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fur Ostasiatische Kunst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
PURE FORM -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纯粹:中国古典家具
霍艾博士Dr. Ignazio Vok收藏中国古典家具萃珍
2004 November 6 – 2005 March 28
霍艾博士 简介
霍艾博士Dr. Ignazio Vok是一位来自意大利斯洛文尼亚(Slovenia)的专业建筑师,在他的自述中提到,从大学时期开始他就对远东及伊斯兰艺术有很大的兴趣,也开始收藏一些和亚洲艺术相关的当代、古代及现代的应用艺术。他所收藏的织染物和波斯及安那托利亚的织品曾出版过专书,另外他所收藏的中国瓷器工艺品曾在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Rietberg Museum, Zurich)以及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fur Ostasiatische kunst, Cologne)展出。
1989年时霍艾博士在米兰买了他的第一件中国家具,更从亚洲艺术经纪商John Eskenazi那里开始学习与研究中国家具。他深深地被这样简单、纯粹的设计吸引,并开始建构他的中国家具收藏的梦想。15年间,他收集了54项(67件)的家具,此次特别在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展出,展期从2004年11月6日至2005年3月28日止,之后将有一连串的巡回展出行程,慕尼黑旧皮纳克提现代美术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 State Museum of Applied Arts, Munich)、哥本哈根Copenhagen、卢布尔雅那Ljubljana和斯洛文尼亚等地。为此一家具萃珍展览,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还特别出版了一本精美的图录。
从霍艾博士所收藏的家具当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美学素养,当然这样的美学概念,更可以从他的家具形式和种类反射出来。这个展览以形状、外形、轮廓为前题,并从一位欧洲建筑师的眼中所见的「纯粹Pure Form」为主题。
他不以收集各地区或各个年代的家具为目标,也不以拥有所有类型为目的,他强调绝色与品质才是收藏的最高指导原则。中国家具的形式并非以它们自己的各别的目地存在,它们包含了文化和社会意义以及实用的功能性。它的深奥程度又远远在我有限的知识之上。我希望我无法深入中国文化这件事,可以被原谅。
「关于收藏这件事About the Collection」
Text/Dr. Ignazio Vok
中译/施淑品
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巴尔札克Honore de Balzac曾说:「Collectors have a second, perhaps more happy existence.收藏家们拥有一个瞬间,或许是生活中最快乐的片刻」。
从我的大学时期就可算是一个收藏者吧!刚开始我的兴趣相当广泛多样,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收藏走出一个方向。对于“美”的东西我实在无法克制,更无法只拥有一件美、一种美,就算相当类似的也想要一一拥有,这就是收藏吧!这也是为什幺我会对远东及伊斯兰的艺术特别有兴趣,而且不限于表现在当代艺术、古典艺术或应用于现代的艺术。这也解释我为何曾经收集织染物、波斯及安那托利亚的织品,同时也被中国家具和文人用品给深深迷住。这些种种矛盾以及太没有目标的收藏,都是收藏者必然历经的自然现象,然而,收藏者个人的野心,会渐渐引导他自己走向收藏稀有且高品质的东西,也许是罕见的手工艺品或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可惜的,每一类东西还是有它的范围和稀有程度的分别,有些早在很久以前,就被私人收藏家或博物馆收藏了,因此不容易在公开场合被看到。唯有透过拍卖,才能从具有特色的收藏家,以及少数的私人拥有者手中取得。
此次展出的中国家具是我过去15年来最好的收藏,他们更是经由我严格的审视、评断所精选的,形式和品质上绝对是万中选一的。还没提到我为何开始收藏中国古典家具呢!其实并没有特殊的原因或事件,只是我注意到经营织品的商家,在画廊或博览会的摊位上,都会运用几件中国家具来布置,自然而然地,就会令我将织品和家具连想在一起,也觉得有织品就有家具。我试着去了解之间所存在的特别关系,并开始想要透彻研究。随着时间,我慢慢的察觉到家具令人折服的美,他们虽是从传统的形式衍生而来,却有着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特质;他们是功能主义的,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工艺品质;同时也保留了最原始的木质之美。我渴望浸身于这些充满美学的对象,因此我旅行、观察、检视、比较、学习、陈设布置⋯⋯,沉溺在这些所有令人愉快的、兴奋的,收藏家们都会作的事。
在收藏这件事情上,有一点是非常公平的,不论你多幺富有、多幺有野心,你就是没办法得到所有你想要的。因此,收藏可说是一连串巧合和运气的变化结果。此外,特殊形式或种类的家具也能反映出个人的偏好。以我所选择的对象来说,我顺从自己的直接感觉,虽说是直觉,但也是经由我所处的环境、累积的经验、以及各种人对我的影响和我所受过的美学训练,那些1960年代中欧建筑的概念,那些能被运用在多年后今天的不朽理论。我的感觉混杂时代的美学评判标准,我的选择标准也在大部份人的审美水准范围之内,并非为了突显特殊而故意不同,大家认同的美才是美。
假如我有「能够和这件家具生活在一起的感觉」,就表示这件家具已经符合我的审美标准,而且除了工艺品质之外,必定也有某个程度的特殊性。这样的直觉应该算是上帝赐给我的“神力”或“预感”吧!当我有这样的想法,它才有可能成为我的收藏品。这也显示,我的决定有多幺的主观!我对于我的美学经验,经常是不停的寻找但也持续的抗争着,有时是冷静、放松、和谐的各别存在;有时又与热切、宽广及浓烈的情感相互连结。
「收藏者的欲望」是根源于人类渴望丰富每日生活的本质,并期望在平凡中激发出一些,不同于为了生存的目标而努力的方向。收藏家藉由藏品释放自己、展现自己、甚至是泄露自己,因为每一件收藏品其实都是一个「自我」。我将自己的收藏主题定义在「与众不同的」、「例外的」以及「个人化的」,并非刻意要和其它藏家有所区别,也无意突显自己和冒犯他人的品味,如我一直强调的,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个「自我」,之间所存在的任何差别,也纯粹来自我们人类自身个别的差异性。如果那些观赏者能够透过展览,看出我的个人特征,属于我个人的风格,带点满足感以及一点知觉性,而可以说出那就是「霍艾Ignazio Vok」的收藏,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我的收藏方式,并没有让我在收藏这条路上走得平稳容易,如果将注意力太集中于高度的个人选择上,就会像在薄冰上溜冰一样的危险,因为收藏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在这样的情况下,收藏变得好玩、有更多的惊喜。关于经验、知识和下判断的自信心,都是来自「时间」这门课。取得一件艺术品的过程是「生活中最大的喜悦Joie de vivre!」。收藏不是一种野心或是必须完成的「高级任务」,而是单纯的喜欢那散发出来的「美」的讯息。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也总能从收藏中得到莫大的乐趣。经由发现,就能让我兴奋好久、高兴好久,不论接下来是舍弃、想望、追求、检验,或用我的双手感觉它,进而接近它,试着去了解它。我会想象久远以前,人们拥有它、使用它的情景,也会容许自己纵容于他们的美色。随着时间的变化,对象的气味和呈现出来的特殊氛围也会改变,收藏家们所希求的「完全的理解和拥有」,是永远也无法达到的境界。
「着迷」于一件物品是收藏中最强烈最令人感到满足的方法,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让虚荣、贪婪、嫉妒等负面的情绪占据我们的心,因收藏及拥有的本质在丰富我们的生活。至于我们要怎样称呼这种心态,那就不重要了。如果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还能够享受家具所带来的气氛、心境,对它有感觉、把它当成一个对象,或仅仅把它当作是家具也行,只要我们的感觉和它是相关的,欲望因此被填满,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是给生命最大的礼物了。
我的动机是什幺,以及第一眼看见家具或艺术品时,反应是怎样的?首先当然是兴奋、冲动、感应轮流着来,但又有困惑并想要试着不去表现出来。我用双手触摸着家具的表面,把家具倒过来,跪在地板上,仔细的看着木质和结构,从它的颜色和磨损的状况判断保存的好不好,从近处再退到一个距离检视一番⋯⋯。这些对物品检视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在第一次就能有一个巩固的印象。尤其在要作任何决定之前,一次一次的看,谨慎小心的移转注意力,测试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否正确,更要避免太过于热烈的反应。第一印象总是最具决定性的,但也是最危险的,混杂多变的情绪和最初单纯的清晰总是一起出现,尤其在看到新鲜和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试着让自己抽离几天,使脑筋清楚,让兴奋的感觉消失,这时如果仍然有很强的冲击,你就可以放心的靠近它,然后作一个正面的决定。
有一些在收藏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和应该要注意的原则,我想要告诉对我收藏有兴趣的读者,中国古典家具对我的重要性?想要从家具身上知道什幺、发现什幺?什幺驱使我靠近它?什幺是值得收藏的?又是什幺决定了我的收藏?
家具的均衡、外观及尺寸
这是家具和眼睛接触的第一印象,也是决定接受或拒绝的重要指针,更是确保所有接下来所有反应的先决条件。
概念、图形及结构
这三项组合,构成了所有元素、部份及外在表象。中国家具以早期的例子为模型(家具形的概念),但又包含了可举证的科学根据、木头结构以及一代传一代的神秘工艺技术。虽然制作方式一脉相承,但每一件椅子和桌子都以不同的样子呈现,分别被工艺师赋予了个别独有的特色。
木材、颜色、罕见程度及表层的处理
这些标准是用来衡量家具品质的完美程度,也是让家具尊贵、独特的要件。在中国,透过稀有的木材(如:紫檀木、黄花梨木)作成的家具,总是受到高度的赞赏,更是买家不惜代价想要拥有的逸品。
年代及来源出处
谁可以给家具一个制造日期?对我而言,内含的「精神」更是重要,它是否显示出纪念性、沉重的、还是古式的;它透露出来的气味是轻盈的、有自信的、或是优雅的⋯⋯,这属于中期的特征。若有轻挑的迷惑、嬉闹式装饰,就是比较晚期的特色。我反对以年代归属作为收藏的方向,年代虽是工艺品质的保证,但并非适用于同时期的每件作品。我仍信任品质更胜于年代,晚期的家具中有品质远远高过早期的,并不是1600年之前就属于「黄金时期」,也并不是1640年之后的就该被忽视。
保存及修复程度
很少有家具跨越400年还能保存完美的,因中国的石质地板都是以水清洗,这样的湿气会影响家具的脚,更会对木头和色泽带来损害。如果是像柜子门、桌面、椅背长条木板,就必需保持在完美的状态。任何会影响比例的修改或变形的形式,是一定要避免的。应用少量的腊会使得家具的颜色更能保持,也能保护表面,呈现出如丝一般的光泽。
个人关系
个人关系也会跟收藏有关?理由很简单,收藏家在某个时机看到、发现或经历某件作品,他知道前一位藏家或继承的拥有人,当收藏品要易主,或被出售、交换时,这时就是一个幸运的巧合了。这也算是收藏环境中一个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为什幺藏家和收藏品的品质是不容分离或忽略的。
取得
一个收藏家去到一家画廊,画廊展示了他的十件作品,他会以所有最美丽的话语来赞扬这些对象,并以自己的品味和当初为何喜欢这些东西的论点来说服你。画廊经营者却无法了解,每一件都这幺好,为什幺你只对其中三件有兴趣?最终的结论是,这些东西是画廊主人的收藏,并非是去到那家画廊的收藏家所要的。对于刚刚起步的收藏家来说,遇到这样的卖家是很有利益的一件事。藏家在收藏的过程中,有很多事必须是由自己慢慢发觉的,不能倚靠卖家的正面角色扮演,否则他永远没有完成他的梦想。不管是从购买国内的东西为起点,或是到拍卖场上去竞标,都必须亲自出马,有这样的意图和目标,你才会成功。
收藏家会在各地留下他的眼睛、品味、理想和希望、以及怀疑和决定。虽然听取别人的建议和劝告是有益处的,但假使他没有那样的直觉去区分自己和别人的理想,就会引起混淆和犹豫。收藏家必定要有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是你的收藏。日后,当你欣赏着自己的藏品,发现自己的决定越来越坚定,这时你会享受到一种美好的喜悦感,这是来自你努力之下的回报。
收藏家会误判的机会有多大?
很少有收藏家在一开始收藏时,就能完全的了解和清楚的概念。在收藏这条路上,过程给予收藏家的兴奋喜悦,稳定成长、经验及慢慢走向目标的成就感⋯⋯。这些能力是要经过一些错误的累积,发展成了解、认知,再减少错误的机会。
再怎幺精明的收藏家,都有10%至15%犯下买错东西的可能。越成熟的收藏家,收藏的等级就会越接近博物馆的品质,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品项,经由时间的洗礼会被替换或取代。没有任何收藏家能够跳过这一道经验,错误是成长和成熟的根源,在收藏上当然也是!
收藏永无止境,我何时会停止让藏品来来去去?我想,当我意识到永远不再想和我的「老朋友」分开的时候吧!我们不应否认「有利可图」这个元素也存在于各种收藏之中,也些收藏家会为了这个因素去买艺术品,只是预期日后可能增值,因为对他们来说利润是收藏中很重要的一项。但如果有人要指责并认为利润并不重要这件事,但却又不是真的。
中国家具的形式并非以它们自己的各别的目地存在,它们包含了文化和社会意义以及实用的功能性。我以一个欧洲建筑师的身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些家具,我可以从外形轻易的去理解它的美丽。但要我真正认识它、解释它⋯⋯,它的深奥程度又远远在我有限的知识之上。我希望我无法深入中国文化这件事,可以被原谅。
我这次的收藏展以「形式」为优先考虑,命名为【PURE FORM】,或单纯的以「美」为出发点,我的收藏也以哥德Goethe的一段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在收藏这条路上支持我、鼓励我:「偶然遇见的崇高或美丽,不论多么抚慰人心或令人骚动,我们希望能以文字来陈述我们满腔的感觉和见解,然而为了这样,我们必须认清、了解并领会⋯⋯,我们开始分类、差异化、分等级⋯⋯,即使会遇到困难,却还能跨越“不可能”这条线。我们最终也能回到一种可以容纳的、有乐趣的位置。」直到收藏这么多年的今天,我还是一直努力朝向「以适合于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精神价值和概念」。我想知道「当中国橱柜的设计者和他们的客户,在当时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目标呢?」「他们的目的与企图是我现在所猜想的吗?」「他们那些完美精致的作品是不是也含有精神意念呢?」
一件普通家具,或是一件中国家具,都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而「艺术品」这三个字就是对这件东西最真实、最具意义的字眼。而这是我的收藏展中,最重要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