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北京季节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9
  • 印象:
    门很气魄 何剑画不错 地面脏 宣传册有爱 很大
    确定
  • 经营时间:
    2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北京季节画廊>展览>展览详情

手工机器:一种对峙或锋锐

展览介绍

无论怎样,作为“美国价值观”扩音器的安迪•沃霍尔等人的生活和实践,高调、智慧而无保留地赞美了机器复制时代的物欲,人在物质和彼此提供的感官世界里“有我”畅游,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们依旧会惊诧并艳羡于彼时彼地的波普干将们,他们的生活和将“机器”品质转化、提炼甚至直接“上升”成文化属性乃至“根性”的非凡创造力。


所有机器都是人的机器。诚然,在这里,机器只是一种隐喻、一种意志。在传统或保守的艺术语境里,艺术的“原真性”是任何机器复制手段都无法达到的,不管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此话题暂且不予过多讨论。今天,部分艺术家将具有复制属性的机器行为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点和操作方式,提示出来,这无论如何,都具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性。


在机器再生产时代里,视觉艺术的创造力被其识读通道的空前多元和传统价值观所带来的积习等多重因素空前制约和裹挟,但同时,也给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起跳于困境的“反作用力”和再造或重生的契机,比如,被栗宪庭先生集结和阐释的“中国波普”之于美国“波普”、比如“实验水墨”或“新水墨”之于传统水墨画,等等。具体到相对微观的实践上来,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素描到当代纸本绘画的诸多杰出个案、经由各种主义变换和物质文明在中国的双重作用,被极少或极简主义视觉语言、方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所启示的中国当代抽象或有抽象情结的艺术家们的实践等,后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修炼般的状态,对这一西洋传统加以中国式的重装复兴,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特征或分支,那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手工机器”。 那么,何谓“手工机器”?何以将“手工”与“机器”合指为对接近同一种气质、状态或现象的艺术家及其实践的描述?现代主义建筑鼻祖柯布西埃对于机器的颂扬,反映在理论上的就是所谓“机器美学”。借用并引申一下这个概念,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机器美学”,是指作品以机器般严密的控制,达到造型简洁甚至极简、单纯的秩序和几何形式,这种标准化的、至纯的模式,也反映在作品与所处空间的精确关系中。在这种操作过程里,艺术家本身也仿佛机器,体现出或被纳入到一种逻辑性和理性力量之中。“手工机器”,顾名思义,作为相关概念的表证,作品形态貌似机器所为或有明显的“机器”参与特征,实则手工的极致,也是“冷艺术”的一种极致,这种极致甚至有一种冷幽默色彩。也许可将此类实践解读为,艺术家以极致手工作为对机器或机器美学的抵抗,或致敬。这样一来,作品一方面展示了与充满他物的世界的明确的距离关系,在此展览中,迟群、张如怡等人的作品侧重于此。另一方面,也以“隔空抛物”却正面应答的方式回溯了艺术史的局部经验,如刘任和智军等人“煞有介事”地复制一些社会学图像的作品。由此,“手工机器”俨然成为当代中国(架上)艺术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或方面,我想,这也与艺术家们内外兼修的自我要求直接相关。因为我发现,持此种态度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其性格中大多都有细腻严谨的质疑精神,与其说,这些作品是艺术家以手工的方式进行极端自我克制的结果,莫如说,与此同时,作品也成为他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这似乎也表明,从对机器的膜拜和依赖,到从机器的工作原理中得到潜意识启示并利用机器的某种属性进行实践探索,这是一个从技术玄机到观念至上、从隐秘知识到全方位自我书写的转变,古时西洋的大多数画家很少会坦言自己借助过仪器,近代艺术家也很少炫耀自己参考照片绘画。


当试图在艺术中寻求价值认同的人,面对复杂冰冷的机器时,他们一般会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但当直面某些看似机器所为实则手工巧夺的视觉作品时,他们往往会说,哦,原来人手可以将形象控制到如此程度。是的,这些以极端理性的、克制的方式去完成的作品,会使我联想到艺术家劳作时的状态,通过手工带出单纯的信念和敬畏感。那是一种让人愉悦的、使人由喧嚣遁入宁静,在“我执”中去“我”的状态和感觉,有序、按捺,最令我心向往之。在我看来,这些艺术家具有机器控制色彩的极致手工,首先是“劳动密集型艺术”,尤其是李战豪、施元欣、张如怡、周范等人的作品,艺术家们以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达到“自我反思”,用儒家的说法是“慎独”和“主敬”,姜吉安认为这种律令是艺术进入社会的一个基本道德。在目前机器文明高度发达以至难能自控的时代前提下,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并不孤独,反而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蔚然景观,它们存在于大众识读与学院技艺素养之间,存在于个人手感、温度与对机器美学的个人理解之间,因此,这种写作天然获得了一种暧昧的艺术伦理——不能不说,暧昧是这个时代最明确的特征。


我们选择了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作品和文本,来对以此状态进行创作和思考的艺术群体进行呈现和理论梳理,藉以探讨视觉艺术的手工可能,以及手工与机器或机器化之间的中间状态和概念边界。无论是使颜料成为雕刻对象的鞠婷、别具匠心的“物质绘画”实践者董大为,还是将细密绢画纳入具有中古气质的绘画装置的姜吉安,抑或将被恣肆的线条所破坏的“图像现成品”复制成油画的徐若涛等,这些艺术家都提示给我们一种类似禅修的工作方式和必胜信念,这使得他们能把冥思或劳动体验视为通道,甚至把身体视为机器,在时间序列中,重置物像或莫须有之痕迹,如春蚕吐丝一般,将等待组织加工的思维原料编织成为可视的神奇。他们的实践,作为一种态度也好,方法也罢,都在具有中立语意的同时,明示了一种美学锋锐,尤其,这锋锐与那种沉溺于材料涂写快感的,甚至带有泛化抒情和滥情的艺术形成鲜明对峙。这同时也说明,侧重表达社会学和社会现象学的艺术并非当代艺术的唯一王道。


沃霍尔说,把商业做得好是最令人着迷的一种艺术,那么我们肯定地说,把手工做得看似与机器一样好,肯定是一种好手工。是这样的,尽管你可能不会马上着迷,但它们应该是一些好东西。请走近作品,仔细观看并聆听。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