。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画家与画廊之间这样的矛盾与冲突,不是一声呼吁或者是一次探讨可以解决的,只有寄希望于市场调节机制去逐步化解。

  由于各画廊在经济实力上的差异,因此对客户所作的承诺也是各不相同。比如上海的华氏画廊,他们的操作方法已经和国际接轨,艺术品出售后,如客户试挂后觉得不理想,可以退画,画廊在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后则退回画款。可目前大多数的画廊尚还无法做到。目前在艺术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大谈规范运作,时机尚还不够成熟。有一个画廊业主曾经说道:“如今的艺术市场,首先应该是市场化,也就是要她不断地繁荣,随后的任务才是规范化。”

  普及艺术品收藏是当务之急

  如何尽快使画廊在中国大陆这个充满潜力的艺术品市场中发展,我认为普及和引导艺术品收藏意识是当务之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得不谈到对目前艺术品经纪机构定义的几个误区,我们似乎比较习惯拿西方画廊的经营模式与概念来对照与定义如今中国的艺术品经纪机构,这家机构经营面积较大,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廊,或认为这个机构是有签约画家的,所以他们是画廊。而那些不卖昂贵的原创作品只卖低廉的画与印刷品的,只能叫画摊画店。

  而在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才初步启动的阶段,我认为没有必要在艺术品经纪机构的名称、模式或硬软件上过于苛求与强调,无论是“廊”,还是“店”,或者是“摊”,我相信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消费群体,适者必然会生存,败者必然会淘汰。那些遍及大街小巷的画店与画摊,我认为他们是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初级阶段市场的希望与着眼点之一。我很赞同朵云轩部经理祝君波先生的观点:在艺术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来判定说,价格高的原创作品就是品位高,价格低的印刷品就是品位低。同时我们对品位的理解也应该是宽泛的,每一个层面都有每一个层面的品位构成。比如对待艺博会的品位就不能拿美展的品位来要求。

  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这些不起眼的画店、画摊,如果能将艺术品普及性地送到千家万户,长期以往,发展到一定气候的时候,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对民众在艺术的气质与修养上起到陶冶的作用。同时,这些艺术品购买者的艺术素养、鉴赏水准和欣赏品位也就会不断提高。当水到渠成之时,他们会意识到,艺术品消费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和可以升值的藏品,反过来这些客户就对艺术市场中最前沿的画廊有一个崭新和较高的要求了。我们应该看到国内市场中民众手中所掌握的投资资金的巨大潜力,比如目前,每年民众在邮票、钱币等方面的民间收藏上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将这其中一部分的资金转移到画廊、画摊、画店身上,那这些艺术品经纪机构在有了足够的资金后,必然会资产重组,将所经营的机构进行全新的打造,在质的方面有一个飞跃,用来迎接市场的新需求。而且仔细分析上海几家具有相当水准与规模的画廊,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也是经营画店与画摊的,但以此发迹并有了今天的成就。

  有一个画廊业主曾经说过,从目前的艺术市场来看,也许他们需要做十几年的坚苦卓绝的普及与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具有收藏观念与意识,画廊业才有美好的未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帮助势单力薄的画廊进行这样的普及与宣传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工作可以进行。

  加强媒体的宣传 现在从媒体方面来看,我们目前很多媒体也有艺术品投资方面的内容,但比较局限于民间收藏、拍卖和古董字画之类的区域,对现在画廊所经销的当代艺术品购藏引导相对较少涉及。虽然现在不少媒体也在定期报道画廊举办个展的动态,但只是把画廊的活动作为一个美术展览的活动用以宣传,而对画廊最主要的功能与业务的宣传似还显得力度与深度不够。尽管中国专业美术刊物的数量不在少数,对艺术品市场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由于发行渠道基本上是在一个美术专业人士和比较清贫的艺术爱好者的圈内,没有真正进入到有收藏实力的各界人士手中,故很难发挥出引导艺术品消费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将当代艺术品购藏的内容引入传播面广的各类大众媒体,如时尚类媒类、经济类报刊等,通过他们对画廊功能的深度宣传,使画廊能拥有更多的客户,不仅能在市场中得以生存,还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加强有政府行为在内的扶植 拓展艺博会的功能 从目前政府主管部门的来看,画廊的经营似乎处于一个“没爹没娘”管的状态,除了工商局、税务局等主管画廊是否守法外,对画廊在经营方面的扶植工作尚还没有一个机构来日常性地进行。当然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鼓励艺术品消费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艺术品减免遗收、大型建筑的工程款中必须有多少比例的资金用于艺术品装潢等。但法规政策的制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与实施,远水救不了近渴。于是很多画廊业主寄希望于与他们比较贴近的、有政府行为和职能在内的艺博会,希望他们能为画廊起到一个扶植的作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上海地区来看,尽管历届上海艺博会总会开辟出一定的展位来作艺术品收藏的普及与引导工作,但毕竟只是一个局部。如果说艺博会为艺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为画廊的兴起作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话,那显然只举办一个高规格高品位高水准的艺博会是不够的(甚至我还认为目前各地的艺博会过于大而全,我们是否可能将目前的画廊分为几个等级来让他们上台亮相,比如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当规模和当次的画廊集中起来办一个小型的、完全是清一色顶级画廊的艺博会,不仅根据他们所经销的画种、作品价位和层次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与招商,还能让这些画廊彼此间也可以进行交易和合作),谁来为普及型的艺术品搭建一个舞台,来专门经营高档昂贵的艺术品的艺博会进行互补呢?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可以拓展利用的活动空间,因为任何一个市场是否红火,关键在于看是否有市场需求,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而中低档价位的、带有装饰性、普及性的艺术品无疑是当前整个艺术市场中最主要的需求。

  打一个也许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一个城市的艺博会,似乎不仅仅应该有甲A,还应该有甲 B,应该有乙级“联赛”,甚至还应该有最高级别的超级联赛……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推进,可以让不同实力和规模的画廊有更多的施展和生存空间。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艺博会可以制定相应的举措 比如今后众多商品房的建造将不再仅仅提供毛坯房,而是提供菜单式的装修房,这个举措从全国范围内来说,无疑对各画廊来说是个好消息。那如何在各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宣传艺博会的功能与实质,把房产商们吸引到艺博会上来与各画廊进行交易,似乎是艺博会宣传工作可以突出的重点。同时各城市中首先富裕起来的、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阶层,似乎也是艺博会今后宣传工作必须渗透进去的群落,如:律师、医生、演员、球星、专业炒股者等。

  而且在艺博会的宣传工作中,应该有清晰明了、准确的宣传语言,以往在艺博会宣传中,很多语言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如:……参展机构、参展作品、主题题、专题展等等,这使得不少人士把艺博会误认为是与美术展览性质相同的一个活动。如何在宣传语言上即有品位又能简洁明了地突出艺博会活动的内容实质,是需要全国各艺博会组织者思考与创造的。

  建立画廊一条街 可选择适当地段,建立画廊一条街,同时再联络有关国内与涉外的旅行团体,将画廊一条街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增加画廊的人气,为画廊的经营创造条件。

  加强画廊与画廊之间的联络与合作 成立画廊协会或画廊俱乐部,加强并沟通画廊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如组织有相当资金实力的画廊联合组团参加国外艺博会,去拓展海外市场。对于中国画廊业的重镇———上海,画廊之间合作的迫切性就比较突出。由于上海地域文化背景的种种特点,上海画廊彼此间的合作非常少,几乎都是各自为政。曾经有一个画廊业主说过:“如果上海各画廊加强合作,坦诚合作,在‘收藏家是共同的’的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任何一个画廊举办画家的画展,所有画廊都把自己各自联络的收藏家集中前往观摩并进行选购,那画廊的经营就会兴旺很多。”而且上海画廊在过去的合作中曾有过一些成功的先例,比如上海的鼎杰画廊和华氏画廊就进行过合作,鼎杰画廊是经营中国画的,当客户想购藏油画时,他推荐至华氏画廊,而华氏画廊的客户想收藏中国画,他则引荐至鼎杰画廊。同行不应该是冤家,而应该是亲家。相信画廊同业协会能够起到这方面的服务与组织功能。

  中国加入WTO后画廊所画临的态势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刻好像已进入了倒计时,那中国大陆的画廊在加入WTO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我们目前尚还难以预料。根据有些画廊业主的分析和我个人的不成熟判断,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国外大画廊蜂拥而至,青睐大陆艺术品的价格优势,开始代理大陆优秀画家的作品,然后利用在海外的销售渠道与收藏群体转手“倒卖”。这样的话,国内一流的画廊就难以和优秀画家签约,“货源”会受到影响,同时画廊的整体水准和经营能力会不自觉地下降。

  但这处观点也有不少画廊经营者表示质疑,认为如果国外画廊占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席之地,那早就可以进入了。而且在前些年中国大陆周边国家与地区,如新加坡、日本等,也尝试将中国艺术品转手到本土进行销售,但由于不少艺术品粗制滥造,尤其是中国画,影响了大陆艺术品的声誉,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故他们又匆匆退出了。

  大陆的画廊成为国外画廊的代办处,民族画廊业被国外画廊所暗暗替代。

  国外画廊利用关税降低的因素,将国外成本较低的艺术复制品打入中国,使大陆艺术品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范围,同时使占据目前艺术市场中很大份额的大陆画摊画店受到巨大冲击。

  由于大陆艺术品市场中有关版权的意识还很淡薄,众多画廊对海外进入大陆的艺术品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复制并广为传播,国外画廊不能抵御盗版的风潮,在大陆立足未稳就铩羽而归,因此大陆艺术品市场还是依然故我。

  当然,还会有我们根本预料不及的很多情况出现。但我们画廊业的人士必须意识到入关后所会给自己带来的无论是长远还是短期的影响。

  中国画廊业的未来虽然不是梦,但现有的画廊目前还如一叶叶的小舟,距离庞大的“联合舰队”的规模还很遥远。但希望与前进的动力也恰恰在此。如果没有艺术品市场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再有潜力的市场,也会如一座没有发挥的金矿,仍然呈现这边清贫、那边富有的令人无奈的局面。而中国的各大艺博会,在艺术市场初级阶段,它不可能仅仅只承担搭建舞台,然后撒手让画廊独自唱戏的单一任务与功能,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扶助画廊经营,为画廊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艺博会与画廊,一荣俱荣,一衰俱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