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卓越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
您所在的位置:卓越艺术>展览>展览详情

万箭穿心-刘君个展

  • 无图

  • 无图

已经是最后一张,点击重新浏览!

展览介绍

万箭穿心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属性的图像的挪用和混杂是刘君的绘画作品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但是,沿着这些线索进入其作品意义空间之后,便能发现这些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焦虑及无奈的社会文化心理体验状态。想要解读这种状态,就必须要熟悉刘君作品中图像的来源途径。

刘君是一个雕塑家,与现时流行的画家将自己的绘画形象变成立体衍生形态的做法不同的是,作为一位雕塑家创作出达到了专业水平的绘画作品,倒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媒材的转换不仅仅是意味着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是为了广泛地拓展了他要想表达的意义空间。所以,媒材的转换实际上是源自于刘君内心所思考的问题的不断强化需要找到一种更为有力的表达方式。

那么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作为一个线索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形象便是来源他的雕塑作品。作为一个科班出身、并且多年在专业艺术院校中担任专业领导职务的雕塑家,刘君的专业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后来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一般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出路”的宣教式的主题性雕塑和景观雕塑,其长期以来已经潜移默化了作为学院传统的雕塑专业审美情趣。如何使雕塑作品能够脱离开狭隘的“技法”趣味性,从而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之中,是刘君的作品后来发生重大转型的根本原因。与油画这些“彻底地”的外来画种不同,雕塑作为“学院派”的传统由西方传入的时候,作为物质形态而存在的还有一个“本土”的雕塑传统,而这两者之间,不管是从空间处理方式,还是从造型美学特征来分析,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分属于各自的文化体系中的造型传统,其背后还包含了主体性之于空间、宇宙万物关系的认识的不同。而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造型美学上的表现,学院式的雕塑理论、教学和创作又总是不自觉地将两者表述为线性的不同时间状态下的不同“美学阶段”。刘君的雕塑创作正是从这里找到了专业语汇与社会文化的隐喻之间的切入点。

作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一代,我们的成长经验和文化来源是混杂而尴尬的。本民族的传统、西方现代普世性的传统、社会主义经验、计划经济机制烙印、商品经济的创伤、东方式的精神性玄思、西方的理性主义实证方式、消费主义的拜物狂欢、信息化时代的知识膨胀后的创新归零……这些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成长经验实际上是一个非传统、非现代,非东方、非西方的“碎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的转型总是以一种“节点”的方式粗暴地割裂“前”、“后”不同的时间阶段,而毫不顾及每个个体的内心体验。在社会政治的强大机器碾压之下,每个个体只能各自承受着万箭穿心般的内心伤痛。这是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和文化处境。刘君的雕塑作品在切入到这种社会文化语境的广阔空间中之后,很快,他发现内心的焦虑和伤痛已经不能在雕塑作品有限的物质空间形态中充分表达了,这样,作为一种形态过渡,那种非东非西、非古非今的造型形象作为艺术家本人的主体价值判断,便被继承到现在的绘画作品中。

由于油画在空间处理上可以有更为自由的时态转换,在刘君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图像隐喻体系,这其中既有个体性的个人成长经验的呈现,也有群体性的时代背景,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个体在时代的社会文化整体中的处境”、或者“用个体的方式来体验碎片化的时代文化特征”的隐喻关系。
主体性坍塌后,人们面对的是一片文化的废墟——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