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卓越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卓越艺术>画廊动态>正文

理论:营造当代艺术的中国气象

2011-04-15 11:20:23          

  当代艺术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以自由表达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一些打着当代艺术旗号的恶俗粗陋之作应该怎样评判和祛除?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和正大气象?当代艺术的发展怎样才能与文化建设新高潮同步?去年1 2月21日,在由中国文化报与四川大学、《美术观察》杂志社举办的“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学术的态度,认真梳理当代艺术的不同形态,深入探讨艺术在当代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呼吁艺术家以宽阔的世界视野、充盈的文化自信、严正的中国立场、创新的艺术精神,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当代艺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身处全球化的今天,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气,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开阔的文化视野相结合,以自身的努力与创造力,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以“中国制造,中国立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形象。本报今天特选登研讨会上的两篇发言,以飨读者。

  作为人生关怀的一种文化调节机制,艺术是超越现实的自由。凭借超越性的艺术,困顿于劳作的人们可以解粘去缚,在精神境界中逍遥远游。但是,艺术的逍遥游只是诉诸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暂时歇息,并非抛弃责任、不顾一切的永久出走。艺术超越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归返人生,让人们以健康的心态更好地担待现实使命。艺术的自由,从来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意义,也承担着高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艺术家没有超越公民的特权,也要遵守社会公德,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约束。

  然而,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目前,在一种“特别化”的“当代艺术”那里,急剧膨胀的个人主义正在篡改艺术自由的性质。一些“当代艺术家”视艺术自由为一己之私的单行道,将其绝对化为一种不讲担待的特立独行或者毫无顾忌的矫情自用,藉之张扬鄙俗、放纵私欲、调侃神圣,把艺术推上胡作非为的不归之路,使艺术沦为龌龊的精神垃圾。一些人以为只要是“艺术家”就可以不受任何条规约束,就可以无视责任和道德底线,就可以公然挂羊头买狗肉。在一些“艺术家”那里,“艺术”已成为践踏道德规范、抛弃社会责任的公开名义。打着“艺术”的旗号,种种欺名盗世、扬丑显恶、玩邪走魔、施暴行虐的反道德行为,被堂而皇之地带进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

  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自然主义”。时下创作往往热衷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一味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而忽视对生活现象作合乎社会理想和主流价值取向的分析、概括和判断,以致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作恒常。太看重一己之私的创作,给人以顾影自怜、无病呻吟之感。相比之下,着重突出社会意识和主流价值取向主题性创作显得门庭冷落。从风格学角度来看,当下艺术创作的面貌显得绮靡孱弱有余而端直骏爽不够,缺乏刚健正大的美学因素。

  二是“商标化”。这是艺坛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一方面表现为艺术家把师从、集社、展览、研讨、评论、出版等当作“商标注册”活动,通过刻意的炒作来张扬自己的“显著性”,以期在商人或公众那里获得一种如同“注册”的认可;一方面则表现为艺术家把作品的主题、题材、形象、式样、手法、风格和趣味等作为“注册商标”,力图靠标新立异来强调自己的“独占性”以获得一种专属权益,却丧失了艺术的社会意义和人文蕴涵。

  三是“反技术化”。这也是艺坛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往往通过看似缺乏专业技术训练或技术驾驭能力低下的样子,来显示一种藐视或否弃既有技术要求或规范的创作姿度,并以那些实在有失“专业水准”的花样文章作为炫耀,奉之为“个性追求”、“先锋实验”、“形式独创”或“风格特色”等等。这种以“低技术含量”为共同表征的创作倾向中更多体现的是故弄玄虚、自诩前卫、标榜创新、吸引眼球、制造商标的刻意之心,以及借调侃作秀的“反姿”哗众取宠的营销之图。

  而艺术批评上也一直存在着一种以“绝对自由”为实质的“多元化”提倡,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去中心”、“去文化”和“去中国”的排他性。

  所谓“去中心”,即拒绝和悖逆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以这种“多元化”为推崇的批评话语,将但凡主张艺术体现国家、民族、社会、民众和集体利益诉求的思想言论及其言论者皆归为“体制内”,讥之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应声虫、文化专制主义的卫道士以及僵化的保守主义、虚伪的道德主义等等;反过来,则把自我搁到“体制外”,异口同声地指责“文以载道”,指责“社会责任”,指责“道德规范”,指责“艺术标准”,指责“宏大叙事”,如出一辙地希望社会文化空间“空心化”。

  所谓“去文化”,即鄙视和抛弃人类在文明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人性本质的文化活动方式和人文讲究。这种批评话语,以“身体化”、“行为化”、“视觉化”、“材料化”、“工具化”大力张扬人的动物性和人文生活的物质性,把夸显兽性、野性、痞性、劣根性的“去蔽”、“自虐”、“反常”、“涂鸦”阐释为“人性解放”、“人权尊重”,阐释为诉诸“艺术创新”的“文化重建”。

  所谓“去中国”,即无视和否定在“全球化”语境中,维护民族艺术生态及话语权之于整体国家利益和长远民族利益维护的战略意义和正当性。把西方艺术理论中所体现的价值尊奉为适用于整个人类世界的普遍真理,不加咀嚼地套用西方概念或理论框架,将西方艺术经验普遍化、人类化、中心化,却将中国艺术特殊化、民族化、边缘化。每每称颂美欧现代艺术实践的“普世性”和“先进性”,大肆赞扬和追捧那些在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符合或迎合西方利益诉求及文化战略的风格和类型;极力贬损坚持中国文化立场、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抑之为“民族主义”和阻碍文化发展的“保守势力”。

  要注意以市场方式体现的特别价值导向。在计划经济时期,艺术的价值取向、职能责任、主题内容甚或表现形式都有明确的规范,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也有相对稳定的体制保障。如今,这一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市场机制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化情境中,真正突显于市场的利益主体是画商、策展人、艺术赞助人等中介角色,他们成了实际承担当代艺术利益诉求的新的“整体性主体”。另外,“全球化”使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空间扩大到了全球范围,海内外的画商、策展人、收藏家、基金会等中介角色为各种“国际资本”选择和培育各有归属的艺术形态。

  更要警惕以市场手段推行的西方文化战略。应注意这个事实,即:目前主推“当代艺术”市场走向的力量主要来自西方,西方世界通过市场手段大力扶植和推行体现其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的“中国当代艺术”。一些在价值态度和精神指向上切合或迎合其意图的中国艺术家因此大受抬举,以致“走红”国际艺坛。中国本土资本应该觉醒,政府也应该鼓励和支持本土市场体现国家利益诉求、合乎主流价值导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在中国民间资本还缺乏足够人文判断力的情形下,为避免“异化”价值取向的干扰,国家资本和社会主流导向机制的积极介入十分重要。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对应于艺术自由的艺术家的情怀,应该是自制能力更强的高贵良心,也应该是觉悟程度更高的沉静文心。蕴涵其中的知识学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创造精神和艺术理想等精神因素应该丰富而坚定,这些主体因素将会同活泼的审美情感化作一方明媚豁朗、雍容平和、诚笃高尚的心境,构成卓越艺术价值和创造力的人格依据。

  和平岁月里的舒坦生活,容易让精神委靡、意志消沉,让灵魂变得睡眼惺忪,以致瓦解和破坏和平、自由生活的势力可以乘虚而入。因此,越是热爱和平、珍惜自由,就越是需要约束自我、激励灵魂、清醒神志,也越是需要从心灵深处唤发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生命激情和奋斗意志。在整体格局偏于委靡琐屑的今天,亟须扬厉风骨,倡导端直骏爽、刚健有力的创作,努力以浩然正气和阳刚情志营造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大气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国民前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