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9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24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
刀刀见血
- 展览时间:2014-04-26 - 2014-05-31
- 展览城市:北京-朝阳
-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季节画廊
- 策 展 人:
- 参展人员:
展览介绍
刀刀见血
—— 劈砍之下的精神第一回艺术展
把树木的茎秆(俗称木头)作为一种材料进行加工的历史非常久远。当人类脱离动物的习性,学会使用工具时,木头脱离自然属性而成为一种材料的历史就开始了。而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审美要求逐渐成为了生命属性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美的诉求的表达促使人类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来实现自身美的要求。木材作为一种原始的、丰富的、方便的材料资源,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审美客体的载体。木雕就是这种载体中最主要的形式。
木雕作为以木头为主要材质的雕刻艺术,它的发展也历经了数千年。无论是古老的埃及还是悠久的中国,都有经典的木雕作品,比如古埃及时期的《村长》、中国的大量古代木佣,特别是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佣,在雕塑艺术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以木为材,以刀斧锯凿为具,在汗水的流淌中将所要表现的形象从一块原生态的木头中逐渐剥离出来的过程一直延续着。欧洲中世纪大量的宗教题材木雕绚丽多彩,中国宋明时期的木质佛像、菩萨像光彩照人。直至今天,这个与以往所有社会形态都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木雕艺术依然蓬勃发展着。意大利的雕塑家 Bruno walpath 、Gehard Demetz ,美国的雕塑家Dah Webb,日本的雕塑家舟月桂及台湾的朱铭等都是其中的突出者。
制作木雕的过程就是人与木头交流碰撞的过程。碰撞的结果形成了作品。而这种碰撞脱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除了人们意识的局限性、认识的角度、享受权利的程度、对待材料的态度及工具的发展等因素外,社会功能的要求、实用价值的体现等也都会作用于作品的视觉呈现。以往的木雕作品往往在社会存在中肩负着很大程度的社会功能,受到权利阶层审美的束缚,而这种功能性的要求和权利审美的干预往往促使木雕作品的视觉形态形成相对单一的审美意象和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加强、艺术逐渐剥离了各种其他功能而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存在。思想的进步,促使了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个体表达的自由,催生了艺术语言的多样性。面对今天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的木雕,面临着巨大地挑战。今天如何能够给木雕这种传统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从而带来存在的合法性及发展的可能性,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值得深思的课题,也是继续坚持木雕创作者的使命。
在人与木头的对话中,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通过噼噼啪啪的斧砍刀凿、锯拉挫磨渐渐地注入到木头的形态中,这里每一刀的位置、大小、方向、深度都要有着很强的控制力。只有这样做到胸有成竹,刀下的形体才会听从意识的左右,将自我的生命注入到木头的形态中。同时,木头自身的属性、材质的美感、质地、纹理及作为材料特质的审美意象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如何在对话中抉择,取决于艺术家的选择。是注重自我表达的强行介入,还是尊重材料的顺水推舟,或是寻求二者的平衡,或是假借以言他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念会造就不同的作品。所以,面临当下的艺术生态,黄智涛、刘凯、马文甲、屈峰、任俊华、王国强、袁佳、张可欣(按姓氏第一个字母排序)这八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继续延续着与木头对话的传统,雕刻着自己对于当代木雕发展的思考与艺术认识的体悟。在这种日益被人们注重的环保材料中,探索着当代木雕的新方式。
艺术的道路如同树木的生长,需要时间的积累。年轮的不断叠加,成就栋梁之才。今天的这八人将自己对于木雕艺术的探索成果呈现出来,集成展览。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木雕发展的思考探索。
最后祝展览成功!
屈峰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