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阆风艺术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6
  • 印象:
    进去麻烦 艺术品很棒 外墙颜色跳 光线不够好 艺术性强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上海-静安
您所在的位置:阆风艺术画廊>展览>展览详情

iSculpture 2011“±0”— 潘凯个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妄为
赵力

从表面上来看,潘凯总是不动声色,有着与他年龄所不相符的一份安静,但是在骨子里面潘凯却像所有年轻艺术家那样标榜自我,以特立独行作为信条。南京艺术学院学习雕塑的经历,对于潘凯来说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作为南艺雕塑系恢复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传说中的“教学相长”成为了现实。专业学习更像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戏,各种观念和各种媒介可以无拘无束地尝试,作品并不是某种结论的呈现,更像是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潘凯无疑非常享受这段时光,并注定将其尊为自己的生命记忆。本科毕业后的潘凯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与此前所不同的是央美雕塑系有着自己的悠久传统,教学体系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更像是按部就班的“列队操练”。起初,潘凯很不适应这样的刻板环境,他总是想跳脱这样的所谓“束缚”。潘凯的“跳脱”方式更像是某种形式的“冥想”,这有助于强化他的思考能力。在创作上,这一时期的潘凯尤其偏重实验性,很多作品并不是完整的,但是艺术家强调的是通过这些创作去达成观念思考上的更多进展。虽然潘凯自己也认为这些作品并没有完整而清晰地做出表述,或许这一时期艺术家观念思考的本身亦具有不确定的因素,然而潘凯在学期间的种种“妄为”却在很大程度拓展了自己的领域和空间。

潘凯认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2009以后的事情。2009年的《世界的宠物》和《镜像》,既具有单体雕塑的属性,又具有差异性并置的结构。《世界的宠物》是将不同类型的“宠物狗”放置在均分的格架之中,“宠物狗”的大小比例也相差不大,观众只有在近观的时候才会发现形象之间的差异性;从表面上看,《镜像》恰恰与《世界的宠物》相反,四个彼此不分的白色圆形被并列在一起,却因为潘凯刻意在其表面进行喷砂而出现了显见的不同,基于这样的处理观众对于它们的差异性有着一目了然的认识,但是往往又忽略了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潘凯在《世界的宠物》中强调的是“一”而刻意掩盖它们的“多”,而在《镜像》中则是凸显它们的“多”而有意隐藏它们的“一”。事实上潘凯的意图很是明显,他试图通过强调“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之间的那种吊诡,来揭示当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左右为难的现实困局。2009年的另一件作品《陶醉》是以“骷髅头”为对象的,但潘凯将这种中国人普遍避讳的事物,急速转化为如此玲珑璀璨的形象。与此同时,艺术家不仅使用了不锈钢镀钛的技术,而且为了和西方当代主义方式相区别,还在作品形象的处理上积极借鉴了“三星堆”的雕塑造型,以便造成“妄为”后的那种混搭式效应。

2010年以来的潘凯,在作品媒介上更看重不锈钢的材料。他认为不锈钢这种材料,在视觉上有种消解或者转瞬即逝的当代意味,而在物理特性上又具有恒久的意念,这种“一分为二”的想法也对应于他在2009年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潘凯性格中的那种怀疑态度。选取不锈钢作为材质的另一想法,则反映为潘凯对待创作过程的自身态度,他认为不锈钢的加工成型复杂而繁琐,在敲打、焊接、打磨、抛光的超长过程中,工艺上的难度也会激发起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艺术家可以藉此将更多的能量倾注其中,由此制作过程本身也就成为了自己生命的坚韧经历,并最终在自己身上烙上很多的体验印痕,使得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

但是在创作的方向上,潘凯更试图跳出日常的生活体验以追求有别于日常经验的纯粹境地。《银心》、《思想实践》和《漩涡》,从作品的形象本身而言并非日常的所见之物:潘凯说,《银心》是有关银河系中心的异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思想实践》是对人类神经元的描述,传达的是人类身体自身微观和宏观的关系,《漩涡》是对自然造化原则的某种把握,刻写着万物的普遍逻辑和种种联系。这些创作思考的最终指向则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等等这样的终极问题,因此潘凯近期作品的特质很有些哲学化的兴味。事实是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具体的,这也反映在潘凯的创作中。艺术家对于不锈钢的偏爱更加明显,除了在运用材质上的显著特征之外,其作品的结构也颇有特点:《思想实践》是以结构化的形象来反对雕塑的结构,并将其消解为某种意义上的“随形”,由此突出了作品的空间化和空间化的穿插;《银心》、《漩涡》有着明确的外形,但是这些作品的外形又因为内置的LED灯以及外表的切割、镀钛和穿刺而被诗意地碎片化。正如潘凯自己所说的,“在这样一个陌生的情境下,是与非、对与错、黑与白、倒与正、轻与重、缓与疾变得模糊不清,并且不再重要,我把这种状态称作身体的出走。”

然而“身体的出走”的目的或许就是为了更好地趋近真相,因为由此“你看到了一切数理、定律、逻辑都不可能到达的地域,那里活泼、纯净、别有洞天,弥漫着神秘的气息,那里的图景让人着迷,甚至扑朔迷离,你也因此而变得丰盈生动起来。”(画家语)亦如2011年潘凯所作的《波动》,由一些表面镀钛而光洁明亮的柱状物体随意组成,在激活了观众的想象力的同时,艺术家的“妄动”也逐渐传染至我们身上,令我们抛弃陈见旧律而随之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