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信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上海-长宁
引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开放。中国艺术品受到外国人士追捧的同时,中外人士的大量参与,使中国艺术品源源不断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回流;与此同时,国外人士来到中国经营中国艺术品,中国人也大量参与经营外国艺术品,生机勃勃的、开放性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正在加快推进。
2004年10月9日,当人们刚刚从国庆七天假期,缓神过来投入工作的时候,李剑光又一次进藏了。多年下来,李剑光已很难记清自己多少次进藏了,他进藏的目的可不是为了错开旅游高峰去西藏度假。
1991年下海做画廊、现为北京世纪艺苑美术品中心总经理的李剑光,在经营明清家具时,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外国朋友处得知国外有许多人喜欢西藏古家具,由此奔赴青藏高原收购藏族古家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9年之后,如今他已成为了中国西藏古家具收藏和投资的一号人物。199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育刚刚开始,由于看到西藏古家具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李剑光刚开始做时一口气砸进20多万元,买了一整车到北京,结果三个月内没有卖出一件。后来一个法国人的率先青睐并购买,从此改变了李剑光的命运。外国朋友的相互介绍,使李剑光的顾客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随着业务量剧增,他逐步放弃了他钟爱的画廊经营和部分明清家具业务,并聘请了20多人帮助他做修复和经营工作,一心做大西藏古家具的收藏和投资。他的顾客90%以上是欧美人士,一年的经营额在百万元以上。时下,西藏方面已经有100多人专门为他供货,30多个外国朋友成为他的固定顾客。李剑光告诉记者,他现有存货600余件,其中近200件堪称品质极好、极珍贵的,是他的收藏和研究之物。频繁进藏主要是为自己所进的货物把关。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俨然成为西藏家具专家的他和一位外国朋友共同撰写的一本英文版《西藏家具》,全面介绍了西藏古家具,即将出版并向海外公开发行。李剑光认为,书的出版发行将成为他在西藏古家具经营上的又一个转折点。
日渐活跃的中国艺术市场跨境交易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把中国艺术品卖给外国人的同时, 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经销商也把中国艺术品带到内地来交易。10月8日至12日,由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和北京古玩城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来自港澳台和欧美古玩商从去年的37家发展到今年的54家,许多是第一次到内地来参展。负责此次招商的北京古玩城工作人员黄永清告诉记者,来自港澳台和国外的古玩商参展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参展的品种、数量和成交额都得到很大增长,博览会每天上千万元的成交额,这些古玩商占了很大份额。第一次来中国参展、来自瑞典的古尔曼、爱瑞克和英国的张纳森总共带了100件左右的明清瓷器,每天都围满了购买者,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届博览会的最大亮点和最大收益者。古尔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购买他们的物品的人,有许多是经常去瑞典,搜寻中国古董的中国老顾客,还有一些是中国文物部门的人和一些中国古董经营者和收藏者。三天下来,他们共销售了50多件。爱瑞克的中国妻子于春玲告诉记者,这几天交易都是现金交易,她的手指因为数钱,都快起茧了。古尔曼表示,这种火爆的情形和在欧美等地参展销售额差不多。据了解,全国各地的许多类似的博览会和展销会都出现港澳台和国外人士大量增加的情景。
李剑光认为,是西藏古家具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外国人士。的确,艺术品无国界、无种族区分,散发出的神奇的美,使中国目前渐渐兴起了一股中国艺术品走向世界、中外艺术品涌入中国的热潮,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艺术市场上也得到如火如荼的反映。就中国艺术品来说,许多原来流失国外的,通过世界各地的拍卖会、古董经营者,回到了内地;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和外国人士或来到了内地,经营中国艺术品。就国外艺术品来说, 许多外国人开始到中国经营这类艺术品,也不乏中国人在国内经营外国艺术品。中国艺术市场已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的、欣欣向荣的市场。尽管透过这个市场,人们对中国文物现行的政策有着不同理解和把握甚至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对中国艺术市场呈现的这种开放现象做一个缩影式大追踪。
中国艺术品回流篇
现象之一:大量中国艺术品通过拍卖会回到国内
我们都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160多年中,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国外。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期流失国外的。可以推测,迄今,我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是明清甚至更早的时候,通过对外贸易流出去的。
让这些远离祖国的宝物回到国内,成为多年来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欧美和东南亚、日本等地经济起伏不定,国外藏家们普遍都受到经济低迷的困扰,而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大量民营企业家的崛起,使他们看到出手中国古董的良机;而拍卖市场作为他们熟悉和认同的市场,具有相对高昂、公平的价格,使他们的许多人都选择了把藏品拿到世界各地拍卖会上出售。这些中国古董许多从未在中国内地市场亮过相,其中不乏极为少见的精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成交中国艺术品7800多件,其中从港澳台和国外回流的就达2000多件,所占比例高达25%。这几年,港澳台和国外回流的中国艺术品不仅数量更多,质量也越来越高,拍卖时则是高潮迭起,抢手众多。比较典型的如2002年北京中贸圣佳的春季拍卖会,其主要拍品均是从港澳台和国外征集回来的,回流的文物艺术品达400多件,占拍卖总数的60%。其中“中国书画海外精品专场”异常火爆,311件拍品,成交287件,成交率高达92.28%,创当时拍卖市场近现代中国书画专场最高成交率,成交总额891.17万元。一件宋仿唐阎立本的《孔子弟子像》,被首都博物馆以800万元收购。另外,清乾隆《御笔表明陵三十韵》是乾隆皇帝拜明十三陵,以汉乐府诗的形式写下的政论诗,底价为230万元,结果以605万元成交,创乾隆作品的最高价。 有一些拍卖公司的压台拍品几乎都是从港澳台和国外回流的。现在有不少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海外征集部,有专人到海外征集艺术品。这其中尤以书画作品最为明显。各拍卖公司还纷纷推出回流文物艺术品拍卖专场,如“傅抱石精品暨张氏藏中国书画”、“天心楼藏中国书画”、“敬天安道主人”、“太乙楼收藏”、“吕国豪珍藏”、“朱牧、姚培珠收藏”、“佐藤收藏”等。
佳士得国际有限公司驻中国代表江炳强认为,由于受港澳台和国外竞拍准入制度的限制,中国内地的收藏家和收藏组织直接从港澳台和国外购买的流失文物还有限,因此内地的拍卖机构从港澳台和国外征集中国艺术品也就成为流失文物回流的最有效途径。据统计,近10年来,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略占80%,达4万多件,其中大部分为艺术精品。
现象解析:利益驱动着中国艺术品通过拍卖方式回流
据有关专家分析,旧中国文物流失国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是两种途径流到国外: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前几年一些国外买家通过拍卖会、古玩摊子、文物商店等内地艺术品市场公开购得。与此同时,港澳台人士从内地和外国等地,通过购买等多种方式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这些方式都是在中国艺术品没有得到国内的重视,普遍价格低廉的时期出现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逐步成熟、规范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又提上议事日程,相关的优惠政策也得以出台。2002年,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给予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优惠。这些可以免税的文物包括1949年以前的所有中国文物或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制品,以及原产于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等,同时也包括了民间收藏活跃的1949年以后中国已故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家的作品。
于是,一些受经济低迷困绕的港澳台和国外藏家纷纷出手,并赚得盆溢钵满。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朱浩云介绍说,前几年一香港藏家将过去苦于难出手的几千件中国艺术品拿到中国嘉德、翰海、朵云轩拍卖,甚为抢手,其中拿到朵云轩的800多件,被抢购殆尽,一下子回收资金近亿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这股中国艺术品回流热中,也出现了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现象:少数港澳台和国外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乘机鱼龙混杂,有意识地将一些书画赝品推向京沪等地的拍卖市场,以牟取暴利。虽然过去也有赝品充斥在回流的中国艺术品中,但一般数量比较少,只是个别几件,而现在则成批地进入京沪等地艺术品市场。
现象之二:许多外国人把中国艺术品带到中国来卖
除此之外,许多外国人看到中国艺术品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热销,也纷纷做起了中国艺术品经营商。他们除了把收购的中国艺术品卖给出国采购的中国古玩商、收藏者和外国收藏者以及各地拍卖机构外,还纷纷利用中国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时机,直接把中国艺术品带到内地来卖。由于国家除允许港澳台人士来内地经营古玩外,不允许外国人士来内地开设分店或驻地销售古董。因此,以上的方式,成为外国人把中国艺术品带到中国内地的又一重要途径,并呈大幅增长之势。来自瑞典的名为AntikWesT古玩店老板古尔曼表示,他是除伦敦外欧洲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第二大古玩商,也是瑞典最大的中国艺术品经营商,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中国艺术品交易。近几年,他每年都要来中国考察古玩市场行情三、四次,并收购一些古玩回去。这次受邀请来中国参加古玩艺术博览会。他说,在中国参加博览会销售火爆的情况,在国外同类博览会也一样,并没有什么奇怪,国外许多人都以拥有中国古玩而自豪,普通老百姓也不例外。他表示,他从事中国古玩经营已经30多年了,经营的大都是17-19世纪的瓷器、书画、地毯和家具,有的是从欧洲收购来的,有的是30年前从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购买的。他表示:这次由于展位的限制,只带来瓷器,由于价格适中,有的甚至很低,因此受到顾客的青睐;他今后将会带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中国交易。他将和瑞典皇家大饭店、沃尔沃公司一起,于2005年8月在北京故宫合办一个展览,参展物品将达100件以上。他说,国外许多人都有来中国内地展销中国古玩的兴趣,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此外,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古玩商也参加了此次博览会,都取得了让国内古玩商妒忌的成交额。
现象解析:国外中国古玩商的经营之道
由于国外拥有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加上国外艺术市场相对更为发达,因此,国外中国古玩商的见识更广,很早就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品。他们的交易方式很多,也更为规范。除了在国外建立古玩店、参与拍卖会等交易方式外,过去港澳台成为他们经常出手的地方,并有专门的古玩店。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在中国政策允许范围内,进入中国内地交易。尽管他们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中国艺术品有着先天的鉴赏缺陷,但由于他们涉足得早,因而他们也有相当惊人的鉴别能力。他们拥有的物品多是真品,一般都有非常好的信誉。古尔曼就表示,他有广泛的客户群,这次来博览会买他东西的许多客户,早在国外就熟悉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和爱好古玩的中国人一样,经常光顾中国各地的古玩和旧货场所,不时淘购一些古玩。
现象之三:港澳台人士纷纷在内地开起了古董店
已多次参加国内古玩艺术博览会的台湾联合古文物的老板奉瑞宁已在北京开古董店8年了,这次和台湾朋友一起租用一个30多平方米、堪称这届展位面积之最的展位,来销售自己的古董。他不仅在大本营高雄有店面,在深圳也开了分号。他告诉记者,当初来北京开店主要是抱着学习目的,因为北京不仅古玩多,而且专家多,能够让自己尽快提高眼力,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古董。他说,他主要经营瓷器、玉器和杂项等,他的进货渠道主要是欧美、日本、新加坡和台湾、香港等地古董商和一些藏家,还有一些来自拍卖会。20多年前台湾许多藏家调整收藏内容,不太了解市场价格,那时进的货比较便宜,现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和投资者都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因此,现在主要靠眼光和见识来进货。如果说奉瑞宁的古董生意还集中在中华大地上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对台湾兄弟俩的古董生意则远涉重洋了。20多岁的台湾人徐育两个月前成为朝代古美术北京分店老板,主要在北京古玩城经营古烟壶 、瓷器和玉器等。他向记者表示,他哥哥早在80年代就来到北京买卖古董了,积累了许多固定客户资源。他哥哥10多年前还在美国洛杉机开了分店,并有字画业务。他的货源来自拥有中国艺术品的世界各地行家、古董商和藏家。
除此之外,参与人员较少、艺术市场相对欠活跃的澳门,这次也有一家亮相本届古玩博览会销售瓷器。目前,仅在北京古玩城就有10多家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分店,有的甚至把原来在港澳台地区的店面撤消,专门到内地来做。
除了开店外,许多港澳台人士还在内地做起了古董批发生意。来自台湾台南市的鸿稳堂老板陈宏恩,主要经营杂项和玉器,来内地做古董生意已经11年了。由于参与零售古董的人多,利润趋薄,他已经专攻玉器批发了。他告诉记者,他主要从各地采购玉石,到上海加工,然后批发到北京。像他这样在内地做古董批发的台湾和香港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了。
现象解析:港澳台古董商的生意经
由于港澳台艺术市场发展相对内地更早,因此他们往往涉足中国艺术品的经营也更早,眼力高,见识也广。许多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来到内地,在还不重视艺术市场的当时,囤积了大量的艺术品,在最近几年出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和内地古董商不同的是,他们许多人在国外开了分店,并最早到国外收购中国艺术品,对国外中国艺术品的行情更为了解,在国外有广泛货源基础,在国内也有深厚的客户资源。利用这些优势,他们在国内分店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古玩市场相当活跃的城市。他们的经营策略一般是“一专多营”,大多都有自己精通领域,很少见异思迁。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受到了内地古玩商尤其是外国古董商的更为低廉经营成本的强有力的挑战。
现象之四:众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收购中国艺术品
近年来,中国一系列放松对艺术品的监管政策,不仅活跃了市场,也让热爱中国艺术品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挖掘中国艺术品的无限商机和无尽魅力,不仅有古玩商人、收藏家和爱好者,更有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新贵不惜重金到境外拍卖市场豪夺。近两年,一些民营企业家不仅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大展手脚,风头超过港澳台和国外买家,而且已经将触角伸向世界主要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驻伦敦的东方艺术品交易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表示,中国这些新出现的艺术收藏者和经营者已开始频繁拜访伦敦和纽约等地的中国艺术品私人交易商了。这种情况和35年前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大国时出现的情景完全一致。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者蜂拥而入国际艺术品市场搜集梵高的作品及其他西方艺术品不同,中国许多收藏家对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品兴趣更浓厚。许多中国内地古玩商都到国外进货。他们正在世界各地对中国艺术品提出高额报价,直接拉动了国外中国艺术品市场。佳士得国际有限公司国际董事马成名介绍说,据统计,在2003年的佳士得纽约秋季拍卖会上,中国收藏家购买了中国艺术品的13%,在伦敦拍卖会上购买了18%,大大高于5年前的比例。而到了今年3月24日纽约佳士得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成交额达到1000多万美金,成交了1354件艺术品,两项都创下近年来的最高记录。其中参加竞拍的中国收藏家和竞价实力也明显增强,购买了中国艺术品的25%。
佳士得国际有限公司驻中国代表江炳强表示,199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比较成熟,而且更多的收藏家到纽约、伦敦等地的公司去竞投。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两百多。人们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一直看得很好,而且都认为将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会在中国。
中国的新一代收藏者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家。他们眼界开阔,出手不凡,将收购中国艺术品既作为显示自身实力的方式,也看作是表达民族自尊心的最好途径。他们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中国经济地位上升的重要标志。
现象解析:中国人到国外捡漏几率越来越少
许多收藏者、艺术品投资者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国外人士对一些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艺术品还缺乏一定认知,因而到国外拍场很容易“捡漏”。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国外一些拍卖行介绍,近几年,中国藏家在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出现,他们也是很强的低价投标者,对于高价位的拍品有的也不能够坚持到最后,所以没有买到很多顶尖的东西。可见“捡漏”得到的东西并不都是珍品。
目前一些国外的拍卖行纷纷在内地以及港台地区进行预展,信息对于所有的内地以及港澳台藏家来说几乎都是对称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外拍卖市场也充斥着不少赝品。据国内一位鉴定人士介绍,有不少人从国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购买文物,参加投拍。其中就有不少赝品,尤以瓷器为最,有些高科技仿制出来的“文物”,一般买家很难辨别,专家有时也会看“走眼”。加上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设有特艺部,专把景德镇制作的仿古产品作为工艺品出口换汇。由于这些仿古产品制作精良,因此容易使买家“走眼”。
随着交通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对于世界各地的买家来说都是对等的,想靠地域来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买家到海外竞拍,一些中低档艺术品的成交价反而出现了上扬,加上来回机票等费用,并不比内地便宜。
中国艺术品流出篇
现象之五:中国古玩商把中国艺术品卖到国外
尽管时下更多外国人把中国艺术品卖到中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减少外国人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他们除了对古家具、字画、玉器和杂项感兴趣外,一些中国人并不看中的艺术品,他们也情有独钟。正是存在这个市场空间,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古玩商涉足。靠买卖西藏古家具发迹的李剑光说,目前在国内他认识的古玩商,有好几位也在做包括西藏古家具在内的少数民族的艺术品经营,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外国人。西藏古家具在国内很少人喜欢,在西藏过去许多人把它们当作垃圾处理给废品站,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欧美人士之所以喜欢西藏古家具,是因为西藏古家具以绘画见长,画面颜色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用天然矿物着色,经久不褪。同时,它们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有着强烈的异域文化特色,加之西藏古家具数量有限、品种不多,容易鉴别真伪,且价格平均在五、六千元人民币左右,最贵也不过几万元,因而博得了喜欢猎奇的外国人欢心。从他这里购买西藏古家具的人大多数是外国古玩商,他们拿回去卖,利润也相对比其它中国艺术品要高些。
现象解析:中国人对中国艺术品的喜爱有跟风国外之嫌
目前,我国文物政策虽然规定了哪些文物可以出境,哪些不可出境,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没有作具体的规定。许多古代和近现代偏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品并没有得到人们重视,许多不得不当作垃圾被处理掉,更谈不上受到有效保护。一些从事艺术品投资和收藏人士,为了寻求艺术市场空白点,便宜地收购到少数民族古家具和民俗民物。为了以后升值,他们一般都会把它们保护起来,甚至聘请专人修复,将其中的一些珍贵之物珍藏起来。碰到一些喜欢猎奇的外国人,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以便更好地收藏这些艺术品,他们往往会出手给外国人,然而这又有违反国家文物政策之嫌。
李剑光介绍说,国内对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普遍有跟风国外倾向。前些年,正是由于国外人士首先对明清家具的热衷,才有国内人士对明清家具的珍爱,进而得到了大量的收藏和保护。而现在国内许多种没有进入国外人眼帘的艺术品,同样也没有得到内地人士的重视。
现象之六:港澳台人士和外国人抢购中国艺术品
在中国内地抢购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艺术品的同时,受中华文化影响巨大的日本、东南亚、韩国等国的藏家和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购队伍中的一支强劲力量。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品的成交额达到了6.5亿多港币,其中从国外回归的《大阅图》以2600多万港币被国外收藏家买走。2002年中国嘉德从国外觅得的一件宋徽宗真迹《写生珍禽图》,也被一个来自美国的华人以2300万元、创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新纪录的价格买走。
业内人士分析,除了香港、台湾等地当仁不让历来是中国艺术品的追捧者外,以下国家对中国艺术品的购买欲望同样旺盛:由于地缘历史的关系,日本历来对中国文物艺术品青睐有加,不幸的是日本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10年有余,全然没有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日本毕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无疑也是“汉文化”圈中最富庶的国家,坚持对中国文物艺术品价格预期看涨的日本收藏家,近几年也一样纷纷向香港、上海、北京和台北的中国文物拍卖场伸出橄榄枝。韩国与中国地缘相近,在文化传统上自古即与中国有着血脉关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因此对中国传统水墨和中国书法艺术尤为热衷。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地处东南亚,华侨甚多,同样接受中国传统艺术熏陶,但他们的收藏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更扩展为油画、水彩、水粉等多个绘画门类。新加坡的中国艺术品买家仍以华人居多,他们对现当代中国艺术品更为关注,在选择画种方面也各有侧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书画作品。中国传统艺术品作为东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一直在欧美地区古代艺术品交易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目前更是愈来愈受到欧美人士尤其是当地华侨的追捧。
现象解析:中国艺术品是否都应回到祖国
对中国艺术市场前景看好,是港澳台和外国人士对中国艺术热情不减的主因。艺术品既然有市场,必然有着利益诉求,并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因而,对我们的一些固有观念必然造成冲击。许多国人都持有“中国艺术品都应回到祖国”的看法,认为这样才是文物回归。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对中国艺术品流到国外问题,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然而,由于目前文物政策和相应配套制度不完善,尤其中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博物馆法》,民间收藏在许多地方都没有得到相关的支持,再加上经济实力的原因,国家博物馆征集和国有文物商店收购能力有限,因此中国艺术品目前依然时常流到国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其实中华民族的文物艺术品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华夏子孙,应该说,过去流散到外国人手里的文物不管是回到国家博物馆还是回到海峡两岸的居民或海外华侨手里,只要是回到华夏子孙所有就是回归了。对此,我们不应该限制过死,随意定向收购,或打击古董的市场流动,否则必然导致更多的文物走私活动。
外国人来华经营篇
现象之七:国外人士到中国经营中国艺术品
外国人经营中国艺术品主要集中在中国当代艺术上。据相关专家介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画廊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文化部门下属的一些公司将美术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可以方便地购买,生意很不错,由此发展到赴国外办商业性画展,边展边卖,效果非常好。由此吸引了国外人士的介入,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真正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介入的是来自东南亚的人士开办的画廊。他们将中国画家的作品拿到国外市场亮相,一大批中国原先默默无闻的画家在他们的推介下走向国际市场,取得了知名度和极大的经济效益。90年代中期,更多外籍人士和一批国外归来的艺术商人在中国一些国际化程度高的地方开办了更多的画廊,这些画廊都以当代与前卫艺术为主要经营项目,如北京的红门画廊、四合院画廊、上海的丁画廊、香格纳画廊等。并由此带动了中国本土的画廊迅速发展。
现象解析:不太顺利的外籍画廊
这些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外籍人士,都雄心勃勃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画廊的方式,希望以正规的经营模式和操作,来繁荣中国本地的艺术品市场。但几年实践下来,普遍都遇到种种难题,水土不服。上海华氏画廊董事长华雨舟指出,难度之一是中国内地还没有形成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市场。虽然目前人们对画廊的概念已不陌生,但真正愿意来这里买画的主要还是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他表示,在他的店里,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国外的购画者一半对一半,算是比较好的。中国内地并非没有有钱人,股市里翻云覆雨、饭桌上一掷千金大有人在,却少有人愿意在艺术品市场投资。即使你告诉他买一幅好的油画绝对会升值和保值,他们也不干,人们更喜欢成交快的交易游戏。难度之二是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花几百元买一幅复制品或行画挂在家里的人很多,但要花几千几万元买艺术品,就不那么自信了。买一幅画远不及买一套红木家具让人心里来得踏实。难度之三是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有的藏家在画廊时看好一幅画,却更愿意转过身背地里直接与画家交易。
现象之八:国外艺术品经营机构竞相拓展中国市场
2004年4月,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浙江寻找10位实力买家的消息,在中国内地的收藏界引起了极大震惊。国内市场的繁荣,不仅让一些国外人士到国内来开画廊,更使国外拍卖公司和美术机构对中国市场蠢蠢欲动。今年4月,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相继选择了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拍品预展。如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前几年就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每年都在上海、北京举行预展;德国纳高也于今年在北京建立办事处,并首次在中国举行预展,成为首家直接从国外进入中国内地的国外拍卖机构。
国际拍卖行现在也越来越把中国看作是收藏家的重要源头,而不仅仅是收藏品的输出国。苏富比拍卖公司驻上海代表汪洁表示,苏富比公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中国市场。几年前,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北京、上海举办拍卖会预展,只是为了造势打打影响。而现在,已经完全有了实质性的商业意义。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每年年底举行的上海艺博会如同天气预报,总能预告来年上海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温度。2004年6月份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宣布,全部展位已经爆满,国外画廊占半数。2004(第八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定于11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据悉,以往订购展位都在9月上旬结束,今年却提前到5月,原因是国外画廊报名相当踊跃,300多个不同面积和规模的展位提前数月被抢订一空。本次艺博会,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11个国家的画廊将前来参展,国外艺术品经纪机构占展位数和展厅面积的一半。其中,韩国和法国画廊又是主力。韩国画廊协会计划用3年时间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26家韩国画廊的展品将在一千多平方米的空间中陈列展示。而来自法国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占据61个展位。此外,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数家曾参加德国科隆等世界著名艺博会的著名国际画廊也已报名。
现象解析:国外艺术品机构大量进入中国乃大势所趋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人岛认为,艺术产业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在西方许多国家已由国际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日本收藏界的积极参与艺术市场曾经搅动了整个日本经济潮流。中国美术市场发展尚属初级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营业额高达1957亿美元,约占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40%,英国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就业人数则达到全国就业人口的5%。尤其是拍卖行业,西方的一些大拍卖公司几乎在长期垄断经营和操纵全球拍卖市场。
他表示,加入WTO后,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艺术品的出口和大量引进外资,除了履行WTO的义务,还要逐步开放国内美术市场。中国艺术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人群必将引来大量国外艺术品机构的进入。 中国艺术市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相当分散;虽然全国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及画廊有数千家,但真正能成规模效应的却屈指可数。加入WTO后,只有尽快地加以整合优化,转变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否则就有可能被现代化的美术市场的滚滚洪流所淹没。
国人经营外国艺术品篇
现象之九:中国人在国内经营和收藏外国艺术品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国人见识不断增多,在外国人投资和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同时,许多中国人也开始在国内经营和收藏外国艺术品,以满足喜爱外国艺术品的顾客和自身对外国艺术品的热爱。出于种种目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大举购买外国艺术品了。1996年首届上海艺博会举办时,标价近10万元的毕加索版画已经令观众瞠目结舌,在2002年和2003年上海艺博会上,价格高达100万美元的罗丹“思想者”复制品和260万元人民币的恺撒“大拇指”雕塑复制品,都被上海某房地产商收藏。
许多中国人还把外国艺术品当作自己的赚钱之道。在第七届古玩艺术博览会上,一个名为东西流的摊位颇为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是唯一一家经营外国艺术品——日本艺术品的摊位,更由于它的主人是中国人,该店主以不愿透露商业机密为由,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人正在谋划做类似的生意。
一些人珍藏的外国艺术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让人咋舌。北京一家民营文化公司北京睿雅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年间从国内各地收集到3万多件日本艺术品,其数量相当于日本国立博物馆藏品的总和。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收藏了两千件日本国宝。它所举办的一场“中国所藏日本文物精品汇报展”,将具有代表性的300件日本古近代艺术品摆在展台上,闻讯前来观展的日本文物界专家络绎不断,他们见到这些在本国国立博物馆都罕见的国宝级艺术品时,连连称奇。收藏人王雪表示,他要建一个博物馆来珍藏这些日本艺术品。
现象解析:商机无限
有关政策有待出台
目前,国内人士经营外国古艺术品的人还不是很多,尚没有形成竞争,进货渠道广。同时,入世后的中国,来华的外籍人士必然增多,市场空间必然增大,因此,选准领域,尽早进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国家对国内的外国艺术品必然会更加重视;尽管时下对国外艺术品进入中国还存在一定争议。
有些人认为,王雪收集保护日本文物是汉奸之举。对此,王雪表示,其实现在这些文物已经不是日本的了,小处说,它是中国人的财富,大处说,它是全世界的遗产,他是在替中国、替世界保护这些文物。我国对在国内的外国艺术品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成为王雪忧虑的事。王雪介绍说,根据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的法律,凡是收藏外国的艺术品,不管它原来属于何国,都属于本国文物,依法得到保护。而在这种合法外衣掩盖下的事实是,世界上几个大国博物馆的部分国外藏品是从他国掠夺来的,惟独流散在中国的国外文物是干净清白的。早有专家指出,我国还没有规定在中国的国家外艺术品也属文物保护范围,这一漏洞已使按国际惯例本应属于我国的外国艺术品大量流失。加紧对在华国外文物的保护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上一篇:中国写实画派的市场潜力及未来影响
下一篇:中国画廊还刚刚起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