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广州扉艺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6.5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18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广东-广州
您所在的位置:广州扉艺廊>画廊动态>正文

“公众历史频道――当代艺术创作展”广州开幕

2011-04-15 11:21:37          

  7月4日,由李公明、胡斌策划的公益性大型历史题材创作展“公众历史频道――当代艺术创作展”在广州扉艺廊顺利开幕。

  开幕式在主办方、策展人简短发言致词后,紧接的是一出切合展览主题的实验话剧《再见时间》,这场话剧没有固定舞台,背景挂的是美院应届毕业生莫力波的作品《1966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演员没有隐蔽的后台,他们从群众中走出,有退回群众里头去,他们的每一次出场就是与观众的互动,貌似我们不是在看话剧,我们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就像历史一般,我们不是孤立于历史之外,我们始终都激荡在历史的洪流中。

  该话剧交由广州本土一个小型独立的实验戏剧团——八十年代剧团自创、自导、自演。他们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自都有不同的身份,自创办三年多以来,话剧团已打造了多个经典曲目在各地上演,团长麦荣浩表示为追求有不同的戏剧体验,该剧团积极寻找正式剧场以外的演出场地。此次剧团配合展览主题上演了以珍妃跳井为序幕的中国近现代史,其中讲述汶川地震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演员挥洒着多家媒体关于地震报道的新闻标题,触目惊心的数字、骇人听闻的事实,无不击打着我们的灵魂,值得一提的是背景放大了的歌颂文革的人民日报,历史总是在对比中让我们渐近真相。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多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有观者对此质疑:此非公众角度,实乃美院视角,策展人胡斌表示对此深表遗憾,并承诺如果还有机会,会吸取此次经验努力拓展选择范围。

  著名油画家徐唯辛的《遇罗克》是进入展厅的第一站,这是《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的作品之一,这一系列的作品皆是结合简历文字,再现文革时期的各种形象,从侧面记录了文革历史在人们心中的痕迹。在岁月流逝多年之后,徐唯辛用冷静的画笔复现历史,在提醒我们:遗忘决不等同于从未发生。遇罗克是文革众多不幸之一,他的面容痛诉着文革的残酷,他的经历印证了文革的真实。遇罗克1942年生于北京,是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文革时期其作《出身论》被判为“大毒草”,遭到逮捕和迫害,年仅27岁,该作驳斥了当时的“血统论”说法,提倡民主和人权。文革结束后得以平反。

  画像的左方是刘大鸿的油画《张爱鲁》,勾勒了作者心目中的两位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文坛标王——张爱玲、鲁迅:“汉奸之兄长与汉奸之妻妾”“一出新千年的社戏——天仙配。”有意思的是右边的《遇罗克》画像足有2米多高,颜色灰暗压抑,左边的《张爱鲁》则只有半米高,色彩明艳,充满调侃的意味,两幅相差各异的画作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触动。

  虽然是80后,但是蔡远河、莫力波等人的画作同样带给人们震撼,蔡远河的作品《英雄·祭》是以汶川地震为创作背景,画面表现了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一瞬间景象,重现了灾民们面对如此强大的冲击后和面临崩溃的边缘里本能的反应与种种的动态。蔡远河说:“在画面构思上我消解了那种史诗歌颂的感觉。在人物的表现上我把惯常的那些赞颂与纪念碑式的动态与人物造型去掉,力求那一瞬间场面再现的真实。”莫力波的作品是放大版的1966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报纸底下堆满了文字的残骸,文字在历史的扭曲中直接,失去它们述说的力量。莫表示:“用一张重要的报纸让其中的画面和文字去证明当日发生的历史,让人确信而又目瞪口呆!”

  为了迎合今年建国60周年大庆,错开全国美展艺术高峰期,展览特定在全国美展前抢先拉开帷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